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階段,對培養幼兒的綜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課程游戲化旨在將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使幼兒在游戲中吸收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并主動參與游戲化的課堂活動,從而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在幼兒成長的關鍵時期,語言教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能幫助幼兒清晰地表達自我,并提高其語言學習能力。因此,教師應將課程游戲化理念與幼兒語言教學活動相結合,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確保課程游戲化理念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的有效實施。文章探討了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語言教學活動的設計原則,并提出了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語言教學活動的開展策略,從而完善幼兒語言教育體系,為提升幼兒的語言素養奠定基礎。
一、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語言教學活動的設計原則
(一)教育性原則
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教師在組織幼兒語言教學活動時應遵循教育性原則,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通過語言交流,幼兒能夠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并迅速融入集體生活。將語言教學活動與課程游戲化相結合,不僅能夠增強語言教育的實效性,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同時,在游戲過程中,教師能夠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及合作精神,充分彰顯課程游戲化的價值。
(二)個性化原則
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教師在組織幼兒語言教學活動時應遵循個性化原則,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具體而言,教師要以語言教學活動為核心,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制訂合適的游戲活動方案,為幼兒營造良好的課程環境,以激發幼兒的表達欲望,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課程中的交流活動。
(三)趣味性原則
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教師在組織幼兒語言教學活動時應遵循趣味性原則。教師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以更好地滿足幼兒的興趣需求,從而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游戲是幼兒獲取學習經驗的主要途徑,教師在開展語言教學活動時,應營造輕松的教學環境,確保教學內容與幼兒的身心發展需求相契合,進而提高幼兒的語言學習和表達能力。
二、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語言教學活動的開展策略
(一)布置語言游戲活動環境,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
1.利用引導性語言,突出語言游戲活動的啟迪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語言游戲活動環境的布置,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幼兒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語言游戲活動。
在布置語言游戲活動環境時,教師可以將教學課堂細分為“環境藏線索”“問題促發展”和“表達重思考”三個環節。在“環境藏線索”環節,教師可以在教室的各個角落或物品上設置與主題相關的線索。以科學課《神奇的葉子》為例,教師可以在窗戶、墻壁、主題墻上張貼各種不同種類的葉子圖片及葉子的細節圖片,可以用塑封機制作葉子標本并陳列在植物角。這樣的布置有助于激發幼兒參與后續學習活動的興趣。在“問題促思考”環節,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向幼兒展示各種葉子的圖片,并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你能描述一下這些葉子之間的差異嗎?為什么葉子的形狀和莖葉的形態都不盡相同?”通過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深入思考,激發他們探索的熱情。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參與戶外活動,在大自然中尋找與教師提供的圖片相匹配的葉子,讓幼兒在尋找和發現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感知能力和學習興趣。在“表達重思考”環節,教師可以為幼兒創造自我表達的空間,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并開展合作討論、小組交流等活動。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圍繞“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這一話題展開深入討論,鼓勵幼兒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2.組織幼兒交流,強調幼兒的主體性。幼兒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和主題要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和滿足其興趣需求為出發點。因此,教師在設計語言游戲教學活動時,必須尊重幼兒的主體性,積極鼓勵幼兒參與游戲化的課程,確保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應將語言游戲教學活動有機地融入課程的各個部分,促使幼兒在交流過程中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布置探索性任務,鼓勵幼兒自主表達,并提高幼兒的表達思維能力,提升幼兒的語言素養,激發其表達欲望。