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協同共育強調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的緊密合作與溝通,是一種富有成效的教育模式,它能為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目前,家園協同共育已成為幼兒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趨勢。教師應深入理解和實踐家園協同共育理念,為幼兒營造更加美好、和諧的成長環境。文章聚焦家園協同共育的實踐與思考,闡述了家園協同共育理念的內涵、特點和基本原則,并探討了開展家園協同共育的實踐策略,以期為幼兒園教育創新提供助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一、家園協同共育理念及其特點
家園協同共育是指幼兒園與家庭之間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肩負起培養和教育幼兒的重任。這一理念強調,家庭與幼兒園均為幼兒成長的關鍵環境,二者應相互扶持,協同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這一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以幼兒為本,全面關注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在家園協同共育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獨特優勢,結合幼兒園的專業資源,為幼兒營造更加全面、豐富且協調的成長環境。家園協同共育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凸顯幼兒的核心地位。在家園協同共育的過程中,所有教育活動和家園合作都應圍繞幼兒的成長和發展進行設計。這表明,無論是家庭還是幼兒園,都必須密切關注幼兒的成長需求和興趣,并以他們為核心制訂和實施教育計劃。
二是家園雙方緊密合作。家庭和幼兒園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兩個關鍵教育主體。家園協同共育強調這兩個主體之間的緊密合作,倡導雙方通過定期的溝通、交流和分享,共同為幼兒的成長提供支持。
三是注重教育的連貫性。家庭和幼兒園在教育理念、方法、內容等方面應保持一致,以避免教育過程中的斷裂或沖突,確保幼兒能在穩定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四是實現資源共享。家庭和幼兒園在教育資源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在家園協同共育的理念下,雙方應共享教育資源,為幼兒提供更加豐富和多樣的學習材料及實踐機會,為其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家園協同共育的基本原則
家園協同共育強調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緊密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在實施這一教育模式時,家園雙方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以確保教育的有效性和適宜性。以下是家園協同共育應遵循的四個基本原則。
一是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強調家長的主體地位。在家園協同共育中,家長不僅是參與者,還是教育者。他們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和觀點都應得到充分承認和尊重。這一原則要求幼兒園尊重家長的教育權威,鼓勵家長積極參與教育過程,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態度。強調家長的主體地位可以增強家長的責任感,提高家長的參與度,從而更有效地開展家園協同共育。
二是互動性原則。互動性原則強調家長、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互動交流。在家園協同共育中,家長應通過與教師、其他家長、幼兒的交流和討論,不斷學習和成長。教師要創造各種互動機會,如開展家長會、親子活動、家長助教活動等,全方位地與家長進行深入的交流,從而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共同為幼兒的成長提供支持。
三是活動性原則。活動性原則是指通過各種活動促進家長的學習和參與。在家園協同共育中,教師應在各種活動中宣傳科學育兒知識,讓家長從實踐中學習,掌握科學育兒的知識和技能。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家長參與親子閱讀、手工制作、戶外拓展等活動,讓家長在實踐中學習如何更好地陪伴和教育幼兒。這樣既能幫助家長掌握育兒知識與技能,又能增進親子關系。
四是趣味性原則。趣味性原則強調教師在家園協同共育過程中注重活動的趣味性,使家長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科學育兒的知識和經驗,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激發家長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參與度。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競賽等富有趣味性的形式開展教育活動,讓家長在參與過程中既感受到快樂,又能學到實用的育兒知識。
三、家園協同共育的實踐策略
(一)加強家園溝通,共筑幼兒成長之路
在幼兒教育領域,家園協同共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園作為幼兒成長的搖籃,肩負著引導和教育幼兒的重大責任,而家庭則是幼兒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雙方的緊密合作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為了促進這種合作,教師應加強家園之間的溝通,與家長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與信任關系。
教師可以定期開展家長會,介紹幼兒在園內的表現,包括學習進度、社交技能、日常行為習慣等方面,讓家長更深入地了解幼兒在園中的生活。同時,家長可以向教師反饋幼兒在家中的表現,為幼兒的成長提供支持。除了面對面的家長會,教師還可以積極利用網絡平臺,及時更新幼兒的動態,方便家長隨時掌握幼兒在園內的生活情況、學習進展及其他表現,以增強家長的參與感,讓他們直觀地了解幼兒的成長和進步。
