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要要求,職業教育公平的推進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職業教育公平具有在教育起點上保障入學機會與受教育權平等,在過程上不斷優化區域教師資源配置,在結果上構建完備的終身教育體系的價值屬性。但在推進過程中,仍面臨經費投入存在省際差異,職教師資隊伍規模存在層次差異,職教價值激發不足等現實困境。因此,提出持續推進職業教育提質增效,保障教育起點公平;多措并舉優化師資配置,促進教育過程公平;全面推進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實現教育結果公平的實踐路徑,同時為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提供思路。
關鍵詞 中國式現代化;教育公平;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4)28-0039-10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這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1]。職業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我國已建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基礎上的一種更高水平的發展狀態,不僅預示著我國職業教育在普及、質量、公平等方面的整體躍升,而且表征了職業教育類型觀念由“小職教”向“大職教”、教育目的由“工具性”向“人本性”、發展模式由“低起步”探索向“高質量”體系建設的全方位轉變[2]。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綜合改革取得的成效為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優質教育的期盼打下了堅實基礎[3]。教育公平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盵4]在此背景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應基于教育公平理念,在推進職普融通、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加強終身教育保障等方面下功夫,為接受職業教育的廣大學生創造更多更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同時,亦有助于提升職業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诖耍狙芯恳灾袊浆F代化為基本視域,分別從職業教育的起點、過程、結果公平入手,明確我國職業教育公平的應然選擇,分析其實然樣態,進而提出推進教育公平的使然路徑。
一、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職業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
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并發表主旨講話,強調“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5]。教育公平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和前提[6],也是體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指標。楊小微提出公平正義是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核心指標,在教育改革的現實背景下,解決公平問題正在成為教育治理的突破點[7]。榮長海團隊設計了職業教育現代化標準在區域層面的具體指標,包含人民滿意度等十個維度,人民滿意度的重要維度是教育公平、學生發展和社會滿意[8]。可見,教育公平是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核心要義,關系到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的工作方針之一是“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9]。這意味著所有教育新政策、新措施的研究制定和組織實施都要以此為中心、以此來衡量[10]。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著力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優化教育結構”[11]。促進公平與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教育現代化的重大主題,圍繞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推進也通過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實施和落實來實現,以此發揮職業教育對促進人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根本價值,真正把人民共享教育改革發展成果落到實處,共同服務于“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uwFZpWpToQAkE8uyCq0lK+4WltxqvO8gnAgnTlENa88=。
當前,國內學者對于教育公平的定義眾說紛紜,王善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教育公平進行定義,提出教育公平宏觀上表現為學生可以平等獲得受教育的權利與機遇,并且享受平等的社會公共教育資源;微觀層次表現為教育者應尊重所有受教育者,不可任意歧視[12]。單文周、李忠認為,教育公平是指受教育權以及教學資源分配的合理性[13]。石中英認為,“在法律上,教育公平指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權利;在教育政策領域,指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資源;在教育活動中,指人人受到平等的對待,人人具有取得學業成就和就業前景的同等機會[14]”。
雖然學者對教育公平定義的角度不同,但學生的受教育權、資源分配和就業機會的平等是學界共同關注的重點問題。瑞典教育家胡森(Torsten Husen)按照教育活動的階段將教育公平劃分為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其中,教育起點公平是指受教育者均能克服經濟、家庭、階層等社會條件的影響,擁有自由選擇、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過程公平是指受教育者接受教育過程中在資源分配等方面獲得平等的權利;教育結果公平是指受教育者最終能獲得符合自身特點的個性化教育的權利[15]。這三個階段是層層遞進、密不可分的整體,共同詮釋教育公平的內涵。
本研究以胡森提出的教育公平內涵為基礎,從職業教育活動過程中的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三方面探討新時期促進職業教育公平的現實意義。職教領域教育起點公平主要表現為職業教育學生與同層次普通教育學生一樣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過程公平主要表現為區域教育資源配置與師資結構等相對可變因素的公平。結果公平主要是保障個性化教育,通過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最大限度地創造學習機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轉換教育類型,亦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隨時選擇是否繼續接受教育,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職業教育公平的應然選擇
