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東城,靠近老舍故居——丹柿小院,閑來無事,就會帶著一份閑適的心情去小院里逛逛。小院不大,如同一顆溫潤的珍珠,鑲嵌在繁忙熱鬧的燈市口大街旁,靜靜地散發(fā)著它獨有的魅力。這里沒有過分的喧囂,只有歲月沉淀下來的寧靜與雅致,讓人在不經(jīng)意間便能感受到一種別樣的韻味。
小院正對著燈市口大街,可進大門卻要左轉(zhuǎn),繞進豐富胡同。大門是常年敞著的,走進小院,就能看到老舍先生的半身像和幾株歷經(jīng)風霜的柿樹。老樹從容不迫地守望著這片土地上的四季更迭。春天,它們抽出嫩綠的新芽,為小院增添一抹生機;夏日,濃密的樹蔭為過往的行人提供一片涼爽的庇護;秋風起時,滿樹的柿子由青轉(zhuǎn)紅,如同點點燈籠,照亮了小院的一角,也映紅了游人的臉龐;而到了冬日,雖無繁花似錦,但枝頭掛著的殘雪,又別有一番景致。走進屋內(nèi),似有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鼻而來,那是書籍與時間的味道,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腳步,想要細細品味這份寧靜與安詳。
小院名曰“丹柿”,都知是老舍夫人胡絜青所起。當年她親手在小院里種下兩株柿子樹,每到秋日,桂花飄香的時候,柿子也添了顏色,幾陣秋風刮過,“墻頭累累柿子黃”,秋景愈發(fā)濃了。
我愛吃脆柿子,這份喜好仿佛是與生俱來的,每當秋風漸起,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泛起對那脆甜滋味的無限向往。小時在南方老家的那些日子,是我與柿子不解之緣的開始。那時,每逢金秋時節(jié),一個年長我?guī)讱q的表哥總愛帶著我,穿梭在村后的柿子林中。那些高大的柿子樹,如同守護神一般,矗立在藍天白云之下,枝葉間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實,宛如一盞盞小巧玲瓏的紅燈籠,將整個村莊裝點得熱鬧非凡。
表哥身手敏捷,噌噌兩下便攀上了樹頂,我則站在樹下,滿心期待地仰望著他。不一會兒,一個飽滿的柿子便落入了我的手中,還帶著樹葉的清新芬芳。我迫不及待地在衣服上胡亂蹭了蹭,便送入口中。那一刻,脆甜的汁液在舌尖綻放,仿佛整個秋天的甜蜜都凝聚在了這一個小小的果實里,讓人回味無窮。
鄉(xiāng)下人家,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種上幾株柿子樹。秋天一到,這些樹便成了村子里最亮麗的風景線。門前屋后,柿子掛滿枝頭,紅彤彤的,煞是好看。孩子們會圍著樹轉(zhuǎn),眼巴巴地盼著它們快些成熟。大人們則笑著,偶爾摘下一個熟透的柿子,遞給眼巴巴望著的孩子。那份溫情與滿足,至今仍溫暖著我的心房。
除了直接食用,硬柿子還有另一種吃法—— “攬柿子”,即是把柿子放進米糠里捂熟。這是老家人獨有的智慧,只需短短幾天,原本生澀的柿子便能變得脆甜無核,口感極佳。每當這個時候,家里總會彌漫著一種淡淡的、甜絲絲的氣息,那是柿子與米糠交織的味道,也是秋天獨有的味道。
當然,柿餅也是老家人鐘愛的美食之一。每到深秋,家家戶戶都會開始制作柿餅。經(jīng)過長時間的晾曬和霜打,柿餅表面會覆蓋上一層薄薄的白粉,那便是柿霜。舔一下,甜絲絲的,據(jù)說還能治咳嗽。然而,柿餅雖好,我卻總是吃不了多少,因為它的甜度太高,咬上兩口便覺得有些膩味了。但那份甜蜜的記憶,卻永遠留在了我的心里。
深秋的早晨,一場大霧之后,老家院子里的柿子便像是被涂上了一層薄薄的白霜。“霜含柿子鮮”,這句俗言果然不虛。此時的柿子,已經(jīng)熟透了,散發(fā)著誘人的香氣。媽媽每天都會擺上幾只在回廊的石臺上,輕輕一捏,便能感受到果肉的柔軟。水龍頭下沖沖,撕去薄皮,便可以大快朵頤了。軟核橘瓣部分,無籽且軟骨般的脆,咬在嘴里咯吱作響,甘甜多汁,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地吃起來。吃完之后,臉上總會留下斑斑點點的果汁痕跡,活像一只小花貓。不過,與柿子的美味相比,這些小小的瑕疵又算得了什么呢?
