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農業科學事業的快速發展,優質高產水稻栽培工作面臨嶄新局面,對具體栽培技術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理應立足實際,總結探索相關技術路徑,提高水稻栽培質效?;诖?,本文首先介紹了優質高產水稻栽培的意義,分析了水稻栽培技術的發展進程,探討了包括品種選擇、選地整地與壯苗培育等在內的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要點。最后結合相關實踐經驗,從輕簡化、機械化和智能化等維度簡要分析了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
關鍵詞:水稻種植;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優化分析
水稻是我國農業生產體系中的重要糧食作物,對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有較高要求。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技術人員應宏觀審視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要點,精準把握栽培技術各項步驟環節的操作要求,以全面提升水稻栽培成效。
1 優質高產水稻栽培的意義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水稻在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水稻作物需求量連年攀增、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下,更應研發新型優質高產水稻品種,總結優化栽培技術方法,以提高水稻種植質量和產量。近年來,國家農業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的優化創新,在種植模式改進、種植品種優化等方面制定并制定了諸多具有宏觀導向的政策策略,為新時期水稻栽培實踐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引,助力實現了傳統技術條件下難以實現的水稻栽培效果[1]。同時,廣大農業技術人員同樣在水稻病蟲害防治、自然氣候條件高效運用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探索,明顯提高了水稻栽培質量和效益,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實踐經驗。盡管如此,受限于諸多主客觀要素,當前農業生產領域水稻栽培技術水平尚有較大提升空間,栽培過程管理成效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迫切需要圍繞本地區自然氣候條件,創新栽培技術方法,綜合施策,保障水稻優質高產的實際種植效果。
2 水稻栽培技術的發展進程分析
2.1 水稻育種技術的發展
自水稻育種技術誕生至今,經歷了曲折復雜的演進發展過程,其技術內涵不斷充實豐富,在保障水稻大穗發育和增加穗重等方面進展頗為喜人。依托于高效化的水稻育種技術,雜交晚稻品種、雙季雜交稻和超級雜交稻等品種得以大力推廣,深入挖掘了水稻栽培增產潛力,有序推進了“畝產噸糧”目標的實現。在覆膜保溫技術和防早衰技術輔助作用下,晚熟水稻品種的生長發育周期得以適當延長,傳統直播育秧方式得以改良,為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注入了新鮮技術活力。
2.2 水稻生產管理技術的發展
2.2.1 栽培方式的演變
在當前技術條件下,水稻栽培方式包括人工撒播、旱早播、機械直播和育苗移栽等,上述不同的栽培方式在適用條件、操作方法與后期管理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應結合各地區土地、氣候等方面客觀條件予以擇用。以人工撒播方式為例,該方式具有操作簡便的特征,在提前整理完成的土地水田中直接撒播水稻種子,并在后期進行相應的施肥和追肥即可。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創新發展,水稻栽培方式的差異化優勢日漸明顯,標準化和規范化栽培模式以及移栽機等機械設備得以推廣[2]。
2.2.2 栽培理念的演變
縱觀以往傳統水稻栽培理念,普遍存在單純追求水稻產量的共性現象,而隨著水稻栽培技術體系的日臻完善,栽培理念開始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綠色化、優質化和機械化等理念逐步被提出并被公眾所接受。通過有針對性地對水稻品種進行改良,以及工廠化育苗方式逐漸深化運用,不僅水稻品質和產量得以提高,而且還可融入綠色健康理念,提高水稻附加值,保障其市場價值和農民的綜合效益,滿足當地高標準、快節奏的水稻栽培需求。
3 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要點
3.1 品種選擇
