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中強制性運動療法的價值,以期指導后續治療工作。方法:將本院符合納入及排除標準的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編號,1~80號,上述樣本選取時間為2020年11月—2024年1月,1~40號為對照組(常規康復治療),41~80號為研究組(強制性運動療法),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研究組運動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對比有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TUGT更低,MWS及BBS更高,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強制性運動療法可以顯著提升疾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運動能力,推廣價值高。
【關鍵詞】腦卒中偏癱;強制性運動療法;日常生活能力;運動能力;步行速度;總有效率
Eval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pulsory exercise therapy in the rehabilitationtreatment of stroke hemiplegia
WU Chaolun
The Ninth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19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value of compulsory exercise therapy in the rehabilitationtreatment of stroke hemiplegia,in order to guide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work.Methods:80 stroke hemiplegia patients who met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in our hospital were numbered,numbered from1to80,the above samples were selected from November 2020 to January 2024,numbers from1to40 as the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and numbers from41to80 as the study group (compulsory exercise therapy),and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exercise ability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comparison was meaningful (P<0.05);After treatment,the daily living ability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After treatment,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TUGT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the MWS and BBS were higher,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ulsory exercise therapy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ffect of disease treatment,improve patients’ daily life and exercise ability,and have high promotion value.
【Key Words】Stroke hemiplegia; Compulsory exercise therapy; Daily living ability; Exercise ability; Walking speed; Total effective rate腦卒中是臨床多發疾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是我國首要的致殘和致死病因。臨床研究結果顯 示[1],腦部血管突然破裂、阻塞等是疾病發作的主要機制,導致腦部組織缺氧缺血,增加偏癱等并發癥發生率,對患者健康及日常生活等產生消極影響,降低生活質量[2]。因此,臨床應對腦卒中偏癱的康復治療進行高度重視。但以往常規康復治療的實施效果不佳,不利于患者運動機能恢復。近年來,強制性運動療法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實施價值高,可以幫助患者加快運動功能恢復[3]。為進一步分析該治療措施的效果,本文以2020年11月—2024年1月收治的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例,以期指導后續治療。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通過編號,將80例(2020年11月—2024年1月)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分組:前40號為對照組,后40號為研究組。在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下實施: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病程2~12年,平均病程(7.13±1.18)年;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60.17±3.28)歲。研究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7~74歲,平均年齡(60.20±3.31)歲;病程3~12年,平均病程(7.16±1.20)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大(P>0.05),選取的病歷無代表性和特殊性存在,可繼續對比。
納入標準:(1)腦卒中偏癱;(2)對研究知情;(3)意識清醒;(4)生命體征平穩;(5)依從性好。
排除標準:(1)植物人狀態;(2)重度交流障礙;(3)老年癡呆等精神障礙相關疾病;(4)合并腦、肺、心、肝疾病;(5)凝血功能障礙;(6)器官衰竭;(7)血液疾病;(8)合并痙攣、深靜脈血栓、肢體功能障礙、壓瘡等;(9)期間退出研究;(10)嚴重傳染性疾病。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康復治療)。對患者體征狀況進行觀察,平穩后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結合患者實際狀況制定康復計劃,明確訓練量、康復訓練內容,做好患者康復進度的記錄。
