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基本特征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有效融通。職普融通是我國深化教育體系改革,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環節。職普融通的內涵指的是在系統論的指導下正確處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關系,是從整體性、關聯性和平衡性等方面系統審視職普融通的發展,是不同教育類型以及不同教育階段之間的有效融通。當前職普融通主要存在大眾認知困境、政策治理困境、學校辦學困境和學生發展困境。為此,要建構突破職普融通困境的路徑,具體包括:重塑教育觀念,培厚職教與普教均等認可的文化土壤;強化頂層設計,不斷擴充職普融通的政策空間向度;適度彈性執行,逐步改善職普融通的實施環境,進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質量教育體系。
關鍵詞 職普融通;高質量教育體系;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4)28-0006-07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新時代新征程深化改革的新號角,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部署了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的重大戰略任務。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有效融通,已成為深化我國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構建現代教育體系、推動教育現代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之舉[1]。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作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關鍵節點,對教育體系的正常運行和整體性構建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自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類型教育提出以來,針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兩種教育類型的關系和地位探討,學界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態勢。然而,學界較少從教育體系的整體視角對職普融通進行全面審視,關于高質量教育體系與職普融通內在邏輯關系的研究還相對匱乏[2]。職普融通是職業教育體系與普通教育體系的有效融合,是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維度。因此,厘清職普融通內涵的出場語境,研判職普融通的現實困境進而建構破解路徑,對培養高素質人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至關重要。
一、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背景下職普融通的內涵
(一)職普融通政策的語境表達
1.從“普職分流”到“普職融通”的政策語境演進
縱觀20世紀下半葉,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要的教育政策語境,基本遵循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從分流走向溝通的演變路徑。教育政策的文本邏輯表現為“職業教育被納入國家教育體系——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通”。該時期我國職業教育獲得了較快發展,成為教育體系內的一個獨立分支,獲得了與普通教育平等發展的機會[3]。這個時期關于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關系論述,主要以“普職分流”的政策語境出現,如1991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相互溝通、協調發展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4]和1993年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根據不同教育階段提出實施“小學后、初中后、高中后”三個階段的教育分流。這些重要教育政策文件的出臺,初步確立了我國以“普職分流”為表征的職業教育體系。
進入21世紀初期,借助新時代發展的浪潮,我國職業教育獲得了發展壯大的空間,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合更加明顯與迫切。職業教育已經成功建立了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縱向貫通的銜接機制。中、高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可以擁有選擇繼續升學的機會,但這通常被限制在職業教育體系內,而不能實現與普通教育的轉軌。同時,普通教育的學生也不能實現向職業教育的橫向跨越轉軌。