[摘 要]小學“紅色研學”校本課程的設計與實踐是為了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簡稱“全人教育”)而進行的探究。設計與實踐的課程要立足“全人教育”初心,多開展“紅色研學”實踐活動;要堅守立德樹人根本,探究“實踐育人”的課程體系。最終在細化實施中達成“紅色研學”的課程目標。
[關鍵詞]“全人教育”;“紅色研學”;小學課程設計與實踐
2016年12月,我國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有機融合。可是,縱觀當下的一些研學活動,普遍存在著“只旅不研”或“只研不旅”的現象;還有的即使關注“研”“旅”結合,也不能做到整體規劃、全方位分層次地推進研學活動的序列性開展和研學項目化的螺旋式縱深。基于此,小學階段,可以嘗試在學校教育實踐與課程設計中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將紅色教育推向深入,達到全面育人,全員育人,立德樹人。故而,筆者所在的泗陽縣第二實驗小學專門成立了教研團隊,帶動一大批骨干教師在反復研討的基礎上,展開了基于“全人教育”的“紅色研學”小學課程開發與設計的探究:
一、立足“全人教育”初心,設計“紅色研學”課程
立足“全人教育”初心的“紅色研學”課程,深度發掘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并聚焦“紅色”主題設計架構“紅色研學”課程體系。一方面,組織學生通過集體出行、生活、學習,在團隊活動中探究、體驗、踐行“紅色精神”;另一方面,結合校內課堂教學,鏈接社會資源,弘揚時代精神,以培養當下社會所需求的——有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歷史意識、理想信念的“全人”為目標;是強調“紅色”文化學習交流與“紅色”主題教育實踐體驗深度交融的綜合課程。這一課程是就是圍繞上述的“全人教育”目標進行設計、建立的:在滿足時代需要的前提下,尊重學生主體,激發學生潛能,以學生德、智、體、美、情、勞諸方面能力的均衡發展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作為育人的最高目標。讓學生最終成長為有獨立人格、有時代價值的人,這就是“全人教育”的初心。“紅色研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重在突出體驗性、探究性、教育性、實踐性等特點;課程內容囊括文化探究、國際理解、愛國主義等諸多紅色文化的生動傳承與深度研學。具體的實踐活動與課程設計可以圍繞以下具體目標策劃開展:
(一)鏈接學科知識的研學主題課程,奠基“政治認同”的萌芽
政治認同實際上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包括本能上的、情感上的和理智上的各方面認同。對于小學生而言,應重在對其進行政治的情感啟蒙,教師以相關學科的教學內容為媒介,將政治基礎知識通過激趣引導學生入門學習,讓學生的政治情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得到培養,從而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踐行少先隊員的誓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教師將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種子播撒在學生心田,讓學生知道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各行各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與成就,由衷地敬仰、敬佩各個時代的英雄,由衷地熱愛中國共產黨。為此,泗陽縣第二實驗小學鏈接學科知識,設計開展的研學活動課程如下:
校內,開展《習近平讀本》等紅色教材的宣講與學習;升旗儀式和班晨會中“紅色”主題教育的系列活動;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思想及政治制度的認同感,國家命運高于一切的使命感。校外,同步整合紅色資源,走進“紅色”基地,進行實踐研學,開展紅色教育。如坐落于本縣的愛園烈士陵園、程道口烈士陵園等都是泗陽縣第二實驗小學充分利用區域紅色教育資源的重要基地,每逢清明或國家公祭日等,學校除了組織學生進行常態的祭掃與悼念,還不斷豐富其活動內容和形式:在莊嚴的紀念碑前,舉行新生入隊宣誓儀式;開展“繼承革命傳統,爭做新時代小學生”等系列主題宣講和教育活動,由此引導學生重溫歷史,緬懷先烈,激發愛國深情。校內課堂鏈接學科的“紅色文化”知識學習,和校外的“紅色”基地的共情體驗與實踐研學中,已悄然在學生思想上奠基了“政治認同”的萌芽。
