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對指導當下勞動教育實踐具有重要意義,蘊含著豐富的價值內涵,影響深遠。當下,勞動教育因長期附屬地位導致學生勞動意識薄弱。然而,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勞動教育在學校減負提質中的作用愈發凸顯。城市小學受限于場地,缺乏實踐體驗,因此,“微型農場”課程成為連接生活與教育的橋梁。基于新時代小學特色教育,結合陶行知教育思想,探討城市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現狀和問題,尋求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路徑。學校期望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理解勞動的價值,為以勞育人實踐課程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城市小學;“微型農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曾這樣提到:“生活教育是運用生活的力量來改造生活,是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要想真正的開展勞動教育一定離不開班級、學校、家庭、社會等與學生生活不可分割的諸多場域,不同的場域開展勞動教育方法和目標不盡相同,只有充分發掘其中的價值學生才能夠更好地形成勞動價值觀,培養其勞動素養,使其真正在生活中獲得成長。借助現代科技力量,構建“微型農場”課程體系,以多元活動推動課程深化,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及推廣以勞育人課程都具有重大意義。
在“微型農場”課程實踐中,學生們將變身“開心農夫”,通過親手種植、養護、收獲農作物,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這一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更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同時,結合科技手段,如智能農業設備、生態監測系統等,使學生在學習勞動技能的同時,也能接觸到前沿的科學技術,拓寬視野,激發求知欲。
一、調研歸納:小學勞動教育的現狀與挑戰
筆者在課題研究、課程體系的建設中,選定“紫金微型農場”作為實踐基地,因地制宜地設計勞動教育的個性化實踐路徑,并通過廣泛的走訪調查,針對周邊學校、家庭及社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有效推動“以勞育人”理念的發展,發現了以下四大主要問題:
(一)學校勞動教育缺少體系
當前,勞動教育存在顯著的問題。一方面,不少學校對PQ0oZZ7hL4a5y4JHCEgQ+NfVi7oa7jrXZcFKXUpuBBk=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勞動教育課程安排不充足,甚至被其他學科所擠占,因此,學生難以獲得全面系統的勞動教育學習。另一方面,教育資源匱乏也制約了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學校缺乏必要的勞動實踐基地、工具等,使勞動教育難以深入開展。同時,勞動教育師資力量的薄弱也是一個重要問題,缺乏專業教師指導導致教學質量參差不齊。此外,勞動教育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和趣味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最后,學校對勞動教育的評價體系也需進一步完善,不應僅關注勞動成果,而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勞動過程、勞動態度和勞動技能的提升。
(二)家庭忽視勞動教育
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搖籃,其影響力深遠而持久。筆者在對學生的家庭走訪中發現,父母對于孩子參與勞動教育的態度呈現出了顯著的差異。有些家長深諳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認為讓孩子積極投入勞動,不僅能夠培養他們的德行,還能在日常生活中鍛煉他們的意志和品格。然而,也有部分家長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他們擔心參與勞動會分散孩子的精力,影響學業成績。正如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所強調的“教學做合一”理念,只有將學習、實踐和生活融為一體,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自主能力、完善人格,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小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強烈的階段,這一時期是培養他們勞動習慣、品質養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學校呼吁家長們應更加重視勞動教育在家庭中的實施,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家務勞動、社區服務等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勞動中感受成長的喜悅,體會生活的真諦。同時,學校和社會也應加強對勞動教育的宣傳和推廣,共同營造一個重視勞動、尊重勞動的良好氛圍。
(三)社會勞動教育觀念存在偏見
“校家社協同育人”的不完善使勞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邊緣化,導致部分家長和教師的以勞育人思維固化,缺乏對勞動教育深層價值和目標的深入理解。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場地限制和勞動過程的機械化,勞動教育的初衷往往被忽視,其對學生立德樹人的教育和啟發作用被削弱。國內對于勞動課程的開發,尤其是“微型農場”相關課程,目前主要聚焦淺嘗輒止的體驗式學習,缺乏深層次的生態、循環理念融入。因此,構建以勞育人為核心理念的城市小學“微型農場”課程,不僅對于推動勞動課程的深入發展具有關鍵作用,更能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二、以勞育人:“紫金微型農場”課程的開發