針對普職教育雙線并行卻不能互相融合的問題,我國頒布了相關政策來促進普職融通的實現,該時期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關系以“普職融通”作為關鍵詞頻繁出現在相關政策文本中,如1999年《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之間的‘立交橋’”[5];2002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強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銜接與溝通,建立人才成長的‘立交橋’”[6];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和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均提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互相溝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更加完善”,表明囊括職業教育在內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7]。上述政策文件不僅提出了職普融通的綱領性要求,還規定了職普融通的實施要求和內容,逐漸自上而下構建起了縱橫暢通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2.從“普職融通”到“職普融通”的政策語境演進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構建國家職業教育制度體系”[8],2020年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關于“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論述中提出了“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9]。2022年新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強調要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10]。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11]。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報告再次提出:“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12]。至此,“職普融通”逐步取代“普職融通”成為當前我國政策的出場語境。這種政策語境的調整體現出我國教育政策和教育實踐的某種傾向和重點轉向,充分反映了國家對職普融通的認識更加科學、合理,即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作為兩種教育類型,二者既相互獨立又互相融通,均具有“教育性”這一屬性[13],也進一步凸顯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表明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所帶來的教育追求,代表著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下職普關系的現代轉向。
(二)職普融通內涵的學術表達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步伐逐步加快,伴隨著職普融通概念的提出,學界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關系的研究逐漸增多,但對職普融通內涵的理解和表達尚未形成統一觀點,目前普遍存在“職普融合”“職普溝通”和“職普融通”幾種說法,因此,對職普融通內涵及其屬性的審視尤為必要。
1.“職普融通”與“職普融合”的概念辨析
職普融通與職普融合二者之間存在著實質上的區別,職普融合的理念是弱化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邊界,更注重將二者合二為一,而職普融通的立場則是在尊重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差異的基礎上,加強二者之間的等值交換與雙向融通。當前,一些學者將職普融通與職普融合的概念混淆,引起了誤會。一方面,是無意識的混淆,由于一些學者對職普融通和職普融合的概念理解不透徹,因此在文章中對二者的表述含混不清,容易引起讀者的疑惑和理解上的偏差。另一方面,是有意識地混淆,一些學者為了在文章中增強關于職普融合的相關論點,有意將二者混淆以達到自己的目的[14]。
2.“職普融通”與“職普溝通”的概念辨析
職普溝通的概念尚未有明確的界定,但可以明確的是,學者們一致認為職普溝通是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雙向溝通。職普溝通的主要措施有:開展課程和學分互認;學生可以在普通學校和職業院校之間轉學、升學;普通高等學校可招錄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同時與職業院校聯合培養高等應用型人才[15]。職普融通是在職普溝通基礎上的升華,職普溝通強調的是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溝通,是解決教育層面的問題;而職普融通則強調二者之間的雙向轉軌,旨在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有效銜接和互補,注重二者的平等和協調,強調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和教育機會的均等,以構建一種既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又能兼顧學生個人發展的高質量教育體系[16]。
3.職普融通內涵與屬性的學術表達
一是關于職普融通的內涵表達。職普融通是指在系統論的指導下正確處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關系,是從整體性、關聯性和動態平衡性等方面系統審視我國職普融通的發展,是不同教育類型以及不同教育階段之間的有效融通。職普融通已超越了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這一階段的融通,而成為一個具有教育系統性視角的問題。其代表了我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兩種教育類型關系的新轉向,成為我國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強化教育體系內循環及教育外部結構交融促進中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17]。
