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必要保障,只有充足的糧食供應才能維持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農作物種業的發展關系著整個國家的農業發展,通過農作物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可以激發農業領域科研活力,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尊重和保障權利人的智力勞動成果,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作物種業;知識產權;法律保護
種子是糧食安全的根基,更是農業的“心臟”。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離不開種質資源的科學良性發展。“打好種業翻身仗”是新時代國家發展的必要課題。雖然我國擁有豐富的種質資源,但每年新品種的審定呈現“繁而不精”的特點,少有突破性品種,農作物種業并未實現產業化發展。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尚未形成完善的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權益人利益難以得到充分保障。
在立法上對于種質資源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是多方面的。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所涉及到的相關罪名之外,《專利法》第二十五條雖不承認植物品種專利權的授予,但是卻支持通過申請專利保護植物的培育方法、基因功能、編碼蛋白以及載體[1];《商標法》保護種企商標權不被侵犯;《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育種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商業秘密,并且對種子銷售過程中出現的“套牌”亂象進行了整治。隨著我國農業振興發展目標的提出,越來越多專門性立法相繼出臺,加強農作物種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是大勢所趨。現行《種子法》規定:改良他人育種成果形成實質性派生品種,如果其用途是用以商業謀利,改良者需要征得原品種權人的同意并依法支付使用費[2],此規定也即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中的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既尊重了原始育種者的知識產權,又鼓勵了派生品種權所有人的知識再創造。2019年發布《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修訂草案》旨在細化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并規范了農民權利以及品種權的保護范圍,簡政放權、優化審查。
在司法上,我國目前設立了四家專門知識產權法院和二十三家知識產權法庭,其目的是集中審理專業性較強的知識產權案件,例如植物新品種案件。我國總體上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案件較少,一方面,是由于品種權人缺乏維權意識,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國未形成良好的知識產權維權環境,司法救濟成本高耗時大,品種權人傾向于選擇行政救濟。目前,我國種業市場種質資源良莠不齊,套牌出售、商業詐騙等事件頻發,品種同質化現象屢見不鮮,被侵權人難以取證、申請鑒定費用高等問題突出,法院審理案件也面臨侵權認定難的困境。根據調查顯示,各地法院在賠償金額上出現同案不同判現象,導致被侵權人有意識地選擇更利己的法院起訴,客觀上造成了司法資源的浪費,加重了部分知識產權法院工作負擔。
我國《種子法》和《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規定受理和審查植物新品種申請的主體是國務院農業和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但在行政執法層面兩部法律對于處理侵權問題的行政主體的規定有所沖突,《種子法》第七十二條規定既可以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縣級以上政府相關主管部門處理糾紛,而《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由省級以上政府主管部門處理種業知識產權糾紛。目前,我國已經構建了一個以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審批為主,以地方政府部門和司法機關負責監管和處理侵權糾紛為輔的龐大體系,行政與司法相結合共同發力,協同配合保護和監管植物新品種[3]。行政管理對種質資源知識產權法律保護主要涉及品種權審批和審定以及相關侵權執法工作。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負責品種權的申請和審批工作,品種審定交由品種審定委員會進行。對于相關侵權執法工作的開展,各省市設立機構不盡相同,其情況不一暴露了我國行政管理不統一的弊病,不利于統籌安排具體工作。混亂的監管機構管理機制難以發揮對種業市場的有效監管。另外,基層執法部門未配備專業的種質資源保護執法隊伍,執法人員硬著頭皮身兼數職,缺乏種質資源保護執法知識,在相關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難免力不從心。
1 我國農作物種業知識產權體系的運轉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種質資源育種同質化嚴重
