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文化是一種氛圍,更是一種精神,是學校的靈魂所在,是對教育做出的基于本校實際的理解。近年來,隨著校園文化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學校加入文化創建、創新的進程中,以文化去推動教育管理,為師生的共同發展創設了更多的機遇。本文以珠海市平沙第三中學為例,就該校從思想引領、文化傳承、創新實踐三個維度的勵沙文化創新進行研究,具體分析了這一文化的價值觀念、育人體系與具體的實施過程,肯定了勵沙文化的價值作用。
[關鍵詞]學校文化;價值觀念;校本課程;全面發展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學校是文化傳承、文化創新的主陣地,學校特色文化的建設更是傳承歷史、塑造師生共同精神動能的支持,是一所學校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平沙第三中學位于珠海,“沙文化”是平沙當地地域文化的重要構成,具有劃時代的特殊意義。近年來,珠海市平沙第三中學以勵沙文化為核心,積極推進學校的文化建設。
一、凝聚全員力量,共塑“礪沙”價值觀念
學校文化的建設不能過度依賴管理者,而需調動全員參與其中,在師生的共同磨合中形成一致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這樣才能增強全員對學校文化的認同感,推進相關工作的穩步開展。
(一)頂層設計,描繪奮斗愿景
頂層設計是從宏觀角度設計學校文化,即管理者根據學校具體工作開展整體規劃。在此過程中,管理者的行為文化占據主導地位,它聚焦了一所學校的辦學目標、辦學理念、領導風格。從頂層的角度來看,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是要形成一定的共識與共鳴,從而發展成為具有強大凝聚力、影響力的力量,即為師生心中信仰與奮斗愿景。對此,學校的管理層需要對發展進行整體性的規劃,但這一共同奮斗愿景的“描繪”必須是全校師生參與討論、集體認可的,形成集體夢想,積淀學校精神,并逐漸形成師生習慣性的學習、生活與行為方式,為后續學校文化建設找到明確方向。
珠海市平沙第三中學作為一所鄉村學校,在發展上曾受到了地域、資源等多種條件的限制,無論是在學校文化的建設上,還是在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上都曾陷入困境。為了幫助全體師生描繪共同的奮斗愿景,該校確定從思想引領、文化傳承、創新實踐這三個維度入手,對學校文化加以創新建設。在頂層設計中,學校立足于珠海的地域文化,碰撞出創新的“火花”——勵沙文化,引導全體教師、學生加深對學校文化的認同,構建心靈層面的互通、互聯,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于家鄉、國家身份的認同感與凝聚力,找到前行發展的方向。
學校文化建設不僅需要全體師生的參與,更需要精心的打磨,需從學校層面、地域層面、師生層面等多個層面入手,對學校文化的內涵與構成進行深度挖掘,以此形成全體師生共有的信念思想。
(二)校本課程,引領全面發展
早在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對中小學校本課程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增強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校文化與校本課程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一方面,學校文化是其發展的根脈,不僅彰顯了學校特色,更是學校課程構建的根基;另一方面,基于學校文化去建構完善的校本課程,能實現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并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學校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平沙第三中學在確定勵沙文化的基礎方向與奮斗愿景之后,從地域層面、學生層面等多個角度著手,對校本課程的建設方向加以定位,將其確定為知彼,即找到具體的教育培養目標,包括培養拔尖的創新人才,從“五育”并舉的角度出發,全面推進德智體美勞教育,培養能適應瞬息萬變未來社會的人才;根據學校的具體地理位置、辦學歷史、現有師資、現有生源、學校經費等做到“知己”,把握課程建設的具體方向;并確定了“夯實國家課程,做細、做實校本課程”的定位,根據不同年級文化建設、課程建設的實情,對校本課程加以豐富完善。
校本課程與學校文化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重要關系,兩者均須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立足點,為完善學校教育體系找到具體抓手。
(三)社會支持,培塑青春人格
在學校文化建設發展的進程中,來自家長、社會的支持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學校文化也是在學校空間內由全體教職工、學生在教學教育管理與交往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切精神活動的產物,是學生與教師所接收到的、來自社會與學校、家庭所形成的文化的總和。因此,學校在構建文化時不僅需要主動挖掘地域元素,更需要尋求來自社會的支持。尤其是在社會高速發展的前提下,鄉村學校雖然在師資條件、硬件資源上并不具備優勢,但依然無法關起門來搞改革,否則將會出現無法適應社會,最終被淘汰的情況。