二是關于職普融通的本質屬性。在范疇上,職普融通要推進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學校與普通教育學校的有效融通。在階段上,職普融通涉及職業教育中的中等職業教育階段、高等職業教育階段和普通教育中的義務教育階段、普通高中教育階段、高等教育階段的融通。在內容上,職普融通涉及教育機構、教育內容以及教育主體等多方面的融通,最終目標是為具有不同稟賦、不同發展興趣的學生提供更加多元、更多通道的成長機會和路徑,實現教育公平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功能上,職普融通不僅是教育體系的內部問題,還涉及社會經濟人口等現象,具有促進人力資本有效供給、人才流動、教育公平和社會包容等重要功能[18]。
二、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背景下職普融通的現實困境
(一)社會HVCa8FmOHEpByAr8u5754w==大眾對職普融通存在認知困境
1.觀念落后造成“失衡”困境
教育觀念是個體或社會群體對教育現象形成的系統化、理論化的認知形態。社會主流教育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育制度應實現的價值目標和遵循的基本準則,對于教育制度的推進實施具有重要影響[19]。從職普融通歷史發展的角度看,自1985年以來,我國確立了初中畢業后職普分流的教育體制,受傳統文化影響,在社會大眾的主流教育觀念中,普通教育處于優勢地位,職業教育處于弱勢地位,職業教育的社會吸引力和認可度明顯低于普通教育,接受普通教育和接受職業教育的教育者在學習成就、未來收益、社會認可、終身發展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這種觀念勢必會造成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不均衡。
2.認可不高造成“弱勢”困境
家庭和學生對教育的選擇通常映射著教育意愿和教育需求。教育意愿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激活其學習潛能,教育需求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效能。影響教育意愿和教育需求的因素眾多,但價值無疑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價值會直接喚醒學生的教育意愿和教育需求,同時也會關閉學生的教育意愿和教育需求。在現實社會中,過多的學生及其家長都持有從職業教育轉入普通教育而實現學歷提升的價值取向,而有意愿從普通教育轉到職業教育的學生普遍較少。同時,社會大眾通常會將職業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同等化對待,將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視為“弱勢”群體。在這種價值觀的“加持”下,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教育意愿低迷、教育需求薄弱,進而造成所培養的學生成才率低下,反向佐證了“弱勢”標簽,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加劇了職業教育學生的弱勢地位。
(二)政府政策在職普融通中面臨治理困境
1.政策失調造成“失靈”困境
教育制度是國家教育機構與組織的體系及其管理規則,教育制度對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及教育治理起著根本性作用[20]。政策具有主體多樣化特征,意味著僅僅依靠某個單一政策的施行難以滿足多方面的需求[21],政策在施行過程中,會驅使制度制定者和制度實施者根據各自語境,完成從“行動者”到“博弈者”的角色轉變。職普融通作為一項教育改革行動,既涉及教育部門、教育單位和教育參與者等直接主體,也囊括政府相關部門、社會組織等間接主體。在直接主體和間接主體的參與下,不同的主體特性意味著有各自不同的效益考量。但在職普融通的政策制定中,更為關注直接主體的話語表達,而較少思考間接主體的立場態度,容易造成學習者在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間流動的關鍵政策失靈。
2.政策缺失造成“失望”困境
公共政策通常基于一定歷史時期的特定需求,由若干相互協調的具體條文和措施組成[22]。一方面,反映了政策執行者的行動理念和執行依據;另一方面,充盈了政策受益者的意識表述和訴求底氣。因此,政策表述的含糊不清、政策語句的陳述不詳和政策邏輯的相互沖突等結構性缺陷會致使政策執行力度和政策受益范圍大打折扣[23],形成政策殘缺和不健全現象。當前,我國教育政策文本表述中主要呈現的是“職普融通”的綱領性規定,基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考量,往往僅是倡導職普融通,而較少出臺與之相匹配的公共實施政策[24]。因職普融通具體實施政策的不足,使理應由政府承擔的責任主體、執行主體和監管主體呈現缺失狀態。近年來,隨著現代教育體系建設的加快,這種缺失狀態雖有所補充,但從職普融通推進的進度來看,職業學校和普通學校在招生、學生管理、資格授予等環節,學習者在兩種教育類型間的身份和學籍轉化都還缺乏相關的政策和制度支持,這種政策缺失容易造成職普融通的法律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困境。
(三)學校主體在職普融通中遭遇辦學困境
1.辦學認知偏差造成“生存”困境
教育政策雖然由政府基于一定預期目標而研究設計,但通常情況下任何一個教育政策的實施效果,與實施周期內執行者的認知程度息息相關。對教育政策的指導思想、設計理念和行動指南的認知理解越深,執行者在實施該公共政策的過程中越容易取得預期效果,實現“物”有所值和“物”超所值的正向作用,反之亦然。職普融通作為一項公共教育政策,學校作為政策的主要執行者,其認知程度直接決定政策的實施效果。當下,部分學校被功利主義充斥,將學校整體利益集中于升學教育上,將教學整體力量集中于升學學生中,將教學內容集中在升學考試內,升學成為學校辦學的“主旋律”。而學校對于職普融通政策的設計理念存在認知偏差,認為其與升學考試關系不直接、不緊密,從而在執行中往往被“后置化處理”“邊緣化實施”或“形式化執行”,這加劇了職普融通在學校的“生存”困境。
