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是以精準地傳達原文的韻味和意境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形式。譯者若想提升翻譯品質,需要深入探究英漢語言差異,了解源語言和目的語讀者的閱讀期待。譯者還應在不斷夯實兩種語言能力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文學翻譯的本質,針對不同的譯文讀者,呈現不同的翻譯作品。對于不同的文學風格,展現其不同的文學魅力。譯者穿越于英漢兩種語言之中,在文學效果間靈活轉換,才能實現譯文與原文的妙合,抵達文學翻譯的傳神境界。
文學作品是由語言創造的特殊的藝術產物。譯者對文學作品的詮釋不僅依托于源文本的信息,而且更期待構筑讀者所想象的意境,即通過唯美的藝術形象來呈現譯文,使讀者主動走進原作中人物的精神世界。用另一種語言來傳達原文的意境是文學翻譯的表現形式,譯者的翻譯行為旨在幫助讀者在閱讀譯文時能收獲像閱讀原作一樣的美感。在翻譯文學作品之前,譯者通過大腦的聯想思維方式,將自己置身于原作之中,融入原作者的情感之中,并將自己頭腦中鮮活的形象進行有效的轉換,再現原作者的內涵、風格,從而感染讀者。高品質的譯文與原文就仿佛是在相同波長上跳動的音符,被不同的音樂家和不同的樂器演奏出相同的樂曲,即使表演者的文化背景迥然不同,演繹出來的作品依然能使彼此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從事文學翻譯,譯者首先需要對原作品進行深入的解讀,全方位開啟文學鑒賞之旅,然后譯者才能采取靈活多元的翻譯策略,盡可能地還原作品的原貌。譯者思維品質的培養尤為重要,作為一個應運而生的全新的理念,它意指譯者要在譯前、譯中、譯后,一直將“讀者深深地印刻在心里,提升譯文的品位,滿足讀者的審美期待”。文學翻譯要體現品位,譯者應該仔細揣摩中英語言的差異,才能智慧地應用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方法。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已然根植于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之中,其樸素的辯證思維方式在語言上表現為注重整體和諧,以達意為明顯特征。[1]漢語強調語義的表達,句子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排列延伸,句型結構靈活多樣,句式豐富多彩,句段之間自由排列組合,每個分句之間鮮少出現語篇邏輯關聯詞。由于中文句子中邏輯關聯的表征缺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讀者對句子和語篇含義的理解只能依靠文字所存在的語境和讀者自身的語感來完成。而且中文多采用四字格來渲染語言的質感。西方傳統哲學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理性和邏輯的分析,因此從構詞、結構到對語段的連接,都要求語言要細致明確、界限清晰、準確貼切且表達流暢。概括而言,英漢兩種語言的本質差異表現在語言形式和語義的傳遞上,英語句子重形合,結構嚴謹;漢語重意合,結構比較松散,靈活自由。[2]因此,英譯漢要采取切割的方法,漢譯英則要考慮采納連接的手法。從文學翻譯的本質來看,為了實現譯文與原文的高度契合,突出譯文的生動、流暢、韻味、意境和音律,譯者需要在實踐中慢慢嘗試提升審美能力,把握語言的質感、文字的律動、行文的節奏、比喻的豐富,生動地呈現原作的獨特神韻、美感以及文字背后的想象空間,才能逐漸提升翻譯的品質,達到傳神的境界。譯者綜合考量英漢差異,反復進行對比研究,才能有效地實現雙語的成功轉換。為了獲取具有可讀性的譯文,譯者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技巧。
一、增添話語信息
漢語中無主語句被廣泛使用,這個特點恰好是漢語重意合的充分體現。在漢語中,由于句子通過語意傳遞,所以經常出現話語的省略,尤其以省略主語為主。這種現象在英文中顯得比較異常,但在漢語中習以為常,讀者在閱讀時不會感覺突兀,品讀譯文依然會感覺流暢自然。例如:
原文:我曾多次見他畫小雞,毛茸茸,很可愛;也見過他畫的魚鷹,水是綠的,鉆進水里的,很生動。
譯文:On several occasions I watched him paint fluffy little chicks and vivid cormorants with their heads in lucid lush water.