研究組(強制性運動療法):在患者實施康復訓練的早期階段,患肢肌力3級、發病后第3周,實施強制性運動療法。(1)上肢部分:首先,重視對患者進行手功能訓練: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限制手指、腕部屈曲,健側手部佩戴聯指手套,清醒時間內佩戴時間需占比超過90%,洗澡、入睡時可取下;其次,做好塑形訓練:對患者功能缺陷情況進行分析,鼓勵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訓練,內容包括穿衣、洗澡、寫字、擰螺絲、使用筷子、插孔練習、下棋、握球、拿杯子等,每日2~3次,每周訓練時間≥5d。在患者訓練過程中,需告知患者家屬做好監督工作,并適當對患者的相關表現給予肯定及鼓勵,提升患者疾病恢復自信心。(2)下肢部分:首先,鼓勵患者進行起坐訓練。在該措施實施的初期階段,可以選取50cm高度的椅子進行訓練,每日最佳訓練次數為150~200次。訓練期間可以根據患者實際狀況對椅子的高度進行調整(逐漸下調至20cm);運動平板訓練:最佳訓練時間為20min,每分鐘訓練距離為8.3~16.7m,2次/d;上下樓梯訓練:主要是健側帶動患側進行訓練,下樓時患側優先、上樓時健側優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以機體承受能力為標準,適當增加對患者的訓練強度,進而加快功能恢復速度;單腿負重訓練,每周5d,2次/d;室外步行訓練,每日1km左右,以21.7m/min為最佳步行速度,訓練前,對患者進行正確指導,為防止足下垂或內外翻,告知患者綁矯形帶、穿踝足矯形鞋。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運動能力(采用FMA量表進行分析):實施百分制評分,包括上肢、下肢,分值區間分別為0~66分、0~34分,評估時間為治療前、治療1個月,評分與該指標成正比;比較兩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量表,0~100分):對患者行走、上廁所、日常進食、洗澡、上下樓梯等日常生活行為進行評估,評分結果顯示數據越大,生活能力越好;比較兩組移動平衡能力(TUGT測試,“起立-行走”計時測試,測量3次,平均值為最終結果)、步行速度(MWS,彩色膠布標記10m,記錄最大步行速度)及靜態平衡功能評分(BBS,選擇14個動作進行評定,0~4分評分標準,分數與指標成正比);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若生活可以自理,運動功能恢復正常,提示顯效;運動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顯著改善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100%-無效率。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運動能力比較
如表1所示,治療前,兩組上下肢運動能力評分比較數據分析無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上下肢運動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如表2所示,治療前,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TUGT、MWS及BBS比較


如表3所示,治療前,兩組TUGT、MWS及BBS對比無意義,P>0.05;治療后,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TUGT較低,MWS及BBS較高(P<0.05)。
2.4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如表4所示,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P<0.05)。
臨床研究顯示,突發性血液循環異常與腦卒中發生存在直接相關關系,近年來,隨著飲食結構以及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疾病發生率顯著增加,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及致殘率。此外,有研究表示腦卒中后遺癥發生率較高,其中偏癱較為常見,對患者肢體功能、日常生活等產生消極影響,降低其生活質量,影響疾病預后結局。以往常規護理的實施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肢體功能,但效果相對較慢,對疾病快速恢復產生阻礙。強制性運動療法是一種新型康復療法,該方案重視以患者為中心,在改善患者功能狀況的同時,可以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實施價值高。
本文通過數據對比,表明研究組的治療效果更高,可以幫助患者改善運動能力,提升MWS、 BBS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移動平衡能力,效果顯著。其原因為:常規康復治療的實施主要是以患者的被動訓練為主,以此加快患者神經發育,重組患者大腦功能。該措施的實施可以幫助患者改善運動功能,對患側進行持續性、反復性的運動訓練,效果較高,但該措施的療效相對較長,加之受患者依從性的影響,導致患者依從性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對訓練效果產生消極影響。除此之外,疾病發生后患者會對患側產生過度保護心理,導致訓練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疾病康復。而強制性運動療法的實施可以彌補上述局限性,以患者為中心,強調對患側進行主動訓練,佩戴聯指手套限制健側活動,進而幫助患側更好地恢復自主訓練,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加快疾病恢復進程。除此之外,該措施的實施具有全面性及針對性,通過增加患側肢體使用頻次,并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更好地幫助患者逐漸改善患側功能。通過肢體被動及主動運動訓練,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促使患側主動進行日常基本動作,如擰螺絲、寫字等,通過強化訓練進一步促使肌肉力量的增強,逐漸轉變被動訓練為主動運動,進而幫助患者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及平衡運動能力,提升生活質量,實現最佳康復結局。
綜上所述,強制性運動療法對提升疾病治療效果有積極意義,各院可加以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熊欽,吳瓊,吳林杰,等.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在腦卒中后偏癱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2021,2(5):136-138,148.
[2] 王夢露,爾兆娟,肖中興.強制性運動療法結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康復中的臨床療效分析[J].罕少疾病雜志,2023,30(3):20-21,38.
[3] 羅小桃.強制性運動療法用于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智慧健康,2020,6(3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