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堅持“詩意語文”的教學主張,致力于在語文課堂上踐行終身閱讀的理念。
在整本書閱讀方面,學校語文組選擇適合每個年級的閱讀書目并舉辦相關閱讀活動,高一年級有《鄉土中國》讀書筆記比賽、《紅樓夢》主題活動,高二年級舉行了經典名篇名劇配音比賽,高三年級舉行了《安身立命》課堂五分鐘演講活動。
同時,學校注重對學生創新寫作能力的培養:開設校本課程——常武文學寫作;組織“高山榕杯”作文比賽和科幻寫作比賽;組織青春詩會活動,給學生提供展示詩才的平臺。
(2024年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高三二模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上岸”是當前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網絡用語,一般指終于通過了某次考試或終于完成了某個既定的目標。有人說,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經歷一次又一次的“上岸”,才能建構屬于我們自己的穩定的大陸;也有人說,人生若只剩下“上岸”,人就會被一個又一個的任務追趕,再也無法享受隨機和未知帶來的驚喜。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在網絡上檢索“上岸”這個話題,可以看到其在各個社交平臺上都有著驚人的瀏覽量。由此看來,“上岸”這一概念已經深度滲透進當代年輕人的學習與生活。與此同時,我們需要深入思考:何為“上岸”?為何要“上岸”?如何評價“上岸”?
從定義上來說,廣義的“上岸”涵蓋升學、求職、相親、婚育等方面,狹義的“上岸”特指通過考試進入體制內工作或繼續攻讀研究生學位。人們用“上岸”來指稱一個又一個目標的達成,慶祝自己的學習或生活進入了暫時的平衡和穩定的狀態。然而,維特根斯坦有言,“語言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為何我們要用“上岸”一詞來指稱上述行為?這是否意味著“上岸”之前我們都在“水里”游弋?從考研、考編的數據上看,成功“上岸”的人注定是少數,那是否意味著還有許多人都將在“水中”掙扎,是否他們的生活是毫無價值的?
心理學家伯尼斯·鈕加藤曾提出“社會時鐘”的概念,它指的是“個體生命中主要里程碑的心理時鐘”,通俗來講就是人們經常說的“什么年齡要做什么事”。“上岸思維”可以說是“社會時鐘”的一種延伸,秉持這一思維的人所堅持的,正是題目中所說的“只有經歷一次又一次的‘上岸’,才能建構屬于我們自己的穩定的大陸”。
其實人人都有對穩定生活的渴望,無論是在傳統社會還是在現代社會。今天的“上岸思維”帶有鮮明的避險傾向,是人們主動在變動且多元的現代社會規避風險和尋求庇護的深層欲望的外顯。
與西方經過幾百年發展的現代化相比,中國的現代化是“高度壓縮的現代化”,傳統、工業化和后工業化這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段和社會發展邏輯,在同一個時空背景下疊加、激蕩,社會與個體發展走向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在高校擴招的背景下,畢業生就業困難,再加上職場競爭日趨激烈,年輕人迫切地產生了對“岸”的想象和渴望。
但事實上,“上岸”既是一條安穩之路,也是一條荊棘之路。首先,“上岸”這個詞本身就區分了“岸上”與“岸下”,當人們都在祈禱“上岸”的時候,自然就否定了“岸下”的生活。對許多掙扎著的年輕人而言,“上岸”既是一種可能的救贖,也充斥著消極之意。因為在這種語境下,它肯定了只有一種人生是值得過的。如果個體沒能在規定的年齡段成功“上岸”,那么他將同時面臨物質上的壓力和精神上的被矮化。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只會被機械地分成兩個群體:成功的“上岸者”和失敗的“未上岸者”。除了少數“上岸”的幸存者,更多的人將沉淪于悲劇之中。這既是對人主體性的摧折,也是對其人生的異化。