(二)開設家校合作的研學交流課程,培養“家國情懷”的胸襟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小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首先要教會學生尊重我國的國旗和國歌,懂得并遵守升國旗和奏唱國歌的禮儀規范;體悟神圣與崇敬之感;其次教給學生,愛家愛國應該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這包括愛護環境的整潔、美麗,不破壞公共設施,禮貌待人,孝親敬長等文明言行;同時還要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最重要的是,必須激發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例如,在學習中應刻苦努力,成為國家有用之才,在生活中應做到關心他人,熱心助人,成為有責任擔當的人。如上所列的小學生“家國情懷”培養的諸多內容學習與踐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通力協作,多渠道、多形式地實施研學交流活動。泗陽縣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舉家校合作之全力的探究實踐,讓這樣的研學交流課程初具雛形如下:其一,家校聯通,開設“親子讀書觀影”紅色主題課程。親子共讀《林海雪原》等書籍,共觀《我和我的祖國》等紅色影視片;家庭成員定期交流讀書觀影感受,引導孩子將視聽的直觀感受內化于心,以觀(讀)后感等形式外化于文,營造“紅色研學”家庭氛圍,萌動著的家國情懷里,孩子爭做紅色文化的傳承人。其二,以班級為主陣地,開展“紅色主題”征文、演講、歌唱、書畫比賽等活動,以此帶動全校的紅色文化傳播,激發師生們的愛國情懷。其三,學校聯合家庭、社會,多渠道優化社區教育組織,充分利用校訊通、QQ、微信等新媒體、網絡平臺的推送,開展紅色文化“研”與“學”的多種形式交流、實踐,引導學生了解國情社情,了解東西部、各民族發展;深入學習祖國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通過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等形式,培養學生有擔當、有責任感的“家國情懷”。
(三)實施主題鮮明的研學實踐課程,開闊“歷史意識”的視野
泗陽縣第二實驗小學定期帶學生走進紅色傳承教育實踐基地——愛園烈士陵園、程道口烈士陵園,實施序列化、項目化的研學實踐課程:追尋紅色印記,緬懷革命英雄;宣講紅色故事,致敬時代楷模……追尋為了更加深刻,緬懷為了更加熾熱,宣講為了更加牢記,致敬為了更加珍惜!為了將“紅色的記憶”裝進學生心田,把先烈的動人故事傳講,讓學生心中的英雄永垂不朽,讓先烈的“紅色精神”賡續;學校德育處聯合少先隊大隊部、各年級組織學生拜訪革命老兵、抗戰英雄或優秀共產黨員,也把他們請進校園課堂開設主題講座,讓學生聆聽他們講述那戰火紛飛年代親身經歷的往事和感人故事,感受革命先輩們的無私奉獻精神,接受革命傳統的洗禮,激勵學生向“紅色”榜樣學習。繼而,在后續的“紅色研學”主題實踐課程中,開展學雷鋒活動、參與社區志愿服務、農業實踐基地勞作等,讓學生親身體驗勞動的辛苦與快樂,體驗紅色精神的堅韌力量。根據學生表現可以授予“紅色突擊隊員”“紅色小衛士”等榮譽稱號,以此樹立起紅色榜樣的典范形象,引導學生從思想到行動上賡續“紅色精神”,把“紅色”的種子用心用情地播撒學生在心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激發了學生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奮斗精神。這樣的一次次研學實踐中,學生也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歷史,知曉了現實成就,開闊了國際視野。
(四)發掘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課程,播下“理想信念”的種子
學校以活動為載體,借力紅色文化育人。如泗陽縣第二實驗小學在“七一”“八一”等節日、重大歷史紀念日里,開展“紅心向黨”“光榮少先隊員,做革命接班人”等主題系列教育活動;建黨百年、喜迎二十大、“國家公祭日”等主題升旗儀式,不同的主題日帶領學生誦讀紅色主題的詩篇;開展“童心向黨”繪畫征集活動,特級教師為學生開講“連環畫里學黨史”“我向黨說心里話”等系列活動,都讓校園充滿了紅色育人的主旋律。以此在學生心中播下“理想信念”的種子,筑牢精神底座,引導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綜上所述,立足“全人教育”初心,開展“紅色研學”活動,設“紅色研學”課程;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使學生深刻領悟紅色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深受熏陶;努力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二、堅守立德樹人信念,設計“紅色研學”課程
為了真正踐行全面育人、立德樹人,泗陽縣第二實驗小學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開展了對“紅色研學”課程開發與設計的探究。大家深知:課程是教育“落地”的最基本元素,也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更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根本保證。所以,學校各部門與教研團隊通力合作,充分發掘地方區域的紅色傳統文化價值;開發、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融入“紅色課程”;力爭找準“紅色研學”課程立德樹人的切入點,為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結構,開發“紅色研學”校本課程而努力。