2.教育資源稀缺造成“低效”困境
教育政策在制定過程中需要消耗各類人力、經濟、信息和時間等物質資源和權力、威信等非物質資源,而在教育政策實施過程中同樣需要調動、消耗諸多物質資源和非物質資源。因地區優勢和資源稟賦的差異,教育資源也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學校作為職普融通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在面對學校內部資源配置總量有限、資源分配方式傳統和學校外部資源來源渠道單一、資源協調方式單向的雙重擠壓下,在執行職普融通政策時能調動和可消耗的資源往往被囿于一定界限之內,因教育資源匱乏導致普通高中參與職普融通的積極性不高,在職普課程設置上存在簡單疊加、缺乏師資共享機制、保障經費投入不足等問題。這種教育資源的稀缺,易造成學校在執行職普融通時存在“有心無力”的現象,進而引發學校在職普融通辦學中的低效困境。
(四)學生個體在職普融通中遭受發展困境
1.學生發展窄化造成“抵制”困境
在理性經濟人的假定中,任何獨立個體在行動時所追求的目標都是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該假定同樣適用于學生群體。從學生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學生通過接受教育,汲取知識、擴充眼界,實現自身素質、知識和技能的整體性提升,獲取更多的就業機會,完成自身的人力資源成長。在這一成長過程中,對于教育的評價標準之一就是上升通道和未來前景,只有這樣,才會受到學生群體自發理性的“擁護”。當前,職普融通的實施尚處于實踐探索階段,存在兩方面不足:一是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銜接程度孱弱、銜接層次低下;二是職業教育內容更新遲滯、質量參差不齊。前者造成上升通道逼仄,后者致使未來前景模糊,將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置于“升學無望、就業無能”的現實窘境,容易引發學生“發展窄化”,造成學生對職普融通的“抵制”困境。
2.流動程序復雜造成“僵化”困境
在職普融通改革理念中,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作為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在價值上具有同等地位,但從學生學習效能的角度看,因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資源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學習者在職普融通過程中還會存在學習障礙、心理不適、方向迷茫等問題,同時學習者在職普融通過程中還面臨著流動成本增加、學習效益不高等問題;學生在職普間的流動程序復雜且歷程曲折,學生在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間的雙向流動費時費力,影響了學生學習效能的提高,造成職普融通在推進過程中學生身份角色的僵化困境。
三、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背景下職普融通的破解路徑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職普融通作為我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關鍵維度,對辦好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針對職普融通中面臨的多重困境,要不斷重塑和完善教育模式,以系統性的視角突破職普融通發展困境。
(一)重塑教育觀念,培育職教與普教均等認可的文化土壤
1.改變傳統觀念,展示職普融通的本真功效
正如馬克思所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產物,是一個民族的標志和象征,是一個民族的生命體系。”受傳統文化影響,社會大眾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不能實現均等認可,教育觀念偏頗是影響職普融通高效推進的關鍵一環。在傳統教育語境下,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長期的“分軌發展”助長了教育分層下的不平等觀念。因此,要逐步扭轉社會大眾對職業教育的消極態度,建立并完善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長發展的相關制度,培育技能型人才和學術型人才成長的文化土壤,不斷拓展技能型人才的職業發展通道,提高并落實技術技能人才的各項待遇,使各類人才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要改變社會大眾的固化觀念,充分展示職普融通的成效是破解之策。一方面,職普融通打破了普通教育是為升學所設置的準備教育的“異化”困境,將學生從高考升學率的“統攝”下解放出來,從應試實踐者的角色中釋放出來。充分幫助學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時,也能接受到職業素養和技能教育的浸潤,滿足學生成長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職普融通為兩種教育背景下學生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機會。對于學術型智能特征明顯的學生,職普融通為其提供提升機會,充分發揮其學術潛力,實現學術型人才培養;對于學術型智能特征模糊的學生,職普融通為其提供發展空間和選擇機會;對于非學術智能特征的學生,則是充分保障其受教育權和社會公平性,確保該群體完成自身學歷補償、實現自身能力培育目標。
2.加強輿論引導,澄清職業教育的功能屬性