其次,即使是成功的“上岸者”,也并非往后就一勞永逸。因為尼采說過:“人生沒有目的,只有過程,所謂的終極目的是虛無的。”當我們為了生存的需要,把“上岸”當作一段時間內的終極目的時,我們就必定面臨著這個目的實現后的虛無感。曹禺在《北京人》里借愫方之口說:“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著啊!”無論那個“岸”是考研后的學業、考編后的工作,還是結婚生子后的生活,若沒有熱愛和理想,只因社會對我們的期待和我們對安穩生活的渴望而去追尋,實質上都是將自我矮化為生存的工具。在這種思維定式中,“上岸”極有可能演化為下一段沉淪于苦海中生活的開始。那之后,人們只能通過開始期待下一輪的“上岸”來進行自我拯救,由此人生陷入不斷“上岸”、不斷沉淪的惡性循環,我們也將失去真正獲得幸福的可能。
我們深知,人是社會中的人,人同時有著生存和精神上的需求。正如德國社會學家哈特穆特·羅薩所說:“異化批判理論長久以來正確地指出,有些異化形式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在所有人的生活當中,有時候異化形式還是人們想要的。任何想把異化斬草除根的理論或政策,都必然是危險的。”所以我們不必斷然地肯定“上岸”或否定“上岸”,而是要結合自身、聯系現實、深入思考。這并不是要求大家變成猶豫徘徊的“布里丹之驢”(法國哲學家布里丹講的一個寓言:一頭餓著肚子的驢站在兩堆幾乎一樣的草料中間,但它猶豫不決,不知該吃哪一堆,最后竟然活活餓死),而是鼓勵大家正視思維和現實的復雜性,并希望大家在認識到所有的可能性之后,能夠在未來某一個類似的艱難時刻做出自己的判斷。
回到題目,題目中的兩個“有人說”,指出了我們對“上岸”的兩種態度:一種是為“上岸”辯護,并給出了選擇這種人生路徑的現實原因;另一種則是對“上岸”持批判態度,認為人應當關注人生的過程。兩種觀點各有其理,并有相應的依據作為支撐,所以大家在寫作時,可以結合自己的思考,選定一個觀點,寫出道理即可。
但是也請大家注意,面對這樣相互矛盾的兩個觀點,思維的過程可以復雜,但是最終的結論則要相對明確,因為人不可能既在“岸上”,又在“水里”,要避免和稀泥或庸常化的表達。
1.在《“讀書的料”及其文化生產》一書中,作者程猛用“讀書的料”來指代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后、通過努力學習進入大學的農家子弟這一群體。這本書不僅勾勒出這一群體的成長歷程,更寫出了其成長歷程背后的心理動因——既有奮斗的堅定,也有向上流動過程中的苦悶和痛苦。這本書有助于我們理解一些年輕人害怕墜落,渴望通過體制托底,追求穩定因而選擇“上岸”這一路徑的心理。
2.“社會時鐘”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伯尼斯·鈕加藤于1976年提出的,該理論指出人的一生被其所處的文化劃分成若干階段,人們按照文化規定的時間表度過各個階段。生活必須按照預定程序給定的速度進行,如果發生錯誤,文化就會給予人們相應的懲罰。這個理論有助于我們理解“上岸潮”背后個體所面臨的社會壓力。
3.《河的第三條岸》是巴西作家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塑造了一個有點奇怪的,有一天突然從日常生活中出走的,永不上岸的父親。父親的選擇對于家人來說是一個謎題,但是他的行為卻能引發讀者的思考:是否每個人都有從穩定的秩序中逃離、尋找自由家園的渴望?這或許能幫助我們在“社會時鐘”之外發現自我的渴望。
(南京市金陵中學 王瑜)
國王的花園不是世界
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高三(2)班 王子婕
王爾德的童話《神奇的火箭》中,一枚羅馬燭光彈曾對一枚爆竹這樣說:“國王的花園不是世界……世界是一個大得很的地方,你要花三天時間才能看遍全世界。”
或許,當爆竹于花園一隅發出光亮時,羅馬燭光彈正在無邊無際的天空中,綻放明麗的色彩。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困于“國王的花園”,止步不前。而更多的人尚在為那張進入“國王的花園”的小小入場券焦頭爛額,似乎拿到了這張“入場券”,便能如愿“上岸”。
“上岸”意味著什么?是一張錄取通知書,還是一張資格證,或是達到了某項既定目標?從這些意義上來說,“上岸”是否意味著我們將永無止境地追趕?