勞動教育呼喚著家校社三方的緊密合作。學校作為主導,引領勞動教育的規劃與考核,確保教育方向的明確。家庭則是實施與管理的重要基地,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勞動的樂趣。社區則提供廣闊的實踐場所,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成長。三者協同,共同為新勞動教育注入活力。學校針對不同學段、不同類型的學生特點,協同學校、家庭、社會三大場域,融合“課堂學習”“校內實踐”“家庭實踐”和“校外實踐”四個板塊,開展了一系列勞動教育,構建“紫金微型農場”課程,如圖1所示,形成多維整合的實施策略,促進學生品格和素養的共同發展。在研究過程中為提升勞動育人能力,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基于理論體系的探索,結合實際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是促進學生勞動素養和能力最優發展的應然之舉。
(一)課堂實踐,謀手腦之相長
陶行知表示:“勞動教育的目的,在謀手腦相長,以增進自立之能力,獲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勞動者之甘苦。”勞動絕不等同于勞作,因此,學校需要從課程安排上下功夫,確保勞動教育的核心地位,開設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引導學生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讓他們明白勞動是生活的基礎,是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通過勞動教育培養“首腦并用”的人。
舉辦勞動主題班會、勞動講座等活動,讓勞動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學校注重勞動要素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結合中國傳統節氣,開展跨學科融合課程,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勞動的樂趣。例如,學校利用二十四節氣的變化,將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結合,形成了“歷史課+節氣文化傳承”“數學課+農作物產量統計”“體育課+戶外勞作鍛煉”“美術課+勞動場景繪畫”等多元化的課堂模式。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科知識,更讓他們在實踐中深刻感受到勞動的意義和價值。
除此之外,學校還開設了勞動知識拓展課程。在播種的季節,教授學生農作物的生長知識;在觀測日影的活動中,指導學生如何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方法進行測量。這些課程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更讓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通過課堂實踐,學校重塑了學生對勞動的認知,明白勞動不僅是一種生活技能,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在勞動中不斷成長,實現自我價值。
(二)校內實踐,在勞力上勞心
“在勞力上勞心”的本質是身心合一,強調手與腦應是同步的,而非將學習割裂于身體與精神之間。為打破傳統實踐模式的局限,學校通過勞動課程、集體活動和師生共同擔任校工崗位的形式實施勞動教育。除了打掃衛生、倒垃圾等日常任務,學校還可以設立更多有意義的崗位,如校園執勤崗、班級事務管理崗、校園志愿服務崗等。學生們在多種集體活動中形成了合作意識,促進了品德健全,印證了勞力對于勞心的促進作用。
學校開辟的“紫金微型農場”成為學生們接觸自然、體驗勞動、培養品質的重要平臺,各個班級分別認領一塊“農田”,學校聘請專業的農業老師進行培訓和指導,教授學生基礎的農業知識和技能,如種植、施肥、灌溉和除蟲等。隨后,學生們被分成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小塊土地的管理和種植。在農場的日常運營中,鼓勵學生親身參與,從播種、澆水、施肥到收獲,每一步都由學生親自動手完成。此外,學校還定期組織農場勞動實踐活動,如“勞動節”“收獲節”等,讓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感受勞動的價值。
在“雙減”政策的引導下,學校創新地將項目式學習與勞動教育相融合,精心設計了《魚菜共生》《家里的老物件》《給親友的創意飯團》《媽媽的美容果盤沙拉》等一系列實踐型項目作業。這些項目旨在以更富有趣味性和實踐性的方式推進勞動教育,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并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親身參與和實際操作,學生們不僅能夠在勞動中感受到成長的喜悅,還能深入理解勞動的價值和意義,為未來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家庭實踐,增進自立能力
《自立歌》中寫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陶行知認為,缺乏獨立能力就像小孩子吃飯、穿衣,都要母親幫助,走路也要人扶,真是可憐。家長應深刻理解勞動教育的真諦,珍視以勞育人的價值,共同營造一個崇尚勞動的家庭氛圍。小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易受外界影響,因此,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們能夠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勞動習慣。
