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發·實踐·共享”模式的定義
生發·實踐·共享模式是一種戶外實踐活動模式,其核心在于通過實施項目課程,推動自然實踐活動的開展。該模式圍繞同一主題,并構建多個項目活動,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進行調整和優化。它為幼兒提供了運用、拓展和深化現有經驗的途徑,有助于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思考問題,并促進經驗的遷移和整合。
二、“生發·實踐·共享”模式的開展策略
(一)利用自然資源激發幼兒的興趣
1.關注幼兒的興趣需求,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幼兒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對自然環境有著本能的親近感。在某次戶外晨練時,幼兒注意到土地上冒出很多黑色尖狀物。隨后,幼兒便圍繞其進行了觀察和討論。筆者也俯身,嘗試從幼兒的視角去理解他們的想法,從而開展了一系列的自然資源實踐探索活動。
2.為幼兒提供支持,幫助他們解決難題。在面對“這么多竹筍該如何觀察”的問題時,筆者引導幼兒挑選出最喜愛的一棵竹筍,在觀察的同時引導他們思考如何標記竹筍,支持他們實現自己的想法。在活動中,幼兒采取了多種方式對竹筍進行標記(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在認領各自的竹筍后,經過兩天時間,幼兒注意到有些竹筍被過路者不慎踩傷,對此感到很難過。于是,筆者引導幼兒進行思考,如何可以制作一個圍欄,張貼警示標志以提醒路人注意,從而進一步提高幼兒主動思考的能力。

教育家陳鶴琴在活教育理念中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強調教學內容應取材于自然和社會生活。春筍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為幼兒園教育活動提供了絕佳的契機,有助于引導幼兒融入社會、親近自然。教師以竹筍作為教育的切入點,貼近幼兒的生活,能夠激發他們探索的欲望和興趣,鼓勵他們發現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
(二)尊重幼兒的意愿,開展實踐
1.彈性安排幼兒探索時間。在課程游戲化的背景下,幼兒園實行了彈性作息制度,使幼兒的探索時間更加自由和自主,以便他們進行觀察、探索和發現。無論是晨間鍛煉、課間散步還是戶外游戲,幼兒都有機會進行觀察和記錄,以增加他們主動學習的機會。
2.尊重幼兒的探究意愿。在活動中,每名幼兒都會產生各種思考和疑問。在探索竹筍奧秘的過程中,筆者采用的教學方式并未局限于課堂講授或區域活動,而是提供了讓幼兒自主選擇活動的機會,充分尊重幼兒的意愿。例如,當幼兒發現竹筍長高了,但無法準確描述其增長量時,筆者便將學習場所移至戶外,提出尋找一個參照物以描述增長量的方法。這樣可以讓幼兒在實際操作中理解參照物的概念,并自主選擇和分析參照物的特點。幼兒提出了多種可以測量的參照物,并繪制了出來(如圖5、圖6、圖7所示)。

3.指導幼兒選擇和使用工具。使用工具不僅能幫助幼兒觀察和探索,還能幫助幼兒積累更多經驗。在活動中,筆者指導幼兒運用多種方式和使用多種工具,持續記錄竹筍的生長情況。幼兒通過將竹筍與參照物進行對比,描述了竹筍生長前后的變化,同時將戶外觀察的經驗運用于實際,用手機攝影和紙筆進行記錄,逐步理解了參照物的重要性。在初步測量后,幼兒對各種測量工具,如回形針、筷子、毛線、吸管和皮尺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過這一測量過程,他們更加明確了測量的方法和步驟,并在實際操作中積累了測量竹筍的經驗(如圖8、圖9、圖10所示)。同時,幼兒也認識到在測量中起點和終點的重要性,對測量工具的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此外,在測量過程中,幼兒還建立了良好的協作關系。
(三)引導幼兒在記錄表中記錄學習經驗,共享觀點
1.鼓勵幼兒互相分享觀點。幼兒每天都在學習新的知識,并在探究過程中不斷獲得新的經驗。因此,筆者鼓勵幼兒與同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如竹筍的顏色、形狀、大小等,鼓勵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