(一)起點公平:保障入學機會與受教育權平等
保障公民受教育權是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職業教育”的基本前提,而享有平等的入學機會,是有效落實公民受職業教育權的首要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已基本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使教育起點公平照進現實,成為人民群眾共享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最為直接的體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基礎性工程,在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高質量公平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品質,中國式現代化完成了對職業教育身份的科學重構,通過職業教育改革進一步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確保職業教育獲得與普通教育平等的法律地位和發展空間,實現了對以往“層次性”職業教育偏見的終結[16],保障了職業教育學生在入學機會與受教育權上的平等。
一方面,構建系統化的資助體系,不讓貧困學子止步于成才“起點”。201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指出“免除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學費,繼續落實國家助學金政策”[17]。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我國已逐漸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以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和免學費為主,地方政府資助、學校和社會資助及頂崗實習等為補充的多種方式并舉的資助體系,確保學生會不因貧困而喪失入學機會。另一方面,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給學生拓寬成才選擇提供了更大可能。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鞏固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因地制宜、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18]。2022年,新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新職教法”)第三條規定“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19],為每一個學生在接受職業教育時享有的基本權利提供了法理依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教育起點公平。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20],進一步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即作為“類型教育”的職業教育,不再是低分學生接受的教育,而是學生適性選擇的教育。綜上,國家相繼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著眼于職業教育的現代性改造,持續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給職業院校學生提供了平等的入學機會,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夯實人才基礎。
(二)過程公平:優化區域教育資源與教師配置
1.推進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但各區域的經濟發展差距日益顯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如東、中、西部地區的地理位置、文化以及資源分配差異使得其所推行的經濟發展模式各有不同;另一方面,同一區域內存在經濟發展的差異,這源于同一區域的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存在差異。因此,職業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體現在不同區域之間和相同區域內部。
從政策層面出發,一是針對不同區域的職業教育資源分配問題,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第二十四條提出“支持東部地區職業院校擴大面向中西部地區的招生規?!保凹訌娒褡宓貐^職業教育,改善民族地區職業院校辦學條件,繼續辦好內地西藏、新疆中職班,建設一批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專業點”[21]。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明確要“加強東部對口西部、城市支援農村職業教育扶貧”[22]。這些政策是緩解我國東西部之間教育、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關鍵一步,有力保障了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二是面向同一區域內的職業教育資源分配問題,2024年,國務院印發的《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提出,“加大潛力地區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實訓基地建設力度,優先在產業園區周邊布局”“推動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下沉縣域中職學?!盵23]。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對比過去“城鎮化”較粗放式發展,“新型城鎮化”強調在人口向城鎮集中過程中,追求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更高層次的需求[24],縮小職業教育資源分配的城鄉差距,能夠保障公民在接受職業教育時平等獲得適切的教育支持,對于促進職業教育過程公平,以及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2.保障職業院校師資來源
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是促進教育公平的民生之需,“教育大計,教師為本”[25],教師作為人才培養的關鍵,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現代化是圍繞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涵蓋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理念、專業素養、培養培訓體系等方面的現代化[26]。對此,面向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全周期,我國出臺的有關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文件,擴大了高質量師資配置的規模,有效保障了職教師資的數量與質量。