不同的水稻品種具有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對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的適應性高低有別,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相應水稻品種,為優質高產提供良好前提條件。經過不斷優化與改良,當前市場上出現了諸多具有抗逆性強、豐產潛能大、生育周期短等優勢的水稻品種,極大程度上拓展了水稻品種的選擇空間。為防止因水稻品種單一而造成的后期病蟲害問題,可在相同地塊范圍內種植多個不同品種。選種完成后,分別通過篩種和浸種等方式進行種子處理,保證消殺病毒和細菌效果,降低后期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同時保持最為適宜的環境溫度進行催芽,提高發芽率,確保其成秧率高、返青快。
3.2 選地整地
選擇周邊無污染源、灌溉取水方便的地塊作為水稻栽培地塊。在整地方面,若地塊耕層較深,可結合地塊實際采用水深整地方式,使用機械設備進行旋耕和翻耕,破碎耕層大顆粒,以有效改善地塊耕層結構,提高表土細軟程度。在地塊地面耙平過程中,按照“先粗耙、后細耙”的作業方式,嚴格控制同一地塊范圍內的高低差,順坡等高作格田,且不得耙深水[3]。由于水稻生長期間的用水量較大,可在插秧前的整地階段提前進行灌水,既可保證水稻生長用水,也可取得節水效益。若地塊土壤具有鹽堿化狀況,則可根據其實際程度使用土壤改良劑,但要準確計算施用量。
3.3 壯苗培育
選擇背風向陽、土質疏松的地塊作為苗床,在水稻正式播種前于四周設置特定寬度和深度的排水溝,并將苗床澆透,使其處于充足濕潤狀態。為提高壯苗培育效果,可在苗床范圍內施加一定量的有機肥,提高土質肥力。根據壯苗培育實際,明確播種時間,科學計算播種量,通常大田種植按25~30 kg/667 m2稻種為宜。將稻種均勻地撒播于苗床上,并及時進行覆土處理,保持覆土厚度滿足要求。在苗床管理階段,應密切觀察秧苗生長情況,并結合外界氣溫變化狀況,及時調整覆膜內溫度,在高溫條件下做好揭膜透氣,確保秧苗均勻整齊。當水稻秧苗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可采用相應插秧技術將其移栽至大田之中,且不宜過于稀疏或密集。
3.4 大田管理
3.4.1 除草技術
大田管理的過程同時也是為水稻秧苗創造良好生長環境的過程。雜草的無序生長會吸收土壤中的大量水分和養分,若不及時除草,則勢必會影響水稻長勢。對于田間枯草,可對種植范圍內的土壤進行深翻處理,鏟除枯草根系;對于新長出的嫩草,可采用人工方式進行拔除;田間雜草應及時清理出大田范圍,防止其重新生長;對于數量較多、長勢茂盛的田間雜草與周邊雜草,可噴施特定數量的低污染、低毒害除草劑,避免影響水稻植株長勢。
3.4.2 水肥技術
水肥管理在優質高產水稻栽培中的價值作用突出,其實施效果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水稻種植效益。在灌溉方面,可采用淺水灌溉方法保持水稻插秧完成后的土壤濕度條件,為秧苗快速扎根提供充足水分。根據水稻不同生長階段對水分的不同需求,及時準確設計灌溉方案。以水稻灌漿階段為例,為防止灌溉水量過多而降低水稻品質,可通過間歇灌溉方式控制水分。在施肥方面,可靈活選擇基本肥料、穗肥和粒肥等,結合土壤土質、目標產量和水稻長勢等情況,確定最為適宜的氮肥、磷肥和鉀肥等肥料的用量,及時二次施肥,提高分蘗成穗概率。采用水肥一體管理方式,使肥料快速向水稻根系擴散,起到“以水帶肥”的效果。
3.5 病蟲害防治
3.5.1 稻瘟病防治
作為我國水稻種植中常見的病害類型,稻瘟病的發生頻率相對較高,對水稻長勢、品質和產量等均具有嚴重影響,嚴重情況下造成水稻減產30%以上。從以往水稻種植實踐來看,若水稻植株存在徒長狀況,或長時間水分管理不當,或相對濕度和溫度變化波動明顯,均會誘發該病。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稻瘟病可分為葉瘟和谷粒瘟等,尤其會在長期陰雨天氣下形成大面積轉移擴散。對此,應在保持水稻田間各項條件符合要求的同時,采用三環唑等預防藥劑提前預防,同時配合春雷霉素等,阻斷稻瘟病菌的侵入路徑[4]。在稻瘟病發病初期,可使用稻瘟靈等進行及時治療。
3.5.2 水稻紋枯病防治
水稻紋枯病的發生通常與立枯絲核菌感染具有直接關系,該病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的暴發概率更高。一方面,應在做好田間管理的基礎上,密切觀察水稻莖葉長勢,提前發現潛在病情隱患,準確控制病情轉移擴散趨勢,將可能造成的損失控制在最低水平。另一方面,可靈活運用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等技術措施開展防治工作,如科學推遲播種期和插秧期,或利用深耕方式破壞地表菌核的生存環境。可根據紋枯病發生規律,在水稻分蘗期、拔節期和孕穗期等階段及時做好安全防護,控制施藥用量,保持歷次施藥的間隔時間。亦應提高水稻栽培管理水平,疏導植株自身病害抵御能力。
3.5.3 蟲害防治