漢語原文是以幾個分句構成的句群出現的,結構較為松散,其中有多處主語被省略:“毛茸茸”前省略主語“它們”,“也見過”前面省略主語“我”。盡管漢語原文在形式上出現了幾處主語缺失,但從語法功能上,原文的漢語句子依然通順流暢。原文全句涵蓋7個標點符號,由長短句穿插組合搭配,整句具有層次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對“雞”和“魚”的描述也富有畫面感,充分體現了漢語的意合之美。倘若譯為英文,譯者需舍意合,取形合。原文中用“毛茸茸”“可愛”分別修飾小雞,直接用形容詞“fluffy”和“little”分別來翻譯,原句中魚鷹鉆進水中的生動動作狀態用一個簡單的“with”介詞短語來引導,顯得精當貼切。
其中,“水是綠的”譯作名詞短語“lucid lush water”,“lucid”是清澈之意,“lush”是綠色蔥蘢之意,“lucid”和“lush”還以同一語素“L”發音,采用了英語中“頭韻”的修辭風格,很有新意。原句中的動詞“鉆”詞性轉化譯成介詞“in”,狀語“很生動”轉化譯成前置形容詞“vivid”,修飾主語“魚鷹”。“head”前面增添代詞所有格“their”,進而使句子意思更連貫。全句由主語“I”連接謂語動詞“watched”,再連接兩個賓語“chicks”和“cormorants”,句子中間增添連詞“and”進行自然銜接。譯者將原文結構分散的漢語小句,重新加工重組成一個單獨的簡單的句子,信息內容完整,充分彰顯出英語重形合的優勢和特征。此譯文捕捉到原文文本中的能量、紋理,傳遞出字里行間的意蘊,并且流露出譯者的共鳴。
二、梳理邏輯關系
英語的形合特點是用關聯詞來構筑詞與詞、句與句之間的關聯關系,是依賴關聯詞的語言形式來支撐全句。而漢語的意合是指詞或句之間的連接是通過句子的意義或句子之間的邏輯關聯來實現,其本質是摒棄相關詞的使用。簡言之,英語從屬關系從句子的表層來看,通常通過邏輯銜接詞來起承轉合,表達句子的含義。然而,漢語句子之間鮮少出現關聯詞,其內在邏輯關系是隱而不顯。英譯漢時應該采取變顯而隱的策略。例如:
原文:Upon this river-brink they lingered till the misty fog began to envelope round them, which was very early in the evening at this time of the year-settling on the lashes of her eyes, where it rested like clear crystals, and on his brows and hair.
譯文:他們在河邊,流連忘返,直到霧氣朦朧,將他們縈繞其中。在這個時節,霧來得很早,像晶瑩剔透的水晶,粘到她的眼睫毛上,落到她的眉毛和發梢。
解析:這句話的譯文沒有用關聯詞進行前后銜接,但是漢語的語意,透過字里行間卻表達得清晰自然。原文中將“霧”比喻成“水晶”,此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字生動有趣。介詞“on”譯為動詞“到”,讓靜態詞具有了動態的韻律,譯文變得有層次感,喚起讀者的想象力。文學翻譯之美除了表現在文采方面之外,還要注重詞匯、句法、語義、修辭手法等各個層面,營造原文的韻味,再現藝術的生命。
三、套用形象譯法
對于英譯漢,為了獲取精致優雅的譯文,呈現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唯美意境,譯者應選擇使用鮮活靈動的語言。[3]如果譯者在譯文中恰當地發揮形象譯法,將漢語注重語意、呈現形象美的特點展示出來,可以渲染語言的感染力,構筑讀者的聯想空間。譯者不妨嘗試精美的遣詞造句,用一系列生動形象的文學修飾語來詮釋作者內心起伏的情感。如果譯者可以與譯文進行自然交流,創設出富有畫面感的譯文,那么譯文自然可以保留原文的韻味,達到傳神的佳效。
原文:Along the lotus pond runs a little twisting cinder path. Peaceful and secluded, the path was rarely visited by people in the daytime with even more solitude during nights. Around the lotus pond grow a number of trees, in a lush and luxuriant manner. On one side of the road stand swaying willows, together with trees with unknown names. Without the moon, the night looks looming and scary. In contrast, the faint moonlight tonight has made it soothing for me.