(一)找準立德樹人節點,設計“紅色研學”課程整體建構方案
為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根在學生的血脈,把立德樹人的體系建設作為首要目標,貫穿愛國主義和先進文化教育,培養政治認同,樹立文化自信;學校須著眼于學生責任擔當、科學認知、合作創新等關鍵能力的培養;在紅色傳承中設計研學課程建構新方案,并找準契合點,全面建構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培養體系。
通過初步探究,泗陽縣第二實驗小學確立的“紅色研學”課程整體建構方案涵蓋了如下板塊:1.課程建構的緣起、學情分析與實施意義;尤其是學生“紅色研學”的現狀的“診斷”。2.課程建構的理論基礎與思想引領:關注問題意識與能力培養的導向。3.課程建設的愿景:包含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目標達成、研學課程體系創新等。4.課程建構的策略:包括模塊、學科、研學項目的價值、性質、方法論的分析與闡釋等。5.課程研發與實踐:含課程資源開發、學習方式與活動設計等。6.課程跟進與評析:關注評價設計、管理機制。每個板塊的設計與建構需環環相扣,依次展開,不可偏廢。
(二)突出立德樹人重點,具化“紅色研學”課程形態與設計步驟
突出立德樹人重點的具化“紅色研學”課程設計,先需要進行“紅色研學”展館、名勝、場景的甄選與育人價值考量,再進行課程教育內容的開發。其相應的課程形態包括:1.展館課程:從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專題教育館等挖掘紅色主題素材,進行課程設計;2.名勝課程:在現實的自然景觀、歷史遺存、文化古跡、工農業處所的實踐研學中,搭建課程設計的支架;3.場景課程:在非遺傳承、民風民俗、現代科技體驗中嵌入民族文化自信的培養,具化“紅色研學”課程形態。
課程設計可按如下步驟有序落實:首先,確定研學主題,闡釋課程意義;其次,確立活動任務與目標、設計研學方式;再次,設計具體的研學線路與流程,開發研學主題資源,同時關注研學團隊與活動,學生組織與管理等,最后必須重視思想與方法引導,促進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全過程地跟進總結與反思。
(三)打造立德樹人亮點,制定“紅色研學”課程的目標與評價標準
基于立德樹人的“紅色研學”課程的目標,旨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紅色傳統教育,在引領紅色傳承中打造亮點——創設立德樹人新課程。把“紅色研學”真正融入學生的內心,落實于行動;積極引導其開展文化探究、開闊國際視野;讓學生在研學中真實地歷練、成長為理想崇高、堅毅進取的人。那么,結合前文所述的課程整體建構方案與設計的內容,對于本課程實施成效的評價須遵循基于研學案例、學生表現、關注成果的理念;實行多元分層的評價維度:考查學生合作、生存、觀察探究能力,關注其社會參與、文化理解與思想意識培養的目標達成;施行注重過程、注重合作的評價方式:關注學生參與主動性、過程規劃與自我管理能力等表現,情感態度與行為價值觀的綜合評價等。當然,最終需要關注學生思辨力、實踐力和創造力等是否提升的評價結果。
一直以來,泗陽縣第二實驗小學在實踐探索中致力于“紅色研學”的德育課程建設,首先,按新課標要求,執行道德與法治的國家課程;其次,利用地方紅色資源,開發設計“紅色研學”德育校本課程,構建“國家意志+地方校本”的特色德育課程結構。學校組織編寫《紅色印記》等系列校本教材,努力在課程實施中講好紅色故事,傳播紅色聲音,實現課程育人,打造了學校立德樹人新格局。
綜上所述,基于“全人教育”的小學“紅色研學”課程設計與實踐探究,須遵循“立德樹人、創新實踐”的基本原則。以傳承紅色文化為主線,開展“紅色研學”活動;設計“紅色研學”課程;探究“紅色研學”案例。創設路徑,實現全員、全科育人,文化、實踐育人,提高小學生的全面素養,最終實現“全人教育”的總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培,吳健冰,陳厚波,等.紅色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的有效路徑分析[J].名師在線,2020(21).
[2]劉培,吳健冰,陳厚波.紅色文化在中小學德育中的價值研究[J].教育觀察,2020(15).
[3]李軍,李超,馮亞芬,等.“紅色研學”旅行課程設計[J].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2021(11).
[4]舒義平.基于深度學習的紅色場館研學活動[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21(10).
[5]吉順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鄉土紅色文化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1(06).
(責任編輯:朱福昌)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全人教育視域下小學‘紅色研學’校本課程的建構研究”(D/2021/0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