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蘊含著極高的教育價值。在幼兒語言領域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引導他們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問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語言教育,可以為教學活動注入新的活力。這不僅能夠激發幼兒對所學知識的興趣,還能夠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因此,教師應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解讀與應用,將傳統故事、詩詞、成語等語言元素融入教學,開展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語言學習活動,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文章從繪本閱讀、詩詞兒歌、節日慶典三個方面出發,探討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語言領域教學活動的具體策略,以供參考。
一、核心概念解讀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經數千年而形成的獨特文化體系,它匯聚了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多樣特質與風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且內涵深邃廣博,還涵蓋了思想觀念、思維模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等多個層面,具有獨特的魅力。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世代傳承的特點,盡管歷經千百年的變遷,它依然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持續發展,展現出其連續性與穩定性。簡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在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有所體現,還在精神文化層面具有深遠的傳承意義。
(二)語言領域教學活動
在幼兒園教育的五大領域中,語言領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標在于提升幼兒的語言素養,使他們在參與領域課程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語言表達經驗,并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理解及應用能力,為其未來的學習和社交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的發展貫穿于各個領域,也對其他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通常而言,幼兒園的語言領域教學活動通過繪本閱讀、角色扮演、主題討論等多種方式實施,通過實際的交流和互動,逐步激發幼兒對語言表達的興趣,并提高他們的語言感知和表達能力。此外,語言領域教學還重視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要求他們學會專注傾聽并準確地傳達信息。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語言領域教學活動的意義
(一)提供豐富的語言學習資源
教師圍繞語言領域的教學特點設計富有創意的教學活動,可以為幼兒提供豐富的語言學習資源。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語言元素,如經典民間故事、詩詞、兒歌、童謠等,以及部分民間游戲和傳統節日,都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些素材不僅語言優美,還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教師如果深入挖掘這些內容,能夠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增強幼兒文化認同感
幼兒能夠通過多樣化的語言活動,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風俗傳統、文化習俗及道德觀念,從而增強文化認同感。具體來說,教師在借助風俗傳統講解語言知識的過程中,能夠使幼兒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在通過節慶文化教授語言知識時,能夠使幼兒領略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在讓幼兒吟誦詩詞、背誦古文的過程中,能夠使幼兒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文化情感的積累,幼兒將逐漸形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并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三)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夠為教師提供更為廣闊的教育思路,還能夠激發幼兒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具體來說,在運用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進行教學活動時,幼兒會被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同時,故事中的角色能啟迪幼兒的思維,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此外,教師將兒歌、童謠與游戲相結合,能讓幼兒體驗到與眾不同的學習語言知識的方式。這種生動有趣的學習方法,能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語言知識,進而增強學習效果。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語言領域教學活動中的運用策略
(一)挖掘文化資源,豐富繪本閱讀選擇
在幼兒語言領域教學活動中,繪本故事是開展教學活動、提升幼兒語言素養的重要資源。教師應挖掘那些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繪本閱讀材料,為幼兒的閱讀學習提供更多樣的選擇。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班級幼兒的具體情況,挑選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繪本故事,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幼兒傳授中華民族的智慧與美德。這不僅能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還能激發他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