一是在保障規模的基礎上,著力推動了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向高質量發展。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切實推進職業院校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不斷提升實踐教學能力”[27]。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教師[2019]6號)指出,“支持高校擴大職業技術教育領域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探索本科與碩士教育階段整體設計、分段考核、有機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職業技術教育領域博士研究生培養,推動高校聯合行業企業培養高層次‘雙師型’教師”[28]。二是明確了高技術技能人才進入職業學校任教的相關規定,實現了對職教師資隊伍規模的科學增幅。新《職業教育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具備條件的企業、事業單位經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以及其他有專業知識或者特殊技能的人員,經教育教學能力培訓合格的,可以擔任職業學校的專職或者兼職專業課教師;取得教師資格的,可以根據其技術職稱聘任為相應的教師職務”[29]。2023年,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的《職業學校兼職教師管理辦法》(教師[2023]9號)指出,“職業學校要堅持以專任教師為主,兼職教師為補充的原則”“職業學校可通過特聘教授、客座教授、產業導師、專業帶頭人(領軍人)、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負責人等多種方式聘請兼職教師”[30]。綜上,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現代化具有世界普遍認可的專業化、創新性等現代化共性特征,同時更具“中國特色”,為打造更具實力的職教師資隊伍,將學生培養成為國家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進而推動職業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實現公平和質量的協調共生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結果公平:構建完備的終身教育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加速了職業教育體系的內源性優化,不管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引發對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動,還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終身教育思潮下個體對職業發展的多元訴求,都要求職業教育必須面向社會各個方面、面向各個群體、面向每個人,最大限度地提供多樣性與開放性的學習機會。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終身教育,著力推進構建新時代終身教育體系,有利于確保人人都有權享受教育,在不同階段接受教育,人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學習的權利。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的部署?!吨袊逃F代化2035》指出“建立全民終身學習的制度環境,建立國家資歷框架”[31]。構建終身職業教育體系已是職業教育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與未來工作重點,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職業教育的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已經邁出了加快構建的步伐。新職教法第十四條提出應建設“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層次職業教育有效貫通,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32]?,F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應遵循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建構邏輯,縱向貫通體現的是職業教育整體辦學水平的上下貫穿,突出學生在體系內的接續培養。提倡為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對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鼓勵開展應用技術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暢通職業學校畢業生升學路徑,形成縱向貫通的多層次教育,即從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碩士乃至博士的職業教育辦學體系并從中體現終身教育的一體性[33]。橫向融通呈現的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協調溝通,以滿足個體獲取優質且適合的教育機會的訴求。普職教育在不同階段、地域以及不同發展時段的融通,能夠真正讓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軌道實現平等、協調和充分發展,學生可根據個人需求和社會需要進入相應的類型教育求學,享受更為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機會[34]。因此,職業教育暢通內部教育層次,融通外部不同教育類型,為公民終身化學習提供了支持,助推受教育者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有接受不同類型教育的權利,進而保障教育結果公平。
三、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職業教育公平的實然困境
(一)教育機會差異阻礙學生適性選擇教育類型
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是舉辦職業教育的根本宗旨[35]?!吨袊殬I教育發展報告(2012-2022年)》表明“近十年來,職業教育累計為各行各業培養輸送6100萬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學校畢業生,促進中國人口紅利的釋放與實現,推動先進技術和設備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中國產業鏈、供應鏈保持強大韌性、行穩致遠提供了基礎性保障和有生力量”[36]。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第一次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制造業大國,此后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37]。