隨著社會各界對品種權保護的日益關注,我國種質資源研究在理論水平和科研成果上都有了顯著突破,獲得了多項國內外專利技術。然而,綜合對比我國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其中大部分都是實用新型專利,發明專利的申請和授權數量并不算多,這表明我國國內種業發展技術缺乏創新性。作為當之無愧的種質資源大國,我們有著數量龐大的育種基礎,卻少有突破性品種,嚴重的品種同質化使我國在國際市場上陷入窘境。
1.2 我國知識產權創新能力差
通過比照國內外品種權申請數量,我國國外申請數量雖居于前列,但只有少部分被實際授權,我國2022年品種權國內外申請實際授權量和申請量比值僅為33%,而部分發達國家則達到了70%~80%。這表明我國農業知產權創新度不高,與部分發達國家知識產權創新水平存在巨大的鴻溝。我們應當明確提升我國知識產權創新能力是一項長久工程,要從加大研發資金的投入、加強育種人才的培養、加快技術的改良等方面持續跟進落實。
1.3 我國育種體系有待完善
全球種業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從農家育種到雜交育種,再到分子育種,最后進入信息時代而產生的“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育種階段[4]。許多歐美發達國家現代種業已經邁進第四個階段,形成企業商業化育種模式,而我國起步較晚,欠缺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術人才,目前仍停留在分子育種階段。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種子公司承擔起政府種子培育和分配的職能,帶領美國種業進入新時代。育種公司的發展推動了農業技術的進步,種質資源知識產權的保護成為社會熱點。農業技術的發展和保護體制構建細化使美國種業迅速占據國際市場先機,孕育了大批種業商業巨頭,以對外貿易的方式實現了全球范圍內的育種技術擴張。我國出現育種公司是在2000年
《種子法》頒布之后,種質資源培育技術起步晚導致我國仍然由科研機構為主體進行新品種培育。我國未能構建完善的商業化育種體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技術上我國種業仍以雜交選育和分子技術輔助選育為主,尚未具備人工智能育種的能力。其次,目前我國主要由科研機構和科研院校承擔育種研發責任,受制于追求學術和理論觀念的局限性,很難將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5]。種企恰恰與之相反,沒有科研理論支撐的研發往往寸步難行,雙方并未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這導致科研育種、生產和銷售各個環節無法銜接,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種業的發展。最后,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對種業研發的資金投入,我國大多數種子企業種業科研投入較低,無法滿足種業發展需求。部分企業雖然有獨立研發機構,但缺少足夠的資金購買研究設備、聘用研究人員,在育種方面失去主動權,難以提高育種質量,逐漸導致科研育種能力的喪失。
2 完善種業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措施
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種業知識產權在激發農業經濟活力、提升農業生產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正確的開發和利用種業知識產權這項無形資產,不斷激勵育種行業的自主創新,有利于保障種子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營造公平競爭的良性市場環境。
2.1 構建完善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
當前我國品種權的權能有限,為了保護育種者權益,我國應當結合現實需要豐富品種權權能、增加保護事項,不斷擴大品種權保護范圍[6]。除此之外,育種者權利屬于民事權利,無法通過行政法規設立,因此有必要提升《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的法律位階[7]。通常來說我國《專利法》保護的對象是無生命的工業產品,而隨著時間的增長植物品種作為生命活體會發生變化,進而使得原有植物新品種上的權利消失。因此《專利法》僅承認了對于基因和DNA等片段申請專利的權利,只能在一定限度內間接的保護種業知識產權。與此同時《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所規定的品種權內容又過于簡單,所以最好用兩部法律來雙重保護。最常見的種業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是種業商業秘密的泄露。基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對商業秘密所有者權益的維護,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明確了經營者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表現以及相關處罰措施。但其主體主要是針對經營者,對于非經營者泄露商業秘密的行為并未起到很好的約束。因此在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種業知識產權之外,有必要采取其他相應措施。例如,種業內部可以制定商業秘密名錄,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動態監測的秘密數據庫,也可以制定行業內部的商業秘密保護協議,在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時予以明確。
2.2 加強市場監督,完善種子品種審定制度
