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新生兒溶血的相關知識,掌握科學的護理要點,對保障患兒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本文詳細介紹新生兒溶血的成因、癥狀、診斷方法、預防措施以及關鍵的護理要點。
新生兒溶血的原因
新生兒溶血病是指由于母嬰血型不合,母血中抗體進入新生兒血液循環并破壞新生兒紅細胞,導致溶血性貧血的一類疾病。臨床上常見的為 ABO 血型不合和 Rh 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 ABO 血型不合溶血多發生于母親為 O 型血,而胎兒為 A 型或 B 型血的情況。 O 型血母親血液中含有抗 A 和抗 B 抗體,當這些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如果胎兒的血型為 A 型或 B 型,可能發生免疫反應,導致紅細胞被破壞。 Rh 血型不合溶血主要發生在母親為 Rh 陰性血,而胎兒為 Rh 陽性血的情況下。若 Rh 陰性血母親首次妊娠時接觸到 Rh 陽性胎兒血液,可能會產生抗體,在后續妊娠中,若胎兒仍然為 Rh 陽性血,母親體內的抗體可能進入胎兒體內,從而引發溶血。
新生兒溶血癥狀
新生兒溶血的癥狀輕重不一,主要取決于溶血程度和胎兒代償能力。(1)黃疸。最常見的癥狀,通常在出生后 24 h內出現,且黃疸進展迅速,顏色較深。 (2)貧血。由于紅細胞破壞過多,患兒可能出現面色蒼白、心跳2Kv/dEAMZZt3eURdYlUqrA==加快、呼吸急促等貧血癥狀。 (3)肝脾腫大。紅細胞破壞后,釋放出的膽紅素在肝臟和脾臟中代謝,可能導致肝脾腫大。(4)膽紅素腦病。如果膽紅素水平過高,可能會透過血腦屏障,引起膽紅素腦病,表現為嗜睡、抽搐、角弓反張等神經系統癥狀,嚴重時可導致智力障礙、聽力障礙等后遺癥。
新生兒溶血的預防措施
(1)產前檢查:對于 O 型血的孕婦或 Rh 陰性血的孕婦,應在孕期進行抗體篩查。定期進行 B 超檢查,監測胎兒生長發育情況。 (2)藥物預防:如果孕婦抗體滴度較高,醫生可能會根據情況給予藥物治療,如維生素 C、維生素 E 等,減少抗體產生。(3)分娩方式的選擇:分娩時盡量減少胎兒在產道中受到的擠壓,減少紅細胞的破壞。(4)產后預防: 對于可能發生溶血的新生兒,應密切監測膽紅素水平,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
新生兒溶血護理要點
(1)密切觀察病情:醫護人員和家長需要密切觀察新生兒的皮膚顏色、精神狀態、吃奶情況、大小便等, 每日監測膽紅素水平,以便及時發現黃疸的進程。 (2)光照治療護理:光療是治療新生兒溶血黃疸的常用方法。在光療過程中,要確保寶寶的雙眼、會陰部等部位得到妥善遮擋,避免受到光線損傷。 定時為患兒翻身,以保證全身皮膚均勻受光。 注意監測患兒的體溫,避免過熱或過冷。
(3)合理喂養:鼓勵母乳喂養,可以促進患兒的腸道蠕動,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 如果患兒吸吮能力差或存在其他情況,可采用滴管、胃管等方式進行喂養,保證充足的營養和水分攝入。 (4)預防感染 :新生兒的抵抗力較弱,要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定期消毒。 接觸患兒前后要嚴格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5)皮膚護理:保持患兒皮膚清潔干燥,尤其是頸部、腋窩、腹股溝等皮膚皺褶處。 禁止使用刺激性的沐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