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5月24日,作家王安憶獲得法蘭西共和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并接受了由法國總統馬克龍簽發的榮譽證書,成為繼巴金以來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華人作家。法國政府不僅對王安憶杰出的文學成就予以肯定,也對其在中法文化交流中做出的突出貢獻給予了高度認可。在頒授現場,王安憶以她一貫真誠和穩重的風格回顧了自己的文學經歷,她期望“文學藝術花園不荒蕪,季季繁榮”。
談及文學創作,王安憶曾言:“我是一個匠人。”莫言評價王安憶的小說時也曾說過:“(我)仿佛在觀察一匹織錦或者絲綢……千針萬線,一絲不茍,一條跳線都沒有。”從事文學創作近五十年以來,王安憶早已馳名中外,卻始終如一地以匠人一般的勤奮、嚴謹開拓著自身寫作的邊界,一字一句,踏踏實實地構建她的文學世界。
王安憶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成長于上海弄堂,歷練于動蕩年代。身為作家的母親茹志鵑和身為劇作家的父親王嘯平給予了她文化上的熏陶,讓她打下深厚的文學功底,淮海路弄堂中西交融的環境也為她日后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少年時代,王安憶沒有系統學習過中國古典文學和外國文學,好在巴金、傅雷等人的作品彌補了她學校教育的不足,使她“避開成長的危險,滋潤了青春,走上人生的正途”。
十六歲那年,王安憶前往皖北農村插隊。苦于農村生活的辛勞枯燥,她只能通過書信向母親描繪日常瑣事與所思所想。在那些就著煤油燈和夜色寫就的文字中,王安憶縝密的筆法與敏銳的感知初現雛形。數年后,王安憶回到上海,擔任《兒童時代》雜志編輯,并正式開啟寫作生活。身為文學前輩,母親茹志鵑沒有干預女兒的發展,也沒有對其作品大加指點,“不去管她,讓她自己去探索,去走路”。王安憶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和表現方式。1980年,《雨,沙沙沙》發表,王安憶一舉成名。
1996年,王安憶的長篇代表作《長恨歌》出版,小說講述了女主人公王琦瑤四十年“錦繡煙塵”式的命運浮沉,交織著上海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被譽為“現代上海史詩”。該書榮獲第一屆世界華文文學獎,并于2000年摘得茅盾文學獎。王安憶對小說邏輯架構的要求和細節寫實的執著,在當代作家中并不多見。她以學者般的嚴謹構建小說的每個細節,即便是虛構,也必須依據現實生活的邏輯,寫出準確的細節。如《天香》從明朝嘉靖年間寫至萬歷年間,王安憶一邊查找資料,一邊走訪匠人,盡可能真實地還原那個遙遠的年代。為了寫好《五湖四海》中相對陌生的拆船業,她去過造船廠,參觀過遠洋航運的系統運作。在豐富事實儲備的基礎上,王安憶不斷錘煉素材,融入思辨與理趣,在器物之上開拓出另一個融匯體悟的精妙世界。她描寫時代更迭下個體命運的抉擇,呈現多重視角下的民間記憶,成為“東方平民生存方式與價值觀”的表達者。
步入晚年,王安憶突破了作家相對自我的“向內”格局,走上講臺,勇敢坦誠地“向外”輸出。2009年,復旦大學邀請王安憶開設全國首個創意寫作專業,她親自授課,也引領了“作家重返校園”的風潮。她希望通過傳授文學經驗,讓當代學生有足夠的自信保持理性思考,在相對的獨立中完善自我認知。
適用話題 快與慢、揚長避短、突破自我、職業跨界
素材運用
1.快與慢
在當今這個快餐時代,閱讀在加速,寫作也在加速。不少讀者偏愛輕快文風,閱讀時一目十行,而不少作者無須一年就能寫出數十萬字的長篇。在時代面前,王安憶沒有向速度和市場妥協,而是堅持著幾年創作一部長篇小說的穩健節奏,用心打磨作品。王安憶始終用嚴肅認真的態度審視寫作對象,編織深沉厚重的意義之網,靜待迎難而上的讀者,讓有重量的文學在這個時代扎根。
2.揚長避短,突破自我
“越寫越好”是外界對王安憶突破自我的認可,更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創作品質。從事文學創作近五十年,王安憶始終走在探索邊界、突破自我的路上。從長篇鋪陳的描寫到短小精悍的提煉,從古典的寫實主義到抽象的議論隱喻,都在她的作品中有所體現。而持續突破的前提,是王安憶對自我的精準定位和對自身特點的精確認知。她清楚自己工筆描寫的專長所在,于是在一次次的寫作中將其打磨至極致;她清楚經驗的有限性,所以不斷采風,廣泛搜集資料。
3.職業跨界需要勇氣與能力
從作家到老師的身份轉變,需要勇氣來推動,更需要能力來續航。相比相對自我的寫作,文學教育更需要向外打開。王安憶勇敢地邁向全新的領域,憑借出色的講授能力將自己豐富的寫作經驗傳授給學生,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新生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