種子進入市場流通之前應當進行品種審定,各級農業、林業主管部門要嚴格執行品種審定制度,在“質”和“量”上把控好審定工作的開展。種子品種審定和品種保護權工作不能顧此失彼,要雙管齊下、協同發力。政府應倡導種企腳踏實地、沉潛創新,給予一定的政策鼓勵和資金支持,規范種企自身管理,追根溯源整治混亂的種子市場。此外,相關部門要嚴格審核育種單位資質,對不具備辦證條件的單位不予發放許可證,定期開展檢查監督工作,一旦發現不合規經營行為,迅速查處制止,嚴懲相關人員。
2.3 不斷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提高民眾購種安全意識
不法分子之所以能夠借助銷售假種、劣種來牟取暴利,主要是由于種子產業銷路多、銷量大,部分農民防騙意識薄弱,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各地方政府應加強防騙宣傳,下基層開展種業知識產權普法活動,幫助農民掌握最基本的選種常識,提高民眾防詐騙和購種安全意識。農民購種時要檢查產品是否有品種審定編號和相關防偽標識,盡量避開沒有正規手續的流動商販,選擇有資質的正規企業,積極舉報可疑的銷售偽劣產品行為,致力于營造和諧科學的選種市場氛圍。
2.4 政府應嚴格執法,嚴厲打擊種子侵權、制假售假行為
維護種業知識產權離不開行政執法機關的嚴格執法。政府應充實執法人員隊伍,對其進行專業的種業知識產權法律培訓,提高執法水平,努力做到作風優良、素質正派、業務精湛,滿足執法工作的需要和人民的期待。此外,執法人員應牢牢把握品種權的授權情況,加強監管、定期對種子市場進行抽查,重點核查相關企業生產經營手續是否齊備,并嚴查購種渠道的正規性,對于侵權和假冒行為絕不手軟,重拳出擊。公檢法部門應當協同配合,一旦發現侵權行為符合刑事立案標準,應迅速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2.5 種企要提升科學管理水平,加強科技創新
創新是提升我國種業國際競爭力的根本所在,加強種子生產技術創新需要種企加大科研投入,加速推動新品種的研發,用自育品種搶占市場先機,牢牢掌握主動權。政府部門要激勵種子產業技術創新,對科研人員育種成果設置獎勵。提升種企科學管理水平,一方面需要企業自身制定有序的規章制度,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發揮宏觀調控職能,嚴厲打擊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避免“套牌”等損害種業知識產權行為的發生。種子企業可以借鑒國外種企有益經驗,改進管理模式,制定滿足本企業現實需求的管理規則。
2.6 建立種子協會,以行規補充種業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機制
不同于政府和企業,行業協會可以有效避免二者在種業知產權保護中的局限性,有力的推動種業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政府無法對每種侵權行為一一規制,不能過多微觀干預種子知識產權保護;而企業對種子知識產權的保護沒有國家強制力的支撐,無法在行業內部建立有效的行為準則,因而,種子協會的建立有現實存在的必要性。種子協會可以定期組織種子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相關培訓,以行規方式規制侵權行為,協助執法部門開展教育宣傳和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等等。
3 結語
農作物種業的發展是農業發展的重要依托,糧食安全才有底氣搞建設,作為我國基礎性、戰略性核心產業,農作物種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應當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上指出:“農業現代化發展離不開民族種業的進步,種子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要提高種源的安全性,將其上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應集中力量解決種業發展難題,激發民族種業創新活力,防控風險,實現種業自立自強。當今世界百舸爭流,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標準之一是知識產權擁有量,種業知識產權的迅猛發展是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強勁推手。
農作物種業知識產權保護任重道遠,各級政府應不斷深化種質資源知識產權保護體制改革,引導種企成為市場創新主體,提升企業創新育種能力,加強種業資源保護力度,努力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同時應當提升種業對外開放水平,注重種質資源質量培育,打造民族品牌,在國際市場上樹立行業標桿,致力于促進我國種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早日將我國建設成現代種質資源知識產權保護強國。
參考文獻
[1] 劉義.我國植物新品種的立法保護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23.
[2] 吳曉琳.種業振興背景下中國種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長春:吉林財經大學,2023.
[3] 張芮.實質性派生品種保護制度研究[D].重慶:西南科技大學,2023.
[4] 邵琰.中國種業科技創新的影響因素研究[D].鄭州:河南財經政法大學,2022.
[5] 李凱旋.種質資源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研究[D].濟南:山東政法學院,2022.
[6] 卜海璐.種業知識產權視野下的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及完善構想[D].昆明:云南大學,2021.
[7] 岳克豪.種業振興視域下農業植物新品種法律保護問題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