以“夢想中的房子”游戲為例,首先,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描述自己夢想中的房子,并提出“你們在生活中見過許多房子,那么你們夢想中的房子是怎樣的呢?它會用什么材料來建造?它是什么形狀?具備哪些神奇的功能”等問題,引導幼兒主動表達。隨后,教師可以利用班級現有的教具作為啟發工具,鼓勵幼兒思考并使用各種物品和玩具來構建夢想中的房子,并詳細描述其制作過程。其次,教師可以將幼兒進行分組,讓他們在合作中共同討論房子構建的細節和思路、使用的材料等,從而在合作與表達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在情感表達和總結階段,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鼓勵他們用恰當的詞語描述構建過程,并對最終的房子形狀進行評價。此外,教師應鼓勵幼兒表達自己在游戲過程中的感受,如快樂、愉悅、遺憾、悲傷等,使語言教學活動與課程游戲緊密結合,真正凸顯幼兒在語言游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二)結合幼兒年齡特點,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游戲
為了更好地體現課程游戲化對幼兒語言教學的作用與價值,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設計具有針對性的語言游戲,確保每個幼兒都能在游戲中享受語言學習的樂趣。
例如,當教師通過觀察和交流,發現幼兒對動物和飾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時,教師可以利用項鏈故事課程,設計相應的游戲活動。當幼兒對故事內容有所了解,教師可以組織“項鏈商店”游戲,讓幼兒對顏色和量詞有初步的認識。首先,教師可以扮演故事中的“黃牛大嬸”這一角色,開設“項鏈商鋪”,并運用故事中的話語將幼兒帶入故事情境:“項鏈商店開業嘍!快來買項鏈呀!歡迎大家前來選購!”這樣的表達可以讓幼兒明白項鏈商店已經開業,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游戲,購買項鏈。比如,扮演兔子的幼兒可能會選擇購買紅色的項鏈,而扮演小羊的幼兒可能會選擇購買綠色的項鏈。所有幼兒都完成了購買行為后,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來完善游戲化教學:“請回想購買情節,說一說哪個小動物買了什么顏色的項鏈?”此外,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幼兒完整地復述故事內容,讓幼兒結合自己扮演的角色和購買的物品進行總結,從而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增強幼兒的記憶力。
(三)創辦交流分享會,重視幼兒情感表達
分享交流會是課程游戲化的重要環節,不僅能夠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還能夠豐富幼兒的游戲體驗,讓幼兒在趣味游戲中提升語言素養。具體而言,教師要合理安排課程游戲與交流分享會的時間、舉辦形式。
以“蛋糕店”游戲為例,在游戲結束后的交流分享會中,蘭蘭提到她獨自一人制作蛋糕,而其他小朋友都在扮演顧客的角色,這讓她應接不暇。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鼓勵幼兒表達自己對這一事件的看法,并探討改進策略。教師可以提問:“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改變這種狀況?”蘭蘭回答:“我找了幾個小朋友幫忙,一個負責收銀,一個擔任廚師,還有一個負責組織其他小朋友排隊。這樣一來,我就能做得又快又好。”在交流分享會上,教師應重視幼兒對游戲的反思和總結,提高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他們不斷深化自我認識,勇敢地表達個人見解,從而提升幼兒的語言素養。
(四)整合教育資源,拓寬語言教育游戲渠道
1.整合開放性資源,促進幼兒自我表達。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口語交流能力的關鍵時期。教師應鼓勵幼兒探索語言的深層含義,重視并表達個人情感與體驗。同時,教師應及時對幼兒的表達給予反饋和肯定,以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
在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三個環節為幼兒提供語言上的指導,并及時對幼兒的表達作出反饋。“發現問題”環節鼓勵幼兒在表達中發現自己語言運用方面的不足之處。例如,當幼兒在游戲中表達“這棵小樹是矮個子”時,教師可以適時引導:“‘矮個子’這個詞語通常用來描述什么?它適合用來形容小樹嗎?”“提出問題”環節是指教師通過提問來發散幼兒的思維。例如,當幼兒說“小樹有很多樣子”時,教師可以回應:“你觀察過哪些不同種類的樹?它們各自有哪些獨特的特征?”“探究問題”環節是指教師利用啟發性問題,引導幼兒深入探索事物的內在本質。例如,當幼兒表示“用水彩筆畫的小樹不夠美觀”時,教師可以這樣回應:“你認為哪種材料畫出來的樹最吸引人呢?讓我們一起去美術區挑選看看吧!”
教師通過轉變教學身份,成為課程游戲的參與者和引導者,積極對幼兒的表達進行回應,可以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表達方法。
2.重視教學評價,增強語言教學活動效果。教學評價是語言教學活動的關鍵環節。通過這一環節,教師能夠激勵幼兒,及時發現并糾正他們在語言表達方面的錯誤,幫助幼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可以將教學評價分為“發現自身優點”“評價他人表達”和“提出優化方案”三個階段。在“發現自身優點”階段,教師應鼓勵幼兒分析自己的表達內容,并嘗試進行自我解說。在“評價他人表達”階段,教師應引導幼兒合理地識別他人表達中存在的問題,并促使他們進行自我反思,以提升自身的語言素養。在“提出優化方案”階段,教師應指導幼兒學會接受并考慮他人提出的建議,及時調整和改進自己的表達方式。通過這三個評價階段,教師可以幫助幼兒識別并學習他人的長處,從而彌補自身的不足。
結語
語言教學活動是學前教育階段培養幼兒表達與語言能力的關鍵途徑,對幼兒未來的學習與成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活動方式,對提高幼兒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具有重要價值。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教師開展幼兒語言教學活動能夠有效激發幼兒對語言課堂的興趣,從而提高幼兒語言學習的質量和效率,為他們日后的學習與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馬山子鎮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