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被黨和國家高度關注。但在現實社會語境下,職業教育始終被認定為無法升入普通高中而作出的無奈選擇。這種誤讀直接對職普融通形成“威脅”。為此,及時澄清職業教育的功能屬性是助力職普融通的重要一環。首先,宣傳職業教育的教育功能,即通過職業教育彌補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能力“缺陷”,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以知識為導向的普通基礎教育和以工作為導向的職業基礎教育,促進學生生存能力的發展。其次,解讀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通過職業教育保證具備非學術智能特征的龐大群體具備受教育的權利[25],改善學生的發展狀況,促進社會包容和社會和諧。再次,詮釋職業教育的引導功能,職業教育有助于培育學生專業知識技能,塑造學生職業素養,為學生個人成長提供引導,保障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社會化融通。
(二)強化頂層設計,不斷擴充職普融通的政策空間向度
1.結合高層決策部署,調整政策平衡度
為高效推進職普融通,達到預期施行效果,調整教育政策平衡度是首要之舉,強化制度建設有利于規范職普融通各參與主體行為,實現職普有效融通。一是政府進行高層決策部署,通過對高層決策部署的結合,充分調動職普融通各參與主體的行動積極性。二是調整政策平衡度,增強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執行性。現有的職普融通政策多以宏觀調控為主,缺乏實質性和可操作性的規定,應通過了解職普融通的直接參與主體和間接參與主體的話語表達,制定職普融通行動計劃,詳細規定職普融通如何落實、如何操作、如何執行、如何評價。相關行政部門要圍繞職普融通的具體形式、實施方式、評價標準等,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指導意見,如綜合高中設置指導意見,學生學籍互轉、學分互認規定以及財政支持配套政策,從而增強政策的科學性、執行性和有效性。
2.依據地區發展差異,優化政策完成度
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增長,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悄然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也逐漸造成了不同地區間教育發展速度和發展程度的迥異。為此,要使職普融通的政策具有高普適性、強執行度,必須依據地區發展差異,優化政策完成度。一是充分掌握不同地區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局部發展態勢、資源外部條件和人文社會環境,為職普融通政策實施提供參考樣本,增強職普融通的普適性。二是按照不同地區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差異,優化政策完成度。各地區根據國家對職普融通的總體規定和改革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出臺職普融通中微觀層面的實施方案。三是結合本地教育發展實際,建立健全職普融通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從不同維度構建科學合理的效能評價標準和激勵支持體系,不斷優化職普融通政策目標的達成度。
(三)適度彈性執行,逐步改善職普融通的實施環境
1.轉變學校標準,助力學生多樣化成才
學校作為職普融通政策的重要執行者,應從自身資源語境出發,轉變學校辦學標準,助力學生現代化發展和多樣化成才。學校應架設職普融通的人才培養“立交橋”,從招生、學籍和成長三方面著手,高效推進職普融通。以高中階段教育為例,在招生上,打破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招生分批次錄取的常例,融合招生“渠道”,統一招生“門檻”,開展同批次錄取,依照分數擇優錄取、志愿順序錄取的雙重原則進行招生,確保學生志向和興趣吻合,激發學生發展興趣和優勢潛能。在學籍上,推動“職普流動”學籍管理,將高中分為三個階段:高一階段為普通高中學籍,高二階段學生結合自身實力評估和未來發展期望,選擇進入普高或中職就讀,根據選擇確定學籍,高二學習結束后普高學籍學生仍有選擇機會,以此確保學生選擇適合自身發展方式。在成長上,給予學生培養職普化、選擇雙向化、出口多元化的成長路徑,培養職普化讓學生實現文化和技術雙重獲取,選擇雙向化使學生依照自身成長態勢適時調整,出口多元化幫助學生升學、就業兩不誤。通過對學校在招生、學籍和成長三方面辦學標準的調整,讓不同稟賦的學生實現多樣化成才。
2.改變課程體系,推動學生綜合化發展
課程作為一切教育改革的落腳點和抓手,改變課程體系是推進職普融通的關鍵舉措。鑒于此,學校需領悟職普融通的豐富內涵,從自身教育特色出發,改變課程體系,推動學生綜合化發展。為此,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應基于各自的課程特色,合理構建契合職普融通的課程體系。以高中階段教育為例,針對普通高中側重文化培養、疏離職業熏陶的特性,應增加生涯教育課程,改進勞動技術課程,增補創新創業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通過生涯教育課程輔導學生認識工作世界、探索職業藍圖,從而作出最優判斷、規劃和準備,達成自我實現[26]。立足現有勞動技術課程的改革,可協助學生掌握系統技術知識、提升職業素養。針對職業學校重視技術、忽視文化的特性,須補充人文素養課程,設計創新創業課程和適當的學術課程。人文素養課程可幫助學生實現職業和學術平行關聯[27]、知識和技術縱向貫通,促進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推動學生綜合化發展。創新創業課程的設計可協助學生明晰創新創業態勢、強化對創新創業的認知,喚醒職業學校學生的危機意識,激活上進心,增強學習欲,實現學業和技術的雙提升,為學生未來綜合化發展提供多樣性選擇。
參 考 文 獻
[1]匡瑛,韓琳.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職普融通的底層邏輯、實踐誤區與未來走向[J].職教論壇,2024(6):22-29.
