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說唐僧師徒幾人一路西行,來到了一個叫作隱霧山的地方。這隱霧山上有一個“折岳連環(huán)洞”,洞里有一個自號“南山大王”的豹子精。
后來,孫大圣帶著師弟們鏟除了豹子精,救了唐僧以及洞里另外一位被豹子精捉住的樵夫。樵夫為了感謝唐僧師徒,邀請他們到家中,為他們準(zhǔn)備了一頓“野菜宴”。樵夫一共準(zhǔn)備了接近40種野菜。如果咱們也參加一頓這樣的野菜宴,大概根本吃不過來。
“白熝狗腳跡”是樵夫準(zhǔn)備的眾多野菜中的一種。“白熝”是一種烹飪手法,“熝”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熬”“煮”,“白熝”說明是清煮,不加其他調(diào)料,吃起來有種清新自然的味道。這和蘇東坡的菜羹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那“狗腳跡”是什么樣的野菜?
古書上倒是有幾則關(guān)于“狗腳跡”的記載,比如明代的《遵生八箋》里寫道:
“狗腳跡,生霜降時,葉如狗腳,采以熟食。”
清代的《野菜贊》里寫道:
“狗腳跡,二三月布地生,一莖五葉,如狗跡。味淡澀。”
根據(jù)古人的記載,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狗腳跡”之所以叫“狗腳跡”,是因為它的葉子形態(tài)與狗腳相似。和許多能生吃的野菜不同,狗腳跡得熟食。明代的《野菜譜》里也提及了“狗腳跡”:“生霜降時。采之,熟食。葉如狗印,故名。”
附詩中則寫道:
“狗腳跡,何處尋,狡兔亂走妖狐吟。北風(fēng)揚沙一尺深。狗腳跡,何處尋。”
這里巧妙地將“狗腳跡”描繪成真實的動物足跡,并通過狡兔亂走、北風(fēng)揚沙的場景描繪,感慨尋找“狗腳跡”的艱難。實則在哀嘆明代社會里,饑民的生活之凄慘。話說回來,“狗腳跡”到底是什么植物?現(xiàn)在的許多地區(qū),人們也會用“狗腳跡”來稱呼一些植物。比如較為常見的,是我國南方的“梵天花”。
梵天花是一種小灌木,常分布在山野叢林中,在山坡小灌叢中尤為常見。梵天花比較矮小,沒有明顯的主干,嫩枝上布有絨毛,夏秋季節(jié)開出淡紅色的花朵。但頗具特色的是它的葉子。
梵天花的一片葉上存在多個分叉,所以葉片上往往有多個菱形或圓形裂片。其葉片深綠淺綠交織,葉片核心部分一般顏色較淺,邊緣部分較深,乍一看,與“狗腳”甚為相似。梵天花也存在不同種類,葉片類型各不相同。比如“肖梵天花”的葉形,一般只有三個裂片,因此,在部分地區(qū),也有將“肖梵天花”叫做三角楓、三合楓的。
南方還有一種被人們稱為“狗腳跡”的植物,這種植物的學(xué)名叫“葉下珠”。葉下珠為什么也被叫做“狗腳跡”,沒聽人說過其緣由。但有朋友推測,葉下珠的單片葉片為長橢圓形,具體形態(tài)有點兒像含羞草。但含羞草一遇上外力,葉片就齊刷刷地收縮聚攏起來,梵天花則不會,遠遠觀之,葉下珠的葉片也頗似一串小狗的足印,大概是因為這樣,葉下珠也有了“狗腳跡”的稱呼。但葉下珠的形態(tài)和古籍里所提到的“一莖五葉”不太相符。顯然,梵天花與古人關(guān)于“狗腳跡”的描述更加契合。
在中醫(yī)里,無論是梵天花還是葉下珠,都是一味中藥。但現(xiàn)在幾乎沒聽過有人將這兩種植物當(dāng)作野菜食用的。在中醫(yī)書籍中,有關(guān)于梵天花的味道與功能描述:
“根及葉入藥。根秋季采挖,葉夏、秋季采集,洗凈,切碎,曬干或鮮用。”
明代的《野菜譜》圖文并茂,但對“狗腳跡”的配圖有些抽象,里面繪制的狗腳跡更像是簇生植物,和咱們今天所說的梵天花還不太像。而且,《野菜譜》里提到狗腳跡“生霜降時”。梵天花的嫩葉生于春季,花期在夏秋兩季,雖然其葉片也可以在夏秋季節(jié)采收,但并非生于“霜降”。梵天花的這點特性跟《野菜譜》的記載有一定出路。此外,梵天花的“味甘微苦”。這些特點倒是和《野菜贊》中的“二三月布地生”“味淡澀”的記述更加貼合。
有讀者做出大膽的假設(shè):也許,“狗腳跡”只是對某種野菜形態(tài)特征的形象化描述,不同的地區(qū),“狗腳跡”所代表的植物還不太一樣,只是其外形都和“狗跡”有幾分相似罷了。也有人說,明代人說的狗腳跡與清代人所說的狗腳跡還不太一樣,清代人所說的“狗腳跡”,也許就是咱們現(xiàn)在所熟悉的“狗腳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