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探討大學生扎根基層價值觀的培育,明確大學生基層就業價值觀培育的重要性,發現大學生扎根基層價值觀培育的過程中由于個人思想覺悟較低、家庭教育理念較落后、個別社會環境消極和基層就業環境相對較差導致價值觀偏差的問題,作者針對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從個人、家庭、社會和基層方面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最終達到構建好大學生基層就業價值觀的目標,實現真正意義上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大學生;基層就業;價值觀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基層的治理成為當下城鄉統籌發展的重中之重。而農村人口的流失、區域雜居聚居的進一步分散也為治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基層是青年學生熟悉當代中國社會、了解中國基本國情的最好課堂,也是我們黨培養人才、鍛煉人才的重要陣地[1]。”大學生群體作為就業的主力軍,有著明顯的地域性,引導他們回家鄉、去基層就業能夠給農村治理提供切實有效的智力支持。基于鄉村振興視角,從理論上構建大學生基層就業的價值導向體系,有利于解決當下農村基層治理的普遍性問題,培育大學生扎根基層就業價值觀,為吸引大學生到基層就業提供理論支持。
1 鄉村振興戰略與大學生基層就業的價值觀培育
鄉村振興戰略和大學生基層就業的價值觀是兩個相互聯系的概念,在明確鄉村振興戰略和大學生扎根基層的內涵基礎之上,提出二者的內在聯系,為研究大學生扎根基層的價值觀培育存在的問題提供理論支撐。
1.1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及實施原因
1.1.1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出在農業、文化、人才等振興中,人才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要把握住人才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民富則國強,在同等意義上,鄉村的發展關系國家的發展。新時代上,我國社會矛盾發生巨大變化,解決鄉村的發展問題成為必要,要將我國鄉村建設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在2018年的“三農”文件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2017-2020年取得重要進展;第二個階段,到2035年取得決定性意義的進展;第三個階段,到2050年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達到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望,全面解決“三農”問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鄉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為鄉村的發展描繪了一個可實現的未來。
1.1.2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原因
從內部來看,我國對于鄉村的重視有了很大提升,從“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當前我國鄉村的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在經濟、交通和生活上展現出良好的鄉村風貌。但同時我國鄉村的發展也面臨一些阻礙,自身基礎較差、底子薄弱,并且仍然落后于城市的發展。從外部來看,我國國際地位提升,經濟總量增加,一些外部敵對勢力加大對我國的打壓,企圖利用各種不法手段從不同領域分裂我國,破壞我國的發展,阻礙我國前進的步伐。
1.2 大學生扎根基層的價值觀內涵
大學生扎根基層的價值觀是在價值觀的基礎上產生的,關于價值觀一詞,許燕[3]認為價值觀是個人對于事物、行為的意義和效用的評定標準,是影響并指導人們作出決策和發生心得的核心因素。根據價值觀的含義推斷出大學生扎根基層的價值觀,就是大學生對于扎根基層這一行為的看法和思考,也就是對于自己或是他人扎根基層、從事基層工作的認識和理解。大學生是否具有正確扎根基層的價值觀也就成為推動大學生能否從事基層工作的關鍵。
1.3 鄉村振興戰略與大學生扎根基層的價值觀培育的內在聯系
1.3.1 鄉村振興戰略引領大學生扎根基層的價值觀培育
鄉村振興作為國家戰略方針,對于大學生扎根基層的價值觀培育具有引領作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使得一大批大學生參與鄉村基層工作,指導大學生樹立起扎根基層的價值觀。到基層的大學生們主動向農民學習地方語言,與村民更好的溝通,以實際行動帶領鄉村農民開展經濟、文化和生態建設,使得鄉村生活越來越美好[4]。
1.3.2 大學生扎根基層價值觀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大學生扎根基層的價值觀的形成有利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更好地建設鄉村,為鄉村建設吸引更多的人才資源,使得大學生積極投身于鄉村建設之中,在鄉村建設中奉獻自己的力量。當前應加強大學生扎根基層價值觀的培育,為鄉村振興戰略培養更多高素質、高能力和能吃苦的干部隊伍。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中的中堅力量,是富有青春活力的群體,大學生的選擇關系黨和國家的發展,應從思想上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擇業觀和就業觀,引導大學生能自發到基層就業和生活。扎根基層既鍛煉了學生自身的能力,又使得鄉村振興戰略在大學生的參與下更好地推進和實施[5]。
2 大學生扎根基層的價值觀培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存在的問題
2.1.1 缺乏正確的價值判斷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人民經濟收入的提升,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西方價值觀開始滲入我國,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特別是影響與網絡聯系最為密切的大學生,使得大量的大學生產生錯誤的價值判斷。一方面,在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關系時,會優先考慮個人利益,也就是優先考慮個人價值的實現。在畢業工作時會優先選擇工資高的工作,忽視基層工作,忽視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協調統一,一味地偏向個人價值,出現錯誤的價值判斷,不管是對于自身還是對于國家和社會都會產生消極影響。另一方面,沒有樹立平等的就業觀,認為基層就業會比其他行業等級更低,將教師、律師、公務員等職業與成功相掛鉤,導致沒有大學生選擇去基層就業。
2.1.2 艱苦奮斗精神較弱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大學生在受到西方享樂主義的影響下,將享樂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一味追逐物質利益帶來的快樂,逐漸忘卻了艱苦奮斗精神的要求。同時,現在的一些大學生都擁有比較好的生活條件,都生活在父母創造的“溫室”之中,沒有生存的困難,只需要面對學習的困難,這也是父母對其唯一要求,這一部分學生根本無法接觸體力勞動,體會通過勞動帶來的勞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2.1.3 能力與崗位不相符
基層就業崗位的工作較為繁雜,需要與當地居民溝通交流,語言多為當地的方言,會出現語言不通的現象。同時,大學生去基層工作都是帶著滿滿的抱負和熱情,但是到基層之后,會發現現實與自己理想的落差。這與最開始招聘者在宣傳時,沒有很好地將基層就業對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意義聯系起來有關,使大學生產生了落差感,出現大學生雖然能力很高但是無法在基層工作中體現出來。
2.2 原因分析
2.2.1 個人思想覺悟較低