縱觀以往水稻栽培中的蟲害實際,普遍存在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等蟲害問題,不僅吸食水稻表皮及葉肉,而且還會影響水稻開花結實,甚至造成植株枯亡?,F代生物防治措施的創新發展與運用,為優質高產水稻栽培中的蟲害防治提供了更為靈活多變的技術選擇,使傳統技術條件下難以實現的精準化防治更具實現可能。對此,應準確把握本地區范圍內水稻蟲害的流行規律,采用“蜂—蛙—燈”綠色防控技術做好蟲害預防,利用害蟲趨光性進行捕殺。在水稻生長后期,則可采用“分行潑澆”方式或施用25%殺蟲雙水劑等進行蟲害防治,也可培育并釋放害蟲天敵,高效消滅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害蟲,達到“聯防聯治”的效果。
4 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的未來發展展望
4.1 水稻輕簡化和全程機械化生產
在農業事業現代化趨勢下,城市化進程持續加快,水稻栽培對輕簡化和機械化轉型產生了迫切需求,這對于提升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效果具有深遠影響。因此,應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采用農機農藝相結合的發展策略,改進水稻耕作、播栽、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環節的銜接關系,提高單位土地資源利用率,滿足大規模生產作業需求,提高栽培效率和質量。應積極推廣水稻輕簡化和機械化生產經驗,加強宣傳和指導,鼓勵種糧大戶開展經驗交流,解決水稻栽培中遇到的各類困難問題,確保水稻增產、農民增收。在農機具方面,則應鼓勵研發水稻栽培所需的新型機械設備,比如缽苗插秧機、耕播一體機和側深施肥機械等,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4.2 向“無人化”生產過渡
現狀表明,傳統人工方式下的水稻苗情調查、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預測分析等工作存在明顯滯后性,相關工作效能相對不足,不利于取得最理想的水稻栽培效果。現代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為水稻栽培提供了更為全面、專業、高效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工具,大大降低了水稻田間管理難度。以無人機航拍和遙感技術為例,其可在稻田栽培的特定范圍內自動采集相關基礎數據信息,為技術人員進行相應決策提供數據參考,不僅可提高栽培種植效能,而且可保證有限資源的高效利用。依托于大數據技術,可對水稻各個生長階段的詳細數據進行準確記錄,為判斷水稻長勢、產量和品質等提供科學支撐,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輔助開展病蟲害防治。
4.3 綠色優質豐產高效栽培和多元專用稻栽培
現代綠色農業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化,推動著水稻栽培朝著綠色、優質、豐產方向發展,這不僅表現在栽培理念方面,更表現在栽培技術方法與耕作制度方面。從諸多稻區的示范研究結果來看,水稻栽培中的綠色優質生產技術和模式可實現優質豐產協同的發展效果,加之區域配套技術體系的輔助,更是促進了綠色栽培技術框架的構建和形成[5]。在稻米需求方面,多元專用稻栽培模式同樣展現出顯著效益,可以滿足多樣化與差異化的市場稻米需求,助推水稻種植產業提質升級。通過建設水稻種植功能區,推廣水稻配方肥,提升地力水平,促進水稻栽培高產、穩產。
5 結語
綜上所述,受技術方法、品種選擇與細節管理等要素影響,當前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應用中依然存在諸多短板與不足,束縛著其整體價值的持續提升。因此,技術人員應摒棄傳統陳舊的水稻栽培模式限制,充分把握本地區自然氣候條件特點,優化水稻品種選擇,嚴格控制水稻栽培細節,科學做好病蟲害防治,并積極推進規?;蜋C械化栽培,為全面提升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應用效果奠定基礎,為促進農業事業現代化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楊玉菊,高炳彥.基層農技推廣中綠色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應用[J].種子科技,2024,42(2):137-139.
[2] 傅崗,唐政輝,王文青,等.鮮食糯玉米—鴨血糯水稻—金花菜周年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4(2):214-217.
[3] 劉超,董玲霞,宋明輝,等.不同機插栽培模式對水稻農藝性狀和產量及效益的影響[J].中國農機裝備,2023(12):82-84.
[4] 李虎,吳子帥,劉廣林,等.不同栽培條件對水稻籽粒鎘含量及主要性狀的影響研究[J].作物雜志,2024(4):1-7.
[5] 肖大康,丁紫娟,胡仁,等.我國長江流域不同水稻種植區域氮肥和栽培管理策略研究[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23,29(11):2018-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