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并分析漸進性抗阻運動對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患者骨愈合及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開始時間為2020年1月,結束時間為2022年6月,研究對象均為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患者,共80例,以信封法進行分組處理,比例1:1。對照組(n=40)采用常規康復訓練,觀察組(n=40)聯用漸進性抗阻運動,對比兩組各項指標。結果:護理后,觀察組髖關節功能及肌力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患者應用漸進性抗阻運動的可行性良好。
【關鍵詞】漸進性抗阻運動;股骨粗隆間骨折;骨愈合;關節功能恢復
Effect of 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 on bone healing and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after operation
HUANG Gaili, DING Xiaofa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Xuy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Jiangsu, Huai’an, Jiangsu 2117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 on bone healing and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after operation.Methods:Starting from January 2020 and ending from June 2022,the study subjects were all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a total of 8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by the envelope method,the ratio was 1:1.The control group (n=40) receiv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n=40) combined with 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The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After nursing,the hip joint function and muscle strenTogA0Sxy6/PRPu6kmJiTrQ==gth level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after operation has good is feasibility.
【Key Words】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Bone healing;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股骨粗隆間骨折作為臨床常見骨科創傷性疾病,發病機制與骨質疏松、骨量丟失、髖部肌群退化存在密切聯系,常導致患者肢體活動功能嚴重受限[1]。現階段,臨床針對股骨粗隆間骨折多采用手術內固定予以治療,雖效果良好,但實踐發現,由于該術式屬于大型手術,患者普遍年齡較大,手術耐受性較差,加上術后康復進程中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嚴重影響疾病預后及康復效果,因此實施科學高效的康復訓練干預至關重要[2]。漸進性抗阻運動作為新型術后康復模式,以循證醫學證據為實踐基礎,主要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方式加強骨關節功能早期康復鍛煉,促使機體各項肢體功能恢復[3]。基于此背景,本研究展開以下試驗。
1.1 一般資料
開始時間為2020年1月,結束時間為2022年6月,研究對象均為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患者,共80例,以信封法進行分組處理,比例1:1。其中對照組男女比例18:22;年齡(81.49±4.27)歲。觀察組男女比例19:21;年齡(81.53±4.3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參考《骨科疾病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1)均可清楚表達自身需求,無意識障礙;(2)均符合內固定術治療指征,并接受此方法治療;(3)均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可配合醫務人員開展相關訓練;(4)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臟系統疾病者;(2)陳舊性骨折者;(3)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康復訓練。
觀察組:聯用漸進性抗阻運動。(1)成立漸進性抗阻運動小組:組成包含護士長、主治醫師、主管護師以及責任護士在內的漸進性抗阻運動小組,且各成員均需擁有至少3年以上骨外科工作經驗,指派護士長擔任組長,組織成員進行全面強化培訓,內容包括:漸進性抗阻運動操作流程、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護理要點、危險因素預測與應對等。(2)制定方案:小組成員通過瀏覽相關文獻,借助知網、萬方等醫學權威平臺以股骨粗隆間骨折、漸進性抗阻運動等為關鍵詞進行針對性搜索,同時借助國際最新指南,結合本科室實際情況制定具體方案。(3)具體實施:①術后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予以細致化護理,待其生命體征平穩,無明顯不適后,漸進性開展相關運動,以下內容均取仰臥位進行。a.屈髖、屈膝,3組/次,10個/組;初次考慮患者尚不熟練動作,故由組員助力,全程陪同完成;待患者逐漸掌握動作要領后,可適當減少助力,鼓勵其嘗試完成;最后,組員不提供任何幫助,由患者獨立完成全部動作,直至結束。b.股四頭肌,掛于床邊,大腿固定,伸膝,3組/次,10個/組;具體漸進式過程與前者一致。②患者持續進行屈髖、屈膝及股四頭肌訓練,待7d后復查X線,結合病情恢復程度過渡為抗阻運動。c.髖關節屈曲,即直腿抬高,3組/次,10個/組,全程由組員陪同進行,由較小助力過渡為無任何助力,隨后負重30~40RM重量。d.伸膝訓練,3組/次,10個/組,負重由30RM遞減至20RM重量。與此同時,進行踝關節抗阻運動,囑其以最大力量行踝關節屈曲、拉伸,且足部往足背、足底上勾、下壓,各動作均持續10s。