例如,在以“傳統美德”為主題的語言領域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挑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繪本,如《人參娃娃》《孔融讓梨》《怕浪費婆婆》等。這些故事以趣味性的方式體現傳統美德,使幼兒在閱讀過程中接觸并理解部分傳統文化知識,有助于他們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體現的價值觀念,從而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以“文化風俗”為主題的語言領域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圍繞主題挑選合適的繪本,如《奶奶的花饃》《吹糖人》《餃子和湯圓》《這就是中國戲曲》《姥姥的紅燒肉》《北京的廟會》等。這些作品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風俗,幼兒通過閱讀這些作品能夠領略豐富多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并理解不同地域人民的風俗習慣。
又如,為讓幼兒初步了解一些人生哲理,教師可以挑選一些經典的成語故事,有效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閱讀繪本《守株待兔》后,幼兒能夠理解“世上沒有不勞而獲之事,只有勤奮努力才能獲得成功”;在閱讀繪本《亡羊補牢》后,幼兒能夠明白“面對問題要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這些蘊含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繪本,充分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多元性。教師利用這些繪本開展繪本閱讀教學,對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具有積極的影響。
(二)巧用詩詞兒歌,豐富幼兒知識儲備
詩詞兒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語言領域教學活動中的應用不僅為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還有助于拓寬幼兒的知識視野,加深幼兒對詩詞韻律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語言活動和教育目標,靈活地將其融入各個教學階段,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
1.把握教育時機,融入詩詞元素。在語言領域課程中,教師應把握教育契機,根據不同的教學活動,為幼兒挑選適合的詩詞。以年齡較大、語言經驗較為豐富、學習能力較強的大班幼兒為例,教師可以在語言領域課程中引導大班幼兒朗讀詩詞,并結合特定的語言環境,使其初步理解詩詞內容,領略古詩的韻味。例如,大班幼兒觀察“鵝”這一動物之后,了解到“鵝的羽毛是白色的,有長長的脖子;鵝掌是橙紅色的,能在水中暢游”等信息。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大班幼兒朗讀古詩《詠鵝》,讓幼兒結合實際認知體驗詩歌的美妙。再如,春天來臨后,教師可以結合“雨后春景”這一主題,引導幼兒誦讀《春曉》這首古詩。在語言領域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幼兒朗讀這首詩,使他們初步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然后,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進自然,引導他們觀察春天的美麗景色,幫助他們理解詩中所描繪的意象。這種真實的環境體驗可以讓幼兒領略語言的獨特魅力,并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2.靈活設計課程,開發兒歌資源。與詩詞相比,兒歌更貼近幼兒的日常生活,大多數兒歌具有寫實的特點,內容簡潔易懂,注重引導幼兒體驗生活和情感。基于此,教師可以巧妙設計語言領域教學活動,通過開發兒歌資源,幫助幼兒掌握基礎的語言表達技巧,使他們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幼兒完成班級勞動任務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一邊勞動,一邊唱兒歌。兒歌《人有兩件寶》中唱道:“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能思考。”隨著兒歌的融入,幼兒能在勞動中獨立解決問題,這不僅實現了語言領域的教育目標,還有效利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再如,在幼兒每日睡前的散步環節中,教師可以開展語言領域教學活動,引導幼兒誦讀經典的兒歌,如《對子歌》《我給月亮打電話》《蘑菇出來戴草帽》《五月五是端陽》等。這些兒歌以獨特的方式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讓幼兒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豐富節日知識,提高幼兒表達能力
節日慶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將這一資源融入幼兒語言領域教學活動,能夠為幼兒搭建一個生動且富有意義的學習平臺,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具體來說,諸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都可以成為語言領域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親身體驗這些節日,幫助他們深入了解節日的內涵,使他們在自由表達和講述的過程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選擇春節作為語言學習的主題,為幼兒創造自由表達的機會。春節這個充滿喜慶和團圓意義的節日,是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慶典之一。在這一主題下,教師可以先詢問幼兒對春節的了解情況,并鼓勵他們主動分享關于春節的起源和相關傳說故事。這種開放式的語言活動,可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然后,教師可以在幼兒分享的基礎上,適當補充信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儲備,加深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
此外,教師可以利用傳統節日為幼兒設計一系列富有趣味性的語言游戲。例如,在以“元宵節”為主題的語言領域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參與“猜燈謎”游戲,以加深幼兒對文字和符號的認識,豐富他們的語言學習體驗。教師也可以結合相關繪本故事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學會講故事。以繪本《紅紅火火鬧元宵》為例,教師可以讓幼兒挑選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角色扮演游戲,并鼓勵他們自主創編故事情節。通過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幼兒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并在歡樂的氛圍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作者單位:啟東市鶴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