202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達到26.59萬億元,占國內工業總量的85%,世界工業份額占比超過近30%,在制造業快速發展的這一大背景下,各行各業對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提升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鼓勵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38]。2022年新修訂施行的《職業教育法》第十四條明確規定,“在義務教育后的不同階段因地制宜、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39]。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普職協調發展”不僅優化了“普職比大體相當”的政策,調整其規模結構以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還持續深化了對類型教育內涵結構的重視,以滿足新時代對多樣化、高質量人才的需求。這為大量并非適合學術型教育的學生提供了適切的多樣化成才之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他們在學術型教育中被抑制的潛能,達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盡其才的教育目的,實現“有差異的優異”所彰顯的教育公平[40]。盡管在相關政策的指導下,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已經取得了較大進步,但中等職業教育的穩步發展依然有待進一步探索。根據教育部2023年發布的《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22)》,以各省份高中階段學校招生數為口徑,在東部、中部、西部三大經濟區域中分別選取東部地區的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和廣東,中部地區的吉林、河北、湖北、湖南和江西,西部地區的青海、貴州、云南、廣西和新疆等15個省市,對“普職協調發展”政策的執行情況進行區域比較與分析,粗略計算出這15個省市“普職比”實施情況,見圖1。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絕大多數地區“普職比”相對均衡,河北、浙江、青海等地區的招生普職比保持在6∶4左右,也基本實現了在一定范圍內“普職協調發展”的目標要求,但部分地區普職比失衡的現象仍較為突出,諸如北京、吉林、湖北、云南、新疆等地的普職比高達7∶3。
一方面,普職比的嚴重失衡,極易導致高學歷人才過剩,而中級與初級勞動力缺乏的情況。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教職成[2016]9號)對重點領域的人才總規模及人才需求總缺口進行了預測,到2025年我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總量將達6191.7萬人,人才需求缺口將達2985.7萬人,缺口率高達48%[41]。另一方面,普職比失衡從側面反映出部分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受到了極大挑戰。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分層觀念的影響,廣大家長依然對中等職業教育存在偏見,一時間也難以得到扭轉,使得我國技能型人才地位不高,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較難得到強有力的支持,致使原本適宜于接受職業教育的人群不得不選擇普通教育,學生在選擇教育機會時喪失了對適性發展的基本判斷,學業機會的起點公平無法得到根本保障,而起點公平是過程公平與結果公平的前提條件和基石,公民無法得到平等的教育選擇權,不僅會對自身造成不可逆的發展差距,也進一步導致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在辦學實力上的差距,加劇教育結構的失衡。
(二)教育資源分配差距加劇區域發展失衡
1.經費投入存在省際差異,影響教育過程公平
教育公平應是盡量優化教育資源在分配過程中的公平性,使教育資源向社會弱勢群體傾斜[42]。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經費投入是教育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但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在同級教育中占比少,區域間差異大,其內外部差距已成為制約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現在各地區生均經費支出的差異。根據中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公布的2021年與2022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的數據,以我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區域部分省份的中等職業學校經費投入為例,對東部、中部和西部13個省份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生均一般公共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支出增長情況進行比較[43],見表1。
由表1數據可知,東部地區即北京、天津、上海三個城市的職業教育經費投入較高;西部地區的西藏、內蒙古地區,依托國家助力少數民族地區繁榮發展的優惠政策,近幾年的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水平有所提高。但整體上,西部地區的教育經費投入與東部、中部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同時,教育經費投入與教學資源配置息息相關,教育經費投入更為偏向于經濟強區的情況會使得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職業教育發展水平較高,進而拉大與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的差距,導致各地區職業教育發展不均衡,影響教育過程公平。
2.職教師資隊伍規模層次差異導致教育過程公平性不足
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實現職業教育公平的過程中,教師是教育公平的關鍵體現者、主要體驗者和感知者,更是實現教育公平理念的踐行者[44]。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其教師的能力和素養有其特殊性,專任教師作為師資隊伍的關鍵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學生成才,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以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中等職業學校師資建設為例,分別對其師資規模和專任教師學歷層次進行對比,見表2、圖2所示。