學校通過家庭發揮勞動教育基礎陣地作用,開展家庭勞動,實行“四個一”原則,即認識一種植物、學習一項技能、學做一道美食、學做一項家務,鼓勵學生從小學習各項勞動技能和本領,每周都會設定一個獨特的主題。例如,在一個學期中,第一周的主題可能是“我來布置餐桌”,第二周則是“我負責清潔廚房”,第三周的主題為“我種植家中的小綠植”,整個學期共20周,每個星期都有與之對應的20個主題。學生會在周末的時間,與家長一同完成家庭勞動任務清單。這項家庭勞動教育課程強調勞動的重要性,旨在教導學生學會彎下腰、用雙手去解決問題,體驗與困難斗爭的過程,感受勞動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有學生分享道:“當我完成家庭勞動作業時,我深感自己成為家庭的一分子,為家庭做出貢獻也是我的責任。”從書本知識到家庭勞動,從課堂學習到家務實踐,“行動”是智慧的源泉,“勞動”是心靈的修煉,每一次可見的勞動都蘊含著對學生成長至關重要的隱性素養。
(四)社會實踐,知與行合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是“社會即學校”,他提出:整個的社會就是學校的教育范圍,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去。《意見》中也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資源,社區、街道是學校開展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延伸。
“小鬼闖職場”體驗活動。學生通過沉浸式體驗“職業市場”,感受不同職業的獨特魅力。活動邀請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分享他們的職業故事和經驗,讓孩子們對職業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激發了他們對未來職業的向往。此外,學生還紛紛化身“打工人”,在扮演、學習的過程中,感受不同職業的辛苦與快樂,學會尊重各行各業工作者。
“15分鐘教育圈”拓展活動。學校專注于探索適合當下兒童特點的勞動教育“第二課堂”,主動鏈接區域地緣優勢,構筑有力的聯盟,創設真實的勞動場景,學校帶領學生走進江蘇省農科院、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中山陵茶廠……通過沉浸式、互動式學習,大膽嘗試構建跨學科、跨場所、跨行業的勞動教育新模式,不斷貢獻勞動教育從“學校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的新路徑。
“社區公益”志愿活動。學校將社區服務納入學生的實踐活動范疇,通過參與社區的環境整治、垃圾分類等活動,學生們能夠深刻體會到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學校還與敬老院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同學們將“紫金微型農場”中產出的農作物進行加工,制作成美食或手工藝品,再帶到敬老院與老人們分享。
校社協同共育開展勞動教育,不僅讓學生可以體會到每一位勞動者的辛苦與不易,同時,也能夠學會承擔社會的責任,學習到生活中的學科知識, 使學生在“行”中“知”,在“知”中有進一步的創造性思維。
三、完善體系,實施多維評價
為了提升教育質量,構建科學完整的教育體系至關重要,同時必須伴隨合理的評價體系。建立以勞育人為核心的教育理念,關鍵在于確立一套清晰、客觀且規范的評價標準。學校從勞動技能、勞動態度、勞動行為、勞動成果四個維度出發,精心制定評價指標。這些指標應全面體現以勞育人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多個方面,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深度。在評價學生勞動素養時,學校應避免片面和短期的視角。需要長期跟蹤和調研,將學生的日常表現與階段性考核相結合,以獲得更為準確和全面的評價結果。因此,學校建立“一測四評”的評價體系。“一測”指的是學生勞動成長手冊,鼓勵學生自主記錄日常的勞動實踐和感悟;“四評”則包括自評、師評、家長評和社區評,多維度的評價能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成長和進步。讓勞動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微型農場”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高勞動技能,培養深厚的勞動情感,從而實現以勞育人的教育目標。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強調生活決定了教育,勞動教育也就是生活教育。學校通過依托“微型農場”這一實踐基地,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巧妙利用周邊資源,致力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勞動教育不僅使學生掌握勞動知識和技能,更在勞動實踐中完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微型農場”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真正讓學生在“行”中“知”,在“知”中“行”,知行合一,從而獲得更好的成長。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 馬晶晶.小學生勞動教育現狀調查研究:以沈陽市各區小學為例[D].沈陽:沈陽大學,2020.
[3]林永希.陳中文.史基升.陶行知勞動教育觀對當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2020(30):5-9.
(責任編輯:劉瑩)
*基金項目: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十四五”課題“以勞育人理念下城市小學‘微型生態農場’課程的開發”(LZD/20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