兩組患者均給予跟蹤隨訪,時間為2022年7月—2023年6月,并進行相關復查。
1.3觀察指標
1.3.1髖關節功能:參考《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Harris)》[4],具體包括關節活動度(5分)、疼痛狀況(44分)、關節畸形(4分)以及關節功能(47分)4個維度,滿分100分,得分越高則代表髖關節功能越好。
1.3.2髖關節肌力水平:采用由美國拉斐特公司生產的數字肌力檢測儀(Lafayette 01165)測定:伸直肌群肌力和屈曲肌群肌力。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髖關節功能對比
護理前,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不大,P>0.05;護理后,觀察組髖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髖關節肌力水平對比

護理前,兩組髖關節肌力水平比較差異不大,P>0.05;護理后,觀察組髖關節肌力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在臨床上,股骨粗隆間骨折屬于重型骨折損傷疾病,又稱股骨轉子間骨折,好發于老年人群,病變部位一般為股骨頸至股骨小轉子,股骨粗隆間血運較為豐富,故予以手術治療愈合效果普遍良 好[5]。但實踐證實,盡管手術治療擁有諸多優勢,但其本質上仍屬于侵入性治療手段,加上術后骨折愈合時間普遍較長,在此期間患者需長期臥床休息,機體活動量大幅減少,常導致肢體肌力水平降低,尤其是下肢關節屈曲、伸直肌力的下降,故常造成患者髖關節功能退化,不利于疾病預后[6-7]。因此,給予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患者高效、科學的康復訓練干預,對提高術后預期效果及安全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應用漸進性抗阻運動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患者的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及髖關節肌力水平[8]。這與本研究結果,護理后,觀察組Harris評分與肌力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相印證。分析原因,常規康復訓練缺乏針對性和具體性,常忽略患者個體差異性,整體效果欠佳。漸進性抗阻運動以循證理念為基石,通過瀏覽相關文獻及最新指南,結合本院實際情況,以外部環境和綜合認知為理論依據,開展頭腦風暴制定合理的訓練方案,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臨床工作的隨意性與盲目性,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漸進性抗阻運動主要通過逐漸增加阻力負荷,來有效刺激肌肉連續適應,以此促使肌肉張力達到較高水平[9-10]。展開來說,漸進性抗阻運動既往常應用于運動員日常訓練,現將其用于臨床工作,通過屈髖屈膝、伸膝、直腿抬高等運動循序漸進地刺激局部血液循環,促進骨痂形成,有利于患者早日下床活動,縮短骨折愈合時間;同時,逐漸遞增患者的下肢運動量,不僅可逐步恢復各項肢體功能,還可維持關節穩定性,有效降低組織黏連、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促使機體組織與內固定處融合效果良好,平衡神經肌肉,降低內固定松動發生率。此外,筆者還建議,在對患者進行漸進性抗阻運動時,需遵循適度原則,不僅需重點訓練患側肌肉,也需兼顧健側肢體,幫助患側關節功能及肌肉組織正常運行。
綜上所述,應用漸進性抗阻運動的效果確切,可促進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患者功能恢復,且可行性良好,具有推廣作用。但本研究也因患者地域存在局限性、樣本量少等因素,結論可能存在地區差異性,未來仍需規避不足。
參考文獻
[ 1 ] 胡靖,王林,陳義,等.防旋股骨近端髓TZ9K4QY4GEvPfQ3gcnsVL0iDH1cOANtlvM5sbUy0oWc=內釘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及對髖關節功能、生活質量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2, 42(12):2918-2920.
[2] 袁媛,喻博,焦競,等.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圍術期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22,37(9):1214-1218.
[3] 耿登峰,張正強,王素霞.漸進抗阻運動訓練應用于股骨粗隆間骨折PFNA固定術后患者的臨床效果[J].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2022,3(17):102-105.
[4] 王春燕,郭宗曉,洪小麗,等.思維導圖聯合人工智能音箱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延續護理的效果[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1,25(12):102-105.
[5] 邱海濤,陳威,許建紅,等.早期強化漸進性鍛煉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21,25(14):1930-1932.
[6] 徐穎.漸進性抗阻訓練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及髖關節肌群肌力水平的影響[J].健康之家,2021(9):170.
[7] 張應華,胡婕.健康教育結合漸進性抗阻訓練在絕經后骨質疏松病人中的應用[J].循證護理,2021,7(15):2081-2086.
[8] 許新旋,楊龍飛,蔣蘇,等.漸進性抗阻運動訓練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21,18(9):99-103.
[9] 韓月,王麗,王海棠.漸進式抗阻與肌肉放松訓練對脛腓骨骨折患者骨骼康復的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22,19(24):159-162.
[10] 唐宏偉,徐珍瑾,陳霞.疼痛護理聯合漸進抗阻訓練在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康復中的應用價值[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22,41(17):3165-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