我國《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要求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的師生比達到1∶20,就2022年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在校生分別為5001494人、4306911人、4084498人,參照比例可以得出各地區專任教師的數量需求,即東部地區需要250075人,中部地區需要215346人,西部地區需要204225人。與上表數據對比可知,僅東部地區的專任教師數量達到規定的師生比要求,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專任教師數量均不足以充分滿足其教育需求,尤其是與東部、中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師資規模小,缺乏中等職業教育專任教師,反映出專任教師資源在地區之間的分布不均衡。此外,學歷是教師專業知識水平的證明,是教師學習階段的象征,是判斷教師專業素質的最直觀標準[45]。以2022年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中等職業院校專任教師學歷層次為例,對三個地區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學歷層次進行比較,見圖2。
圖2 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中等職業院校專任教師學歷層次(單位:人)
資料來源:根據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機構)專任教師專業技術職務、學歷(位)情況》整理。
由圖2可知,三個地區的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學歷層次水平均以本科為主,但高學歷師資數量規模存在較大差距,東部地區專任教師中碩士及以上學歷層次占比明顯超過中西部地區,最高學歷為博士研究生的總體數量是西部地區的三倍以上,西部地區高學歷層次的師資數量明顯緊缺。
綜上,近年來各地區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的師資配置參差不齊,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師資隊伍整體水平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師資配置的失衡難以保證職業教育的過程公平。
(三)職教價值激發不足致使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出現系列瓶頸問題
教育結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集中體現和最終歸宿,意味著教育應對社會變遷和促進個體全面發展的能力,其將教育與社會發展聯結起來。終身教育的提出賦予教育結果公平全新的認識與理解,強調教育公平是不管何時、何地、用什么方式,所有人都可以通過終身教育獲得適應社會發展和變化所必需的再生性學習能力,即生存能力[46]。我國一向重視各級各類教育的銜接和貫通,在觀照各類教育發展差異的基礎上對終身教育體系的建設給予充分關注和支持,但職業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存在兩方面主要問題,一是各級政府層面缺乏頂層設計,參與體系建設的多元主體之間職能不清,人才培養標準含糊不明,甚至因利益維護難以實現真正的跨界合作;二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較為突出,相互之間存在“身份”偏見,在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構筑人才培養的“立交橋”仍困境重重,難以彰顯職業教育對于實現人才貫通培養的價值。為破除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之間的壁壘,回應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的要求,國家資歷框架建設工作應運而生,它是推動終身教育現代化持續和有效發展的重要前提。從現實情況而言,雖然廣東、重慶、國家開放大學等地區和機構對開發國家資歷框架開展了探索性研究,但我國國家資歷框架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和體系,難以在聚焦主體成長需求方面保障專業技能崗位同職業教育證書有效銜接。
四、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職業教育公平的使然路徑
中國式現代化注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全面落實,是致力于學生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我國各個時期的發展規劃綱要都不斷深化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為實現教育公平提供了動力支持。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針對落實職業教育起點公平、過程公平與結果公平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推進教育公平的使然路徑。
(一)持續推進職教內部提質升級,保障教育起點公平
中等職業教育是高中階段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基礎性地位是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偉大實踐選擇的結果,具有歷史必然性[47]。全方位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可有效推動普職協調發展,進而保障教育起點公平。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指出要“舉辦‘少而精’的中等職業教育”[48]。對此,各地區需堅持鞏固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性地位,繼續推進中等職業教育“雙優計劃”。可通過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中央專項資金使用效益,引導地方財政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在辦學、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優質中等職業學校和品牌專業,并在省級優質中等職業學校和專業的基礎上,按照扶優、扶強、扶特的原則,遴選一批國家優質中職學校和專業,夯實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類型特色[49]。如海南教育廳印發的《海南省教育廳關于實施海南省優秀中等職業學校和優質專業建設計劃的通知》(瓊教職成[2022]32號)對“雙優”計劃的組織實施、保障機制等方面作出了具體規范,如在項目實施上,提出“省級‘雙優計劃’,分優秀中等職業學校和優質專業兩類布局,實行‘總量控制、年度考核、動態調整、優勝劣汰’的項目建設管理機制”[50];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重慶市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渝府辦發[2022]52號)提出“支持區縣(自治縣)和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以下統稱區縣)統籌職業教育資源,加大職教中心建設力度,通過合并、合作、托管、集團辦學等方式,整合一批‘空、小、散、弱’學校,到2025年全市中職學校數量調減至120所左右”[51],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綜上,緊緊圍繞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水平和吸引力,讓大眾深刻認識到普職協調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國家需要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以提升國家的核心競爭力,通過職業教育內部提質升級保證學生在教育地位平等基礎上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教育,有利于保障教育的起點公平。