個人思想覺悟較低是大學生不愿意扎根基層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一是當前中國處于穩定的高速發展時期,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都比較高,父母都存在不想讓孩子吃苦的心理,都想方設法地為孩子提供優渥的生活條件,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會與同齡孩子相互攀比,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部分學生在面對選擇職業時,往往會選擇那些具有較好物質條件的工作,排斥農村當地的生活條件,不滿農村的交通條件。二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式各樣的社會思潮涌入中國,影響了我國大學生的價值觀,同時高速發展的互聯網加快了各種思潮的傳入。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在大學生日常娛樂和消費中日漸形成,導致大學生出現利己主義的價值傾向。在這種扭曲的價值觀的影響下,大學生不愿意到基層工作,不愿到農村就業。三是雖然當前隨著對于基層就業的宣傳,有部分學生愿意去基層工作,但是存在將在基層工作當作是去城市發展的跳板的心理。
2.2.2 家庭教育理念相對滯后
父母一代固執的教育思想,認為農村工作沒有前途,會被人恥笑,一味要求子女進城工作,不支持子女在基層務工。父母的自身文化水平限制了其對于國家政策的了解和對于社會現實的認識,也影響了子女價值觀的塑造。子女在選擇大學、工作、職業都受到父母的影響,更加追求自身利益的滿足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將個人利益放在社會、整體利益之前。同時仍有部分家庭條件較差的大學生,迫使其在就業時選擇高薪的工作,這樣能更好地接濟家庭,減少父母的壓力,導致他們不愿意到農村工作。
2.2.3 個別消極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中仍存在沖擊大學生基層就業觀的因素,不良風氣的存在使得具有正確基層就業觀的大學生,懷疑自己進而放棄扎根基層。同時在信息時代,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獲取信息,一些媒體的消極輿論影響了大學生的信息獲取,進而潛移默化地沖擊大學生的價值觀。大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盲目追求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更好的薪資待遇。媒體過度宣揚學歷和薪資應該相一致、學歷高的學生應該選擇高薪工作的觀點,使部分大學生在畢業后為逃避就業,一味追求高學歷,不關注社會中相關專業的實際情況,最終使自己更加焦慮。
3 鄉村振興戰略下大學生扎根基層的價值觀培育對策
3.1 提高個人思想覺悟
大學生應明白信念的重要性,擁有堅定的信念能支撐我們克服困難、不斷前進。因此,大學生應提高個人的思想覺悟,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加強自身理想信念教育。在自身的發展道路中,要主動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熏陶,將個人自身發展與社會、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充分協調個人與社會的利益[6],培養吃苦耐勞、甘于奉獻和腳踏實地的品德,樹立正確的扎根基層價值觀。
3.2 重視家庭教育培養
家庭是一個孩子成人、成才、成功的重要環境,是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最重要的載體。家庭教育的好壞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好壞,父母對于基層正確的認識,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更能促進孩子扎根基層,幫助孩子樹立扎根基層、報效祖國的價值觀。每一個學生都受到自身家庭教育的影響,依賴于家庭中輕松的家庭環境,受到父母言行舉止的影響,因此父母也應主動學習新知識,緊跟主流意識形態,發揮良好的榜樣作用。幫助孩子發揚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傳統美德,樹立勞動沒有貴賤的思想理念,同等對待基層和城市工作,促進大學生主動培育扎根基層的價值觀。
3.3 營造積極社會氛圍
社會環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也非常重要,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能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扎根基層的價值觀。大學生處在一個心理比較脆弱、意志力比較薄弱的時期,社會環境中的輿論和媒體都會對他們產生巨大的影響。創造積極正面的社會輿論,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能更好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扎根基層價值觀,這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一致努力。媒體應正確使用自己的職能,發揮積極的宣傳作用,客觀公正報道各種事件,傳播正能量。對于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理性分析,表達清楚當前對于各種職業的需求狀況,幫助學生正確擇業,增強對自身未來發展的自信心。身處于社會中的大學生也應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在學習了國家先進的政策后要積極實踐,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參與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增加對于基層工作的認識,提高自身經驗和技能[7]。
4 結論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隊伍到基層工作,是推動鄉村健康發展的有利因素。大學生扎根基層的價值觀的培育,為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在探討鄉村振興與大學生扎根基層價值觀內在關系的基礎上,根據發現現有的問題存在個人、家庭、社會和基層四個方面的原因,針對性提出要提高個人思想覺悟、重視家庭教育培養、營造積極社會氛圍和創造扎根基層條件的措施,以期望大學生樹立起扎根基層的價值觀,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最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李重,張浩瀚.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文化的生成邏輯、豐富內涵和實踐路徑[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1-15.
[2] 佚名.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J].內蒙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2020(12):8-22.
[3] 許燕.北京大學生價值觀研究及教育建議[J].教育研究,1999(5):33-38.
[4] 駱文偉.高校引領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途徑創新——以海西高校“三支一扶”計劃為例[J].長春大學學報,2010,20(8):104-107+110.
[5] 鮑志倫.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農村基層就業的政策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20(12):15-16.
[6] 虞崇勝.美好社會:接續與超越小康社會的新發展目標[J].理論與改革,2021(1):36-49+150-151.
[7] 黃巧榮.完善大學生基層就業引導機制的對策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5(4):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