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份正是蓮藕收獲季,節節蓮藕從淤泥下被挖出,送上餐桌。寶應縣素有“中國荷藕之鄉”的美譽,這里的全藕宴頗具盛名,不少游客慕名而來。邵連云正是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全藕席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對全藕宴的推廣和發展作出極大貢獻。故此次探訪全藕宴,我們聯系上邵大師,希望能夠了解全藕宴和其背后的故事。邵連云對蓮藕和藕食如數家珍,言談之間洋溢著濃濃的自豪和熱愛。
寶應縣的荷藕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如今寶應縣的荷藕產業非常發達,產業鏈完整,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還遠銷海外。如此悠長豐富的種植歷史歸功于寶應縣優越的地理條件。寶應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為蓮藕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此外,寶應縣河湖密布——京杭大運河在寶應境內由南向北橫貫全境,寶應縣內還有其他與運河相通的河道,如寶射河、潼河、中港河等,加之水質優良,為蓮藕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優質水源。
據邵連云說,寶應縣的蓮藕品質優異,蓮藕的深加工在全國名列前茅。雖然全國有很多生產蓮藕的地方,但寶應的獨有品種“美人紅”優勢明顯。“美人紅”香味濃郁,煮出來的湯汁呈現胭脂紅色,格外漂亮。清朝時用“美人紅”做的藕粉還被選作皇室貢品。近些年,本地蓮藕價格一直在小幅度增長。這也利于增長藕農的收入。邵連云感慨,藕農十分辛苦,寒冬臘月也要泡在水里采摘蓮藕,腳趾會因為長期的勞作變形,關節也會寒濕,如今很少有年輕人愿意成為藕農。不過,科技在發展,現在藕農可以使用高壓水槍清理淤泥,不用彎腰沒入水中掘土,采摘蓮藕比以前簡單些許,未來會越來越好。
邵連云認為全藕宴的靈感來自民間。寶應蓮藕又多又好,故而家家戶戶都會做藕食,中秋吃藕,春節也要吃藕,藕已經成為寶應縣人們的家鄉記憶,無論走多遠都忘不了的鄉愁。邵連云的師父吉杏以及前輩將零落不成體系的藕食搜集匯聚起來,運用新的烹飪技藝或烹飪風格加以整理、改良和創新,形成全藕宴。邵連云學習繼承師父的全藕宴,并發揚出去。
全藕宴因其寓意和和美美、幸福團圓被央視推出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選中,拍攝并熱播海內外,又先后分別登上央視《生財有道》《中國影像方志》《風物》等欄目,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這套淮揚美食名宴。如今全藕宴已成為揚州地區的一張美食文化新名片,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品嘗全藕宴。為了能讓客人在寶應的每家飯店都吃上美味的全藕宴,不用被參差不齊的質量困擾,邵連云推動全藕宴標準化的申報并成功。2023 年,全藕宴制作技藝獲批江蘇省第5 批省級非文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技藝類名目。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當時邵連云帶領寶應縣10家酒店成立全藕宴示范基地,但每家酒店的全藕宴口味有所不同。于是邵連云集結所有人,示范全藕宴的標準化制作,讓大家以此為例。邵連云認為標準化并不意味著一模一樣,因為每位廚師的擅長不同,標準化允許各自發揮所長,但必須做好以下4 道最具寶應代表性的藕食:蓮藕獅子頭、蜜汁捶藕、藕粉圓子、香煎藕餅。
邵連云將全藕宴與二十四節氣融合,形成24 套不同的全藕宴。他強調要根據時節選擇蓮藕的烹飪方式。如夏季的蓮藕鮮甜脆嫩,被稱為杏花藕,可以涼拌生吃,汁水豐沛,無絲也無渣。深秋的蓮藕口感軟糯,適宜煲湯,做蜜汁捶藕等。全藕宴以藕為主角,但不止藕。邵連云會選擇一些寶應當地的食材與蓮藕搭配融合,如菱角、雞頭米、水禽、甲魚、長魚、河蟹、魚蝦等。同時,邵連云認為蓮藕具備極大的潛力,還能創造出更多更新穎的美食。他常常參加廚師交流活動,將全藕宴帶出去,也將其他菜系的特色引進來,融合進全藕宴中,不斷豐富藕食。
邵連云說他最大的愿望是讓全藕宴接地氣,讓大家都能品嘗到寶應的藕食。之前他們的研究方向停留在書本和新聞媒體上,以至于全藕宴似乎脫離了生活,與大眾產生距離感。當然,接地氣不等于粗制濫造,他還是會保持淮揚菜嚴謹精細的特點,那是他對身為廚師的自己的要求。
寶應縣積極推廣荷藕文化,支持邵連云等人對全藕宴的研究開拓。全藕宴為促進寶應地區的文旅融合和鄉村振興作出了貢獻。每年的8 月8 日,荷花綻放之際,寶應縣都會舉辦荷藕節,通過全藕宴吸引外地游客和投資商。運河悠悠蜿蜒千年,清澈依舊,孕育著無數勤勞智慧的人民和豐饒的物產。蓮藕在這水鄉澤國中根植于河床淤泥之下,莖葉卻漂浮在水面上,荷花裝點人們的笑容,藕節連接土地和味蕾。寶應人種植蓮藕、收獲蓮藕、加工蓮藕、烹制蓮藕,蓮藕與對清甜美好的生活向往緊密相連。藕斷絲連,正如運河的水系,無論時光如何流轉,始終連接著人們的心,傳遞著生生不息的文化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