后來,雖然已長大成人,但我對柿子的喜愛卻從未改變。2016 年的春節(jié),我前往西安出差,有幸吃到了鼎鼎大名的臨潼火晶柿子。一片柿子林,藍天的映襯下,滿眼的火紅,熾烈得像火焰。捧一個在手,送入口無絲無核,甜潤多汁,兒時的記憶瞬間被這甜蜜與脆爽喚醒了。
柿子不僅美味可口,其文化底蘊也頗深厚。它原產(chǎn)于東亞地區(qū),我國也是其原產(chǎn)地之一。浙江浦江上山出土的柿核見證了柿子悠久的歷史淵源。在我國,柿子的栽培歷史已有三千多年之久。《禮記· 內(nèi)則》中便有關(guān)于柿子的記載,足見其在古代宮廷中的珍貴地位。而梁簡文帝的《謝東宮賜柿啟》更是將柿子的美味描繪得淋漓盡致:“懸霜照采,凌冬挺潤,甘清玉露,味重金液。”這些詩句不僅贊美了柿子的美味與品質(zhì),也體現(xiàn)了古人對柿子的深厚情感。
因“柿”與“事”諧音,柿子在民間常被賦予喜慶吉祥的寓意。在婚俗中,柿子更是必不可少的祥果之一,寓意著“萬事如意”“事事順心”。每當秋季稻熟之時,田間地頭忙碌的人們總會抬頭望向那些掛滿枝頭的紅柿子,心中充滿了豐收的喜悅與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除了美味與寓意之外,柿子還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與藥用功效。它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A 和維生素C 等營養(yǎng)成分,能夠調(diào)節(jié)人體免疫力、預(yù)防感冒等疾病。而柿餅、柿霜等制品更是具有多種藥用價值,能夠潤肺生津、祛痰鎮(zhèn)咳等。這些傳統(tǒng)的智慧與經(jīng)驗讓我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夠保持到身體的健康與保養(yǎng)。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柿子雖好卻不可空腹多食。因為它含有較多的果膠和單寧酸等物質(zhì),在空腹狀態(tài)下容易與胃酸反應(yīng)生成凝膠塊,進而形成胃結(jié)石。因此飯后食用柿子更為適宜,若是在吃了煎炸辛辣食物之后,食用柿子則能夠起到去火潤肺的作用。
在過去那些艱難的日子里,柿子與紅棗一起成為人們抵御饑荒的重要食物來源。“棗柿半年糧”這句農(nóng)諺便是對它們重要性的最好詮釋。關(guān)于柿子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明太祖朱元璋與柿子樹的傳說。據(jù)說他幼年時家境貧寒,曾行乞至一村莊外饑餓難耐時,幸得一棵柿子樹相救才得以保命。后來他便將這棵柿子樹封為“凌霜侯”以感激其救命之恩。這些故事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柿子的溫暖與力量,也讓我們更加珍惜這份來自大自然的饋贈。
有一年深秋時節(jié),一個周末的午后,夕陽西下的時候,我走進丹柿小院,只見余暉灑滿小院,整個空間都被染上了一層溫柔的金色,那一刻,時間仿佛凝固,我望著樹上紅彤彤的柿子,往事如煙,似乎完全忘卻了塵世的煩惱,只想沉浸在這份甜蜜和寧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