初看原文,譯者會被一種清冷幽靜的氛圍深深吸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原文給譯者帶來一種“原文浸入感”。譯者繼續仔細揣摩原文,“lotus, road, tree, willow, moon, moonlight”等美輪美奐的描述透過這幾個名詞意象得到完美呈現。再次細讀原文,“twisting, peaceful,secluded,solitude,lush,luxuriant,looming,thin,easy”等數個形容詞將“荷塘、煤渣路、柳樹、月光”等名詞意象描述得恰到好處。譯者結合名詞意象和形容詞的精準描繪,不難收獲以下幾種風格迥異的譯文版本:
譯文1:荷塘邊,一條煤屑小路, 蜿蜒曲折,幽靜冷僻。白天,它無人問津;夜晚,更顯寂寥。圍繞荷塘是枝繁葉茂的樹叢,各類各樣。另一側,只見夾雜著無名樹的垂柳。若無這月光,這夜更陰郁凄清。與這不同,今夜淡淡的月光讓我更心曠神怡。
譯文2:清幽的荷花池被曲饒的煤屑小道包裹,寧靜得出奇,像是一條一塵不染的幽徑,白天或是黑夜都鮮有人踏足這片隱世。蔥郁連茂的樹緊緊依偎,圍繞在池邊。路的另一側,可見一些纖細的柳枝,混在其中還有一些無名樹。月光散去,夜間讓人感到些許陰森害怕。今夜月光朦朧,讓我更覺愜意。
譯文3:月圓之夜,荷花畔旁,蜿蜒小路,清幽僻靜。人跡罕至,白天如斯,夜晚更極。依依池邊,林蔭茂盛。楊柳垂堤,百樹飄拂。葉落腳邊,抬頭攬月。若無此月,夜何陰怖。然,幸得此月,吾心無憂,自由徜徉。
譯文1屬于常規抒情版本,譯者基本按照原文的意象順序進行唯美翻譯,科學地遵循了翻譯的標準,實現譯文與原文的妙合,撇開原文,專讀譯文,也是一種享受。“Twisting”一詞以四字格形式譯出“蜿蜒曲折”,自然呈現出煤屑小路的清幽畫面。“白天,它無人問津;夜晚,更顯寂寥。”此譯文凸顯原文中的比較級,對比白天與夜晚,煤屑小路的寂寥,頗具文學的味道。“without the moon”, 譯為“若無這月光”,譯文處理中增譯“若”字,給漢語讀者想象的空間,腦海中浮現朦朧的畫面感。譯文1的文字保留原文作者的語氣,恰當地傳達原文的意蘊、情感和聲音,閱讀起來感覺很舒適。譯文2句子結構勻稱,意義表達清晰,尤其關注原文中細節的翻譯,譯文更為具體和豐盈,與原文珠聯璧合,貼切自然,再現原文的文學神韻,屬于絕妙典雅的散文風格。譯文3采用了陌生化的創新手法,略帶古風的味道,遣詞煉句恰到好處,文字排列帶給讀者一種新奇感,漢語文字的博大精深躍然紙上。值得一提的是,整體譯文以古風似的四字格方式呈現“路,人,樹,月”的清幽畫面,精準地實現文學翻譯的傳神和靈動。從譯文效果上來看,譯者扮演著戴著腳鐐跳舞的角色,采取了創造性的技巧重現原文,成功地實現了文學元素的重塑。“忠實地背板”這個翻譯理念,讓譯者成功地賦予原作品耳目一新的面貌,也可以被視為邀約讀者對全新的文字進行一次心靈互動的過程。[4]譯文不僅保留并延續了原作品的生命元素,而且還賦予了原作品第二次絢麗的生命色彩。
四、結語
從事文學創作的作者,經歷漫長的歲月,讓自己完全沉浸在語言的世界里,永不停息地在語匯之中久久徘徊,精心選擇辭藻抑或被辭藻來選擇,經過反復揣摩和雕琢之后,會收獲全新的辭藻組合,構筑出具有獨特風格的文學作品。翻譯是一門藝術,是通向文學的小徑,而優秀的譯者就是照亮這條小徑上的引路人。文學美文的翻譯不僅停留在簡單的語言轉換層面,除了力求“信息準確”,還應達到“整體和諧,合理平衡,順暢流動”。因此,譯者更需要和原文作者進行反復的心靈對話和靈魂交流,直到產生共鳴。優秀的譯者需要時刻銘記:要樹立多模態翻譯視角,采取靈活多變的翻譯模式。稱職的譯員應該明白翻譯的內涵決定翻譯的風格。翻譯的整個過程涵蓋原文、譯者、譯文三個方面。譯文呈現之前,譯者不僅應該關注語言形式和英漢對比差異,還應該考慮語言中所隱含的韻味、意境等因素。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仔細斟酌,靜心思考,慢慢沉淀,技藝的完美掌握非一日之功。譯者經過努力呈現精準靈動的文字形象,能傳達豐富的情感,文字深層次地進駐人心,這才是真正具有美感的文學翻譯佳作。為了完美實現文學翻譯這一再創造的藝術實踐,譯者應該博覽群書,開啟心智,培養人文素養,提升翻譯思維的廣度,常懷匠人之心,做到“心中永遠有讀者”。同時,面臨每一個翻譯環節,都要精雕細刻,才能收獲像鉆石一樣閃亮的譯作,這當然也是翻譯的本質所在。
作者簡介:馬琳(1976—),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翻譯學。
注釋:
〔1〕梅明玉.英漢語言對比分析與翻譯[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2〕楊芊.英漢語言對比與中西文化差異探索[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9.
〔3〕許鈞.文學翻譯的理論與實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21.
〔4〕張保紅.譯藝心語:文學翻譯論說與實踐[M].北京:中譯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