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一種常見傳染病,常見的傳播方式有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接觸傳播。其中,母嬰傳播已經成為我國乙肝病毒傳播最為主要的方式,包括宮內感染、分娩時和分娩后感染。這種傳播所帶來的后果非常嚴重,比如造成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如果新生兒感染乙肝,90%以上是慢性乙肝,易發展為肝硬化及肝癌。
如果母親的乙肝檢查結果為“小三陽”,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體、乙肝核心抗體為陽性,母嬰傳播乙肝的概率在10%以內。如果母親是“大三陽”,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體為陽性,母嬰傳播率則高達70%以上。面對乙肝母嬰傳播的風險性,該如何阻斷母嬰傳播呢?
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方法
對于所有孕婦來說,進行乙肝病毒篩查非常重要。夫妻有懷孕計劃,如果雙方兩對半檢驗結果為陰性,表示未感染乙肝病毒,只要提前注射乙肝疫苗預防即可;如果兩對半檢測結果為陽性,說明已經感染乙肝病毒,建議夫妻進行抗病毒治療,出現抗體后不容易感染,寶寶出生后安全系數也較高。
對于乙肝病毒陽性的母親,要注意母乳喂養安全。一般來說,如果母親已經進行抗病毒治療且轉陰,新生兒已經接受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接種,母乳喂養是安全的。孕婦分娩期間HBV- DNA病毒載量比較高,分娩時選擇剖宮產,可避免新生兒產道感染。
乙肝孕婦如何進行抗病毒治療
在懷孕期間,需要定期的乙肝病毒檢測,包括乙肝五項、肝功能和HBV-DNA定量。通過這些監測,可以評估孕婦的病毒載量、肝功能狀態以及傳染風險,從而制定個性化的母嬰阻斷方案。特別是孕中期(孕28周后),應每月進行一次乙肝病毒和肝功能監測。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規定, HBsAg檢測為陰性的產婦分娩,新生兒出生后12 h內盡早接種10 μg重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6個月時分別接種第2和第3劑乙型肝炎疫苗 。對HBsAg檢測為陽性或不詳的產婦分娩,新生兒應在出生后 12 h內盡早注射一劑次1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0 μg重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對于血清HBV-DNA為陽性的女性,ALT持續異常(>ULN),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建議抗病毒治療。若血清HBV-DNA陽性,不管ALT指標情況,符合有乙肝肝硬化家族史及HCC家族史患者,年齡超過30歲,無創指標或感組織學檢查,肝臟有炎癥及纖維化,可采取抗病毒治療。而已經確診為代償期及失代償期乙肝患者,無論ALT及HBV-DNA指標及HBeAg陽性,均可采取抗病毒治療。
抗病毒治療可使用艾米替諾福韋。該藥肝細胞靶向性高,病毒應答率高,且具有較高的腎小球濾過率,持續使用96周,血脂水平也比較穩定。也可采取富馬酸替諾福韋酯治療,能抑制病毒復制,長期改善肝臟功能,降低肝硬化并發癥風險。需提醒,女性在備孕期間,應咨詢醫生如何正確服藥,因為上述藥物抗病毒能力比較強。通過一段時間控制病毒復制治療,待DNA水平降低及轉陰,HBV-DNA轉陰后,可以正常懷孕,阻斷率在98%~99%。
結束語
總而言之,孕婦要認識乙肝病毒的危害以及傳播路徑,學會阻斷母嬰傳播,維護自身和寶寶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