(二)多措并舉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教育過程公平
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是打造高超技藝和精湛技能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推進人才強國戰略的需要,是為創新型國家建設開創尊重人才、人盡其才、人才輩出局面的需要[52]。第一,以提高中職生均經費為切入點,保證欠發達地區充足的經費投入。生均經費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國應在探索建立基于專業大類的職業教育差異化生均撥款制度的基礎上,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職業教育辦學成本以及公民需求的異質性確定生均撥款辦法[53],設置不同權重的生均撥款標準投入政策,并適當向中西部地區、欠發達地區傾斜,科學、公平地完善差異化的生均撥款標準。第二,推動職業院校走差異化發展道路,縮小區域教育資源差距。一方面,西部地區如廣西可借助“東融、西合、南向、北聯”的新格局,繼續向外聯合東部地區實現資源共享;向內可利用學?,F有的資源服務地區發展,服務區域人才培養培訓,將技術研究成果向現實社會生產力轉化,學校的創收又可以作為拓寬辦學經費來源的新渠道[54]。另一方面,注重優質職教資源向縣域中職學校傾斜。以教育部發布的《浙江省“三鏈融合”深化職業教育長學制人才培養改革》(教育部簡報[2023]第67期)為參考,浙江省“以經濟強縣為依托,推動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下沉縣域,深化與縣內中職學校合作,充分對接地方產業集群,遴選一批緊貼當地產業發展需求、適合中職起點長學制的高水平專業進行改革試點,不斷提升服務產業集群發展能力”[55],為優化區域資源配置,實現更深層次的教育過程公平提供保障。第三,同步提升職教師資隊伍的“量”與“質”。一是科學拓展教師招聘渠道,補齊生師比短板。通過研制出臺職業院校引進企業技術精英、行業匠人的專項政策法規,打通“合格”且“優秀”的行業技術技能人才向專任教師轉化的人事通道,建立長期招聘制度[56],靈活增補關鍵領域的教師人才需求。二是可通過數字技術擴大專業學習共同體對于教師專業能力的示范引領效應,以解決區域職教師資力量不均衡的問題。如以組建在線學習社區的方式,建立數字技術與專業技能相互支持的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在線學習社區依托網絡平臺,搭建起多終端協同管理、在線協作編輯、知識云存儲的數字化知識共享空間,教師可實現虛擬團隊構建、技術研討等一系列仿真社會化操作,將集體學習共同體變為傳遞知識、傳遞能量、分享成果的共享空間[57],擴大教師教育資源的共享范圍,促進不同地區、不同專業、不同年齡的教師專業知識、專業素養的豐富與增長,逐漸彌補區域師資差距,促進學生享有優質平等的教育。
(三)全面推進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實現教育結果公平
推動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結果公平的重要途徑[58]。職業教育要突出其終身教育的屬性與價值,一是各級政府需從頂層布局出發,打通中高職向本科、研究生教育發展的上升渠道,建構職業教育各階段有效銜接的“立交橋”。以江蘇省的典型做法為例,政府參照自身產業需求,充分考慮區域職業教育實際情況,在統籌設計上,重點建設由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職業學校共同承擔的“3+3”分段培養模式;由中等職業學校與應用型本科院校共同承擔的“3+4”分段培養模式;由高等職業學校與應用型本科院校共同承擔的“3+2”分段培養模式;由高等職業學校與應用型本科院?!?+0”聯合培養模式以及實施中高職5年一貫制的連續培養模式等項目[59],并且遴選了部分中職、高職和本科學校作為試點單位,開展以上多種試點項目的實施工作,有效推進了職業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的貫通培養。二是加快推進國家資歷框架建設,推動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國家資歷框架建設能夠有效推動職業教育和培訓改革,促進培訓階段化、學習終身化、教育現代化[60]。首先,政府應積極鼓勵區域性資歷框架的建設與運行。2017年,廣東省發布了全國首個終身教育資歷框架地方標準,全國為各級各類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提供了參照,實現了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培訓及業績成果之間的等值互認,初步形成了各級各類教育縱橫貫通和銜接的終身教育體系[61]。其次,資歷框架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設立各級資歷的統一標準,新職教法以其先進的立法理念、完備的結構體系為我國資歷框架的建立提供了中國特色的等級標準,可將我國資歷框架各等級標準確定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識、技能、能力四大維度,既體現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又涵蓋科學文化和專業知識、技術技能和綜合素質等諸多方面的內容[62]。最后,以資歷的實用性為參考,完善學習成果認證與轉化制度。對于不同教育類型、教育與工作世界的溝通,“資歷實用性”主要指某種資歷所表征的崗位勝任力。以崗位勝任力為參考相比僅以學習和工作時間來累計學分、評判學習成果等更有實際價值,更符合個體差異規律[63],滿足所有教育最終都指向就業這一條件。綜上,推動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能夠重塑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為職教學子開創成才新通道,對促進職業教育結果公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教育公平是推動職業教育現代化、促進教育現代化,進而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抓手,職業教育改革要符合人民對教育利益分配的合理期許,保障人民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的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對此,應繼續借鑒先進理念深化對教育公平內容的剖析,推動職業教育更好地肩負起促進教育公平的重任。同時,還需要不斷探索并踐行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現代化之路,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推動教育公平與社會發展中的支柱性力量,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期盼,以及“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目標。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EB/OL].(2024-07-18)[2024-08-02].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
[2]時文龍,周月華.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生成理路與價值向度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12):16-21.