從平沙第三中學的文化構建實例來看,為了夯實以勵沙文化為底色的課程教育,該校確立了“走出去,請進來”的原則,開展了家庭教育指導課程活動,約見家長到校交流,就勵沙文化的完善提出指導意見,勇于突破現有的文化框架,切實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同時,還開展了“分層學生家長會”,為校本課程建設、學校文化構建提供了更多的建議與想法,共同關注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學生的成長發展。
除了要發揮家長的作用,學校也需調動社會不同群體參與到文化建設發展之中,圍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展開創新思考,以此來打破現有文化框架的限制。
二、遵循成長規律,架構“礪沙”育人體系
中學生有著自己的成長規律,無論是學校文化的建設,還是課程體系的設計安排,都不能忽視學生的成長規律。對此,學校應客觀分析學生的階段性發展,系統把握他們的成長規律,以此來構建相應的育人體系。
(一)悅納,包容個性差異
每一個中學生都是獨立成長的個體,需要因材施教、精心呵護。在過去的教育中,由于缺乏正確理念的指導,加上應試教育思想的局限,教師多關注整體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這也會對中學生的成長帶來消極負面的影響。學校文化的建設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了積極正向的成長氛圍,更要求尊重他們的個性、愛好、訴求,從差異處找到教育管理的入手點與關鍵點。對此,學校應該主動去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差異,正視他們真實的學習情況、認知能力、成長訴求,尊重教育規律與學習規律。
對于初一學生,珠海市平沙第三中學創建了內涵為“悅納”的文化。從本質上來看,這一文化指的是全體師生能以海納百川的精神品質,悅納你我,悅納新鮮事物,悅納新的挑戰,即以博大的胸懷去應對一切,主動接受并且包容各種個性差異。這種文化的確立也有助于學生正確審視自我、包容他人,對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具有重要價值。這一階段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大海與浪花”,即以大海的包容對課程加以整合,對學生整體隊伍進行開發,也以“浪花”為重點,加強對每個學生的關注。
為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需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挖掘并分析他們的優缺點,在校園內形成尊重包容的文化,為文化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二)融合,合拍時代旋律
中學生正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成長階段,學校、教師需要提供充足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與自己的成長經歷融合,與自己所處的環境、時代所融合,這樣才能引導學生以積極主動的面貌去應對社會的挑戰,主動更新自己、發展自我。因此,在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關注不同元素的運用、關注成長經歷的觸發,帶領學生突破現有的成長框架,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平沙第三中學在初二階段就確定將“融合”作為文化內涵:首先,對于學生個體而言,鼓勵學生與過去融合,即對過去的成長發展有著全面的認知,能靈活調取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成長經歷等。鼓勵學生與客觀環境融合,在經歷了一年的教育成長、不斷磨合之后,能夠主動融合到班級、學校集體氛圍之中,在群體中展示自我;同時,學校也需要主動踐行“融合”,包括堅持與社會融合、與時代融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導向,緊緊圍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好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為了推動“融合”目標的實現,學校文化建設需保持不斷更新的狀態,從社會、時代中汲取充足的養分,注入新鮮的血液。
(三)成長,形成辦學特色
成長是中學教育恒定的主體,這里的成長并非盲目的、消極的,而是在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推動他們實現積極正向、目標明確的成長。尤其是對于處于初三升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學習壓力過重、過高的成長期望容易讓他們喪失目標,也對他們的學習帶來諸多阻礙。對此,學校、教師需要從文化、教學等多個方面入手,應把好“成長關”,為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樹立成長的信心。