[2]廖思敏.類型教育視角下職普融通的邏輯耦合、難點及進路選擇[J].職業教育研究,2023(9):54-59.
[3][13]肖鳳翔,賈旻.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視域下的職普融通研究[J].職教論壇,2015(1):31-36.
[4]國家教育委員會職業技術教育司.職業技術教育文件選編1978-1992[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8.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學校參考資料[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78.
[6]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EB/OL].(2022-08-30)[2024-08-1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755.htm.
[7]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24-07-29)[2024-08-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_93704.html.
[8]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EB/OL].(2019-02-13)[2024-08-1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9]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2020-11-03)[2024-08-10].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10]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EB/OL].(2022-04-25)[2024-08-10].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11]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12]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EB/OL].(2024-07-21)[2024-08-10].https://www.12371.cn/2024/07/21/ARTI1721551217863166.shtml.
[14][15][16]韋幼青,孫振東.“普職融通”的出場語境及價值向度[J].貴州社會科學,2022(2):120-126.
[17][18]李玉靜,岳金鳳.推進職普融通:內涵邏輯、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2(11):20-24.
[19]裴娣娜.對教育觀念變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01(2):4-7.
[20]汪洪濤.制度經濟學:制度及制度變遷性質解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68.
[21]丁煌.政策執行阻滯機制及其防治對策:一項基于行為和制度的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9.
[22][24]常寶寧.政策工具視閾下我國高中階段普職融通政策研究——基于1978-2018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9(Z2):57-62.
[23]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72.
[25]趙志群.普職分流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人民論壇,2022(6):66-69.
[26]李金碧.生涯教育:基礎教育不可或缺的領域[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7):15-18.
[27]肖加平.科學導向與定向培養:論普職融通課程體系的設計[J].當代教育科學,2014(24):16-19.
The Connotation,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Paths of Vocational-general Integ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Tao Li, Peng Maohui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feature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effective vocational-gene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This integration is a crucial step in deepening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and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in education. The connotation of this integration refers to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system theory, involving a holistic, interconnected and balanced approach to examine their development, which entails effective coordin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and stages of education. The main challenges include public perception, policy governance, school-running and student development. In this regard, to construct a path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of vocational-gene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we should reshape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cultivate a thick cultural soil for equal recognition of vocation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continuously expand the policy space of vocational-gene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moderately implement the flexible implementation, gradually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vocational-gene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schools, and then build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vocational-gene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uthor Tao Li, PhD candidate of the School of Department of Marxism in Xinjiang University, assistant lecturer of Chongqi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Urumqi 830000)
Correspondence Author Peng Maohui, assistant researcher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dult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in Chongqing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Chongqing 400015)
作者簡介
陶莉(1987- )女,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理論(烏魯木齊,830000)
通訊作者
彭茂輝(1985- ),男,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教研員,研究方向:職業教育(重慶,400015)
基金項目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一般課題“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中職優質專業建設路徑研究”(K23YG6020243),主持人:彭茂輝;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職業教育良匠之師培育模式構建研究”(24KGH444),主持人:彭茂輝;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重點課題“職業院校傳承創新重慶非遺傳統文化的有效模式研究”(K22YC136064),主持人:彭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