[3][48]徐壯,施雨岑.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N].新華每日電訊,2024-08-02(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EB/OL].(2023-03-08)[2024-08-0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303/t20230308_1049781.html.
[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EB/OL].(2023-03-15)[2024-08-03].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15/content_5746907.htm.
[6]欒海清.人的全面發展、教育公平與共同富裕:邏輯關系和政策支撐[J].學習與探索,2022(5):145-152.
[7]楊小微.教育現代化評價之核心指標三問[J].教育科學研究,2015(7):5-9.
[8]榮長海,高文杰.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標準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9(7):37-43.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4-08-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10]吳德剛.論促進教育公平成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意義——學習《教育規劃綱要》的體會[J].教育研究,2010(12):3-7.
[1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4-08-03].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12]王善邁.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評價指標[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93-97.
[13]單文周,李忠.新時代教育公平內涵與建設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9(36):1-5.
[14]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內涵與社會意義[J].中國教育學刊,2008(3):1-6+27.
[15]胡小勇,許婷,曹宇星,等.信息化促進新時代基礎教育公平理論研究:內涵、路徑與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20(9):34-40.
[16]時文龍,周月華.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生成理路與價值向度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12):16-21.
[17]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EB/OL].(2011-12-01)[2024-08-0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2020905.htm.
[1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OL].(2021-10-12)[2024-08-0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8.htm.
[1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EB/OL].(2022-04-20)[2024-08-03].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2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4-08-03].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2014-05-02)[2024-08-03].https://www.gov.cn/govweb/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711415.htm.
[2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EB/OL].(2017-12-05)[2024-08-04].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關于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24-07-28)[2024-08-03].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407/content_6965542.htm.
[24]央廣網.國務院發布重磅文件,新型城鎮化“下半場”有這些重點[EB/OL].(2024-08-02)[2023-08-03].http://news.cnr.cn/native/gd/20240802/t20240802_526828074.shtml.
[25]中國網.中國習觀:教育大計 教師為本|習近平對教師隊伍的殷切囑托[EB/OL].(2019-09-10)[2024-08-03].http://guoqing.china.com.cn/2019zgxg/2019-09/10/content_75191102.html.
[26]鐘斌,謝愛磊.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實踐特色、現實羈絆與未來展望[J].教育與職業,2024(4):27-33.
[27]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18-01-20)[2024-08-03].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8-30)[2024-08-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10/t20191016_403867.html
[29][3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EB/OL].(2022-04-20)[2024-08-03].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30]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兼職教師管理辦法》的通知[EB/OL].(2023-08-29)[2024-08-0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1/content_6914090.htm.
[31][3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4-08-03].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3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EB/OL].(2022-04-20)[2024-08-03].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33]郭曉明,陳云山.基于終身教育理念的職業教育體系構建[J].機械職業教育,2016(9):5-7.
[34]肖綱領,熊亮州.普職協調發展的價值意蘊、實踐困境與推進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22):13-17.
[35]趙志群.基于職業教育學理論學脈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新理念——新《職業教育法》學習心得[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19):5-11.
[3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12-202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3
[37]新華網.中國制造迎來高光時刻EB/OL].(2019-10-24)[2024-08-03].http://m.news.cn/tech/2019-10/24/c_1125144181.htm.
[40]肖龍.我國高中階段“普職比”該不該大體相當?——“正反方”多維論辯的理性審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4(3):129-138.