在家園協同共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堅持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與家長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真正實現家園之間的有效合作。同時,教師要注重合作的持續性,通過定期的溝通和反饋,確保家園協同共育的持續開展。總體而言,通過加強家園溝通和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家園雙方能為幼兒營造更加和諧、健康的成長環境,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二)引導家園協同共育,開展親子活動
在推進家園協同共育的實踐中,幼兒園必須明確親子活動的核心價值。這類活動有助于加強家長與幼兒之間的情感聯系,使幼兒更加親近和信任父母。幼兒園肩負著教育和引導幼兒的重任,應當積極策劃和組織親子活動,制訂出符合幼兒教育需求的親子互動方案,促進家園協同共育順利開展。親子活動不應局限于簡單的聚會或游戲,教師應深入研究并精心設計,以促進家庭成員間的有效交流,并為家園協同共育提供有效的指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家長積極參與親子活動,與幼兒共同完成任務,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支持,同時學會尊重和關愛他人,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樂觀的學習精神。
例如,幼兒園可以定期開展運動會,鼓勵幼兒與家長共同參與體育項目,如接力跑、拔河等,以鍛煉幼兒的體魄,增進家長與幼兒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在這類活動中,家長能見證幼兒的成長和快樂,加深對幼兒的了解和認同,使幼兒獲得自信心和自豪感,這有助于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積極的生活和學習態度。
此外,教師可以開展手工制作活動,鼓勵家長與幼兒共同制作手工,如折紙、捏陶泥等,以提高幼兒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并讓家長在陪伴過程中感受到幼兒的無限潛能。為了進一步豐富幼兒的認知,教師可以邀請家長走進課堂,分享自己的職業經驗。在這樣的課堂上,幼兒能聽到不同行業的故事,了解社會的多樣性,從而拓寬視野。同時,家長能更好地理解教育的多維度,為幼兒的成長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三)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環境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和幼兒園營造充滿活力且富有啟發性的教育環境至關重要。一方面,在家園協同共育理念的指導下,幼兒園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鼓勵家長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的教育材料,優化教育環境。另一方面,社區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社區組織的節日慶祝、環保活動等是家園協同共育的良好契機,教師可以鼓勵家長帶領幼兒積極參與這些活動,以增進親子關系,培養幼兒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社區中的圖書館、博物館、公園等也是寶貴的幼兒教育資源。例如,幼兒園可以與博物館合作,為幼兒開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社區圖書館可以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幼兒在這里可以借閱圖書、參與活動,從而培養閱讀興趣和習慣。同時,幼兒通過參與圖書館組織的各項文化活動,能夠結交朋友,提高社交能力。
此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眾多在線教育平臺應運而生,提供了包括在線課程和互動游戲在內的豐富教育資源,有助于家長和幼兒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可以鼓勵家長指導幼兒利用網絡工具獲取學習資源,實現自主學習。同時,借助網絡平臺,家長和教師之間可以實時溝通和交流,共同關注幼兒的發展,及時解決幼兒教育中遇到的問題。
總之,家園協同共育的資源是多元化的,除了家長資源,還包括幼兒園、社區、網絡等多個方面的資源。這些資源相互補充,共同支持幼兒的全面發展。在家園協同共育理念下,幼兒園在利用這些資源時應注重整合和優化,以充分發揮其在家園協同共育中的作用,以營造更加豐富多彩、富有啟發性的學習環境,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四)建立有效反饋機制,持續提高家園協同共育質量
在開展家園協同共育的過程中,幼兒園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至關重要。通過及時收集和分析家長的反饋信息,幼兒園能有針對性地優化教學方法和家園協同共育策略,從而更好地滿足幼兒的學習和成長需求。為此,幼兒園可以設置家長意見箱,為家長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反饋渠道,確保他們能隨時向幼兒園提出意見和建議。這種做法有助于幼兒園及時了解家長的想法和建議,從而在教學方法和內容上及時進行相應的調整。
除了積極收集家長的反饋意見,幼兒園還可以定期評估家園協同共育的效果。這一評估過程應涉及多個維度,包括幼兒的學習成果、家長的參與程度、教師的教學方法等。這樣的評估結果不僅能衡量當前的教育質量,還能為設定家園共育的策略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幼兒園應基于這些反饋和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教育策略,以增強家園協同共育的成效。
結語
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緊密合作,能為幼兒營造更加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為幼兒的快樂成長提供更好的保障。現階段,家園協同共育實踐仍面臨諸多挑戰,幼兒園教師要不斷探索和創新開展家園協同共育的方法,以增強家園協同共育的效果,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