然而,在我看來,“上岸”的定義不應被局限于此。“上岸”的評判標準不應只是一次次目標的達成,更是在“上岸”的過程中,人是否實現了自己的生命價值,完成了一次使自己與理想更靠近的蛻變。而此處的“生命價值”,絕不僅僅是一張錄取通知書或一張資格證書所能涵蓋的。
與其帶著功利性的目的去迫使自己完成某項任務,不如且歌且行,逐步探索出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價值。大文豪莫泊桑的“上岸”便是如此。當他因違反校規而被學校開除時,他的母親并沒有逼迫其完成學業。于是,他得以一邊自學,一邊在埃特爾塔感受自由的海濱生活;應征入伍后,他在戰爭的槍炮聲中目睹法軍與普軍交戰的慘烈;退伍后他成為臨時雇員,體味基層小職員日復一日的艱辛……這一切對他日后的寫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作品不僅揭露了當時法國社會的丑惡現實,更充滿了對底層百姓的同情。
對比之下,賈寶玉出家的結局,李征因詩成獸的困局,格里高爾異化為蟲的窘境,更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對“上岸”的狹隘解讀所釀成的悲劇。
然而,國王花園里的煙花們的對話尚未結束,一枚轉輪煙火說:“任何地方只要你愛它,它就是你的全世界。”
是的。一切的“上岸”本就不應該被世俗套上枷鎖。聽從內心,探索自我,不隨波逐流,不盲目追趕,才應該是“上岸”的真諦。
倘若你是那枚轉輪煙火,執著地愛著國王的花園,那么,請你不遺余力地綻放于花園,那兒有你的“岸”;倘若你是那枚羅馬燭光彈,向往更大的世界,那么,請毫不猶豫地去追尋,你的“岸”不止于花園。
所以,請別做一枚沒有想法的傻爆竹,聽從自己的內心,“上”屬于自己的“岸”。
作為考場作文,靈動的開頭是吸引閱卷老師的第一法寶。本文開頭選用了王爾德童話里兩個比喻型意象:羅馬燭光彈和爆竹,獨特有趣,內涵深刻。
在引用兩個比喻型意象后很快切入主題:“上岸”。由故事里的意象引申到現實生活,自然貼切,緊扣寫作材料。這是本文的第一層。
通過三個連續的問句探索“上岸”的內涵,從反面否定了關于“上岸”的片面觀點。
接下來正面明確作者對于“上岸”的定義:實現生命的價值。這是本文的第二層:下定義,揭示內涵。
第三層,從具體事例入手,通過舉莫泊桑“上岸”的事例來論證第二層提出的觀點:實現生命價值,完成生命的蛻變才是真正的“上岸”。
第四層,從反面入手,用賈寶玉、李征、格里高爾失敗的事例來證明第二層提出的關于“上岸”的狹隘解讀的危害,與第三層形成鮮明對比。三、四兩層是對第二層內容的深入論證。
第五層,繼續深入,指出唯有做自己才是“上岸”的真諦。寫議論文如同剝筍一樣,一層一層剝落,終于剝到了最后一層,最關鍵也是最深刻的觀點隨之顯露無遺。
最后總結,首尾呼應,提出每個人都應如同羅馬燭光彈與轉輪煙火一樣,努力去尋找自己的岸。文章層層深入,巧妙運用王爾德童話中的意象,比喻恰當,內涵分析深刻精準。
(編輯:汪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