[4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的通知[EB/OL].(2016-12-27)[2024-08-03].https://www.gov.cn/xinwen/2017-02/14/content_5167903.htm.
[42]許恒,黃超凡,王雅琪等.數字化發展對教育公平的影響研究:理論機制與運行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3(10):57-65.
[4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國家統計局 財政部關于2022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EB/OL].(2023-11-21)[2024-08-0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2/content_6918276.htm.
[44]鄧銀城.論教師在教育公平中的多重角色[J].教育發展研究,2007(7):65-67.
[45]趙敏,袁瀟.東、中、西部中等職業教育師資結構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優化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1(23):75-81.
[46]張曉華.從終身教育的角度看教育公平問題[J].教學與管理,2006(21):11-12.
[47]李玉靜.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性地位:內涵與價值[J].職業技術教育,2018(25):1.
[49]劉曉.技能型社會構建與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定位——再論新時期中等職業教育要不要發展?如何發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4):12-19.
[50]海南省教育廳.海南省教育廳關于實施海南省優秀中等職業學校和優質專業建設計劃的通知(2022-05-05)[2024-08-04].http://edu.hainan.gov.cn/edu/0400/202205/02f88d4d152545349e676f66bf406a71.shtml.
[51]重慶市人民政府.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重慶市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EB/OL].(2022-04-25)[2024-08-04].https://www.cq.gov.cn/zwgk/zfxxgkml/szfwj/xzgfxwj/szfbgt/202204/t20220429_10677552.html.
[52]王家蓮,張巖松.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路徑創新探究——以大連市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為例[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6(6):73-74.
[53]宋海生,張萬朋.新發展階段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與支出結構優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22):65-73.
[54]年艷,潘建林.美、德、日三國職業教育經費籌措機制比較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9(12):67-73.
[5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浙江省“三鏈融合”深化職業教育長學制人才培養改革[EB/OL].(2023-12-27)[2024-08-04]http://www.moe.gov.cn/jyb_sjzl/s3165/202401/t20240102_1097376.html.
[56]張成濤,劉銳,陳一鑫.提質培優背景下廣西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測度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4(11):40-47.
[57]李夢卿,陳姝伊.數字技術賦能高職院校教師專業化發展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3(7):33-38.
[58]蘇勝強.我國終身教育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J].繼續教育研究,2017(11):7-8.
[59]江蘇省教育廳.省教育廳關于公布2022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貫通培養項目的通知[EB/OL].(2022-05-19)[2024-08-04].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2/5/24/art_58320_10458605.html.
[60]澎湃新聞.全國人大代表羅丹:加快推進國家資格框架建設,推動職業教育和培訓改革[EB/OL].(2023-03-02)[2024-08-04].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137842.
[61]李海東,王麗婷.廣東省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1):32-37.
[62]張偉遠,謝青松.資歷框架和學分銀行制度建設:基于新《職業教育法》的思考[J].職教論壇,2022(6):37-44.
[63]林玥茹,石偉平.國家資歷框架建設困境的成因與突破[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2(4):104-112.
The Natural Choice, Actual Situation and Practical Ways of Promoting the Fair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ang Yuanbin, Liu Shanshan, Chen Xiaodan
Abstract Promot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requirement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promoting the fair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Equ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he value attributes of ensuring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and equal right to education at the starting point, continuously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egion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and building a complet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as a result.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on,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that prevent students from appropriately choosing education types,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in funding input, and differences in the scale and lev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internal upgrad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ensure the fairness of education starting point;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teachers and promote the fairness of the education process;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realize the practical path of education result fairness, and provide ideas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equ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uthor Tang Yuanbin,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Teachers College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Liu Shanshan, master candidate of Teachers College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Chen Xiaodan, Teachers College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簡介
唐瑗彬(1988- ),女,廣西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職業技術教育(桂林,541004);劉珊杉(1999- ),女,廣西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職業技術教育;陳小丹,廣西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
2023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西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賦能技藝類非遺活態傳承的機制研究”(23XMZ012),主持人:唐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