2.利用記錄表記錄竹筍的細節變化。在活動中,筆者一直鼓勵幼兒做好觀察記錄。因此,幼兒每次觀察竹筍后都會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與個人感受,他們采取了多種記錄方式,有的使用繪畫和符號(如圖11所示),有的結合圖像與文字,有的自行設計了表格。記錄內容也十分豐富,包括竹筍的特征、周圍環境,個人的疑惑與問題,以及對觀察結果的整理。這樣的記錄方式能激發幼兒對自己記錄內容的深入思考,這不僅是對探究過程的回顧,還是一個相互學習的機會。
3.提煉重難點以幫助幼兒深化個人經驗。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活教育”理念強調應關注幼兒的內在活力,這種活力源于他們獨特的心理需求、能力水平和發展階段。隨著實踐的深入,竹筍的內部結構成為研究的核心難點,超出了大多數幼兒的認知范圍。因此,筆者采取了提煉重難點的方法,以引導幼兒深入參與探究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剝筍、切筍、觸摸、觀察和嗅聞體驗等。
剝竹筍是一項充滿趣味的活動,它與幼兒的能力、興趣和需求相契合。筆者為幼兒準備了充足的竹筍,并引導他們回顧關于竹筍的既有知識。隨后,筆者將教學重點轉移到實際動手剝竹筍的過程中。在逐層剝離筍皮的過程中,幼兒會不斷有新的發現,大記錄表能有效地將幼兒的發現清晰地記錄并保存了下來(如圖12所示)。
(四)引導幼兒思考與交流,共享經驗
1.利用游戲記錄單共享活動經驗。交流分享可以幫助幼兒外化思維和鞏固經驗。通過連續的記錄表記錄,教師能更深入地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為后續指導奠定基礎。例如,當幼兒注意到竹筍的根,并提出了“這是什么”的疑問后,筆者便引導幼兒基于之前的探索經驗,開展了新的探索活動——挖開泥土以觀察筍根,并尋找合適的工具來進行這一過程。在挖掘過程中,幼兒對不同材質的工具在挖掘時的不同效果進行了探索。通過探索,他們進一步了解了竹筍的生存環境,觀察到了泥土中竹筍根的形態及竹子的地下莖,從而對竹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開展問題研討會共議解決策略。問題研討會是班級內一個重要的交流平臺,在研討會中,教師與幼兒會圍繞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交流分析,并尋找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幼兒的意見和觀點,引導幼兒從多個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并與同伴協商解決問題的策略。例如,在活動后期,幼兒可能會遇到竹筍意外死亡的情況并對此幼兒會感到沮喪,筆者會與幼兒共情,保護幼兒的同情心,并嘗試把幼兒的負面情緒轉化為積極保護竹筍的行動。對于竹筍死亡的原因,筆者并未立即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幼兒自主思考,指導他們查閱專業資料進行解答,以增強他們的求真和尊重科學的意識。
隨后,筆者組織了關于竹筍死亡原因的團體討論活動。在集體討論中,筆者以核心議題為引導,不僅為幼兒提供了吸收和轉化既有經驗的機會,還為他們搭建了一個傾聽與思考的平臺,讓幼兒了解竹筍生長與環境之間的聯系,顯著提高了幼兒的思維能力。此外,筆者與幼兒共同討論解決措施,鼓勵幼兒使用圖畫、符號記錄下保護竹筍的各種方法,這為竹筍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通過實踐活動體驗真實生活。在經過兩周的觀察后,幼兒對竹筍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并持續進行日常的觀察與記錄。某位幼兒說“我們家昨天做的春筍燒肉好好吃”這引發了其他幼兒的好奇詢問:“幼兒園的竹筍是否也可食用?”部分幼兒認為不應食用以保護竹筍;另一些幼兒則表達出明顯的食用想法。因為竹筍的生長速度很快,筆者決定適量采摘一些供幼兒嘗試食用,確保此舉不會對竹林造成破壞,幼兒對這一提議反響熱烈。隨后,筆者和幼兒共同探討了幾種常見的筍類美食,并通過舉手表決的方式收集意見。幼兒普遍對春筍三鮮湯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于是迅速達成共識,決定分組行動。在烹飪過程中,幼兒從挖掘春筍、剝去筍殼、切割筍片、烹煮至品嘗,筆者與幼兒共同參與實踐操作,進一步深化了幼兒對春筍的了解。
三、“生發·實踐·共享”模式的收獲
一是幼兒掌握了多感官參與的探索方法,除了觀察、觸摸、嗅聞,還包括聽、剝開、挖掘等。幼兒的好奇心驅使他們從外至內、從上到下、從小到大、從表層到深層,逐漸積累了關于竹筍的知識和經驗。
二是幼兒掌握了科學探索的方法。他們在觀察竹筍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疑問,繼而引發各種猜想。為了驗證這些猜想,幼兒必須持續思考、辯論、調查、測量。在遇到難題時,他們學會與同伴協作解決;當他們渴望得到答案時,會積極主動地搜集信息。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幼兒認識到記錄是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有效方法。因此,他們會創造性地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材料,通過繪畫、數字、圖表、符號等多種方式進行記錄,并與同伴分享經驗。
三是幼兒在探究中釋放情感。當竹筍破土而出時,幼兒表現出驚喜與好奇;當竹筍成長時,他們感到興奮、驚嘆與期待;當竹筍枯萎時,他們則感到困惑、沮喪與失落;當竹筍最終長成竹子時,他們感到喜悅與滿足。幼兒園中的竹林成了幼兒學習尊重生命、愛護環境的實踐場所,他們會將竹筍當作他們的朋友,將愛的情感深刻地烙印在幼兒的心靈中。
總之,在“生發·實踐·共享”模式中,教師與幼兒均能獲得益處。通過共同探索和開發園內的自然資源,師生可以在實踐中交流體驗,不斷優化和提升自我。在該模式的引領下,教師能夠不斷發掘資源,并將所積累的經驗更有效地運用于其他教育實踐活動。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唯亭街道跨塘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