面對初三年級的學生,平沙第三中學將“成長”作為文化的內涵。對于學生個體而言,重點是引導學生“成為閃亮的明珠”,能夠結合之前的成長發展,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劣勢,做到取長補短,找到適合自己學習成長的領域,同時也能主動發展,成就更好的自己;對于學校這一整體而言,則是注重“特色學校”“品牌學校”的構建,放大勵沙文化的優勢,帶領全體師生在逆境中打磨自我,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質。
中學生的成長是全方位的成長,不僅要關注學生成績的提高,更應堅持“五育”并舉的理念,從基礎性、拓展性、融通性、創新性的課程建設等方面入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三、聚焦認知特點,優化“礪沙”實施過程
中學生的認知能力、道德品質正處于發展的關鍵階段,學校不應拘泥于傳統的學科,而需要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能力特征,對具體的課程進行開發設計,從多個角度入手優化“勵沙”的實施過程,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多的機會。
(一)醒獅課程,培養堅毅品質
醒獅是一項需要長時間聯系、反復演練的活動,需要較強的專注力與耐心。通過醒獅聯系,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提升他們解決問題、處理挑戰的能力。醒獅也是獨屬于廣東地區的地域文化,通過這種活動的開展有助于深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引導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實現個性化的成長發展。
在校本課程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平沙第三中學就專門設計開展了醒獅課程,將這一課程與勵沙文化中的“勵沙成珠,勇于突破,如琢如磨,細琢成器”文化有機結合。在一系列專項學習與訓練之后,學生充分了解了醒獅文化,在無形中形成了不畏艱難、勤學苦練的良好品質。
中學生的堅毅品質處于有待提高的狀態,在醒獅等具有難度的課程中不免會出現畏難心理,為了避免出現這一情況,學校需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帶動學生在活動中大放異彩。
(二)勞動課程,培養多種技能
勞動教育是“五育”并舉的重要構成,通過勞動課程的開展安排,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態度、技能品質。經過之前的學習實踐,中學生已經積累了基本的勞動經驗,能夠做好生活的自理等相關工作。在校本課程踐行的過程中,學校應靈活安排勞動課程,突破現有教育管理的框架,引導學生自主拓寬視野,在活動中培養多種技能技巧。
在勞動課程的開展上,平沙第三中學以“滴水藏海,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洞悉大千”為方向,開設了豐富的專題活動。在實踐中,該校就聯合珠海新東方烹飪學校開展了“踐行勞動教育,共建特色課堂”的主題活動。在烹飪助教團隊的專業指導下,同學們制作了各式各樣的美味糕點,形成團結協作的精神品質。除此之外,平沙第三中學還開展了“入團種棵樹”等活動,不僅以青春之力為校園添綠加美,還實現了勞動技能的同步發展。
勞動課程為每個學生提供了自我實踐、自我創造的平臺,教師需靈活運用校內外資源,提供多元化的實踐機會,在勞動活動中跟進學生的成長發展,有目標性地培養多種技能,鼓勵學生在勞動中實現自我。
(三)自省課程,提升個人修養
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是引導學生自省,也就是內心的自我批評,又是一種操行方法。自省也是一種自我反饋、矯正的過程,學生只有經常、及時地自省,對自己的道德行為進行優化改正,其道德素養、學習水平、自我認知才能得到更新發展。對此,學校在構建文化體系的同時,還需要注重自省課程的開展,通過自我認知、自我評價、自我控制,實現個人修養的全面提升。
平沙第三中學以“行成于思,三省吾身,自律自強,內驅成長”為文化,為每一位學生創建了“勵沙”成長手冊,引導學生根據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道法、歷史、體育等學科的學習情況,定期進行評價與小結,自主發現學習上的問題,總結成長發展的經驗。
除了學生的自省評價以外,該校的教師還以綜合課堂評價、作業評價、檢測評價、過關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學校的文化底蘊、精神底蘊、生命底蘊是學校的根脈、根系,也是學校的特色。勵沙文化是珠海市平沙第三中學立足于學校歷史的傳承發展與地域文化碰撞出的創新“火花”。在勵沙文化的指導下,該校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發展,不僅構建了完善的文化體系,還設計開設了豐富的校本課程,為學生開拓了新的學習路徑。
參考文獻:
[1]李玲.以信任為治理底色激發教師發展活力[J].中小學管理,2021(4).
[2]李明.雙重關懷:人文關懷用于學校管理的價值分析[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24(5).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