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作為一項常見的醫學檢查手段,對評估心臟健康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認識心電圖報告中的專有詞語
竇性心律
竇房結位于右心房上部,能夠自動、有節律地產生電沖動,引起心臟的收縮和舒張,從而形成正常的心跳。正常情況下,竇性心律的頻率在
60~100 次/min。如果心電圖報告顯示“竇性心律”,通常說明心臟的起搏和傳導功能是正常的。然而,如果出現“竇性心動過速”(心率超過 100 次/min)或“竇性心動過緩”(心率低于 60 次/min),
則可能提示受到某些生理或病理因素的影響。例如,在運動、緊張、發熱等情況下,可能會出現竇性心動過速;運動員、睡眠狀態或某些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可能導致竇性心動過緩。單純的竇性心動過速或過緩,如果沒有其他異常,不一定意味著有嚴重的心臟疾病,但需要進一步結合臨床癥狀和其他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
早搏(期前收縮)
早搏是指心臟在正常節律之外提前發生的一次或多次搏動,可以分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早搏的發生可能是由于心臟本身的病變,如心肌缺血、心肌炎等,也可能與精神緊張、過度勞累、飲酒、咖啡等因素有關。如果早搏的數量較少,且患者沒有明顯的癥狀,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只需調整生活方式,避免誘因。但如果早搏頻繁發生,或伴有心慌、胸悶、頭暈等不適癥狀,需要進行更加全面的檢查和治療。
房顫
房顫即心房顫動的簡稱,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在房顫時,心房失去了正常的節律性收縮,代之以快速而不規則的顫動波,會導致心房的泵血功能下降,血液容易在心房內瘀滯,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
房顫的癥狀因人而異。有些患者可能沒有明顯感覺,有些患者會出現心慌、氣短、乏力等癥狀。目前,引起房顫的原因主要為高血壓、冠心病、心肌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ST 段和T 波改變
ST 段和 T 波是心電圖中的重要部分。ST 段改變主要以 ST 段抬高和 ST 段壓低為主,T 波改變以T 波倒置、低平或高尖為主。ST 段抬高常見于心肌梗死、心包炎等疾病;ST 段壓低和 T 波改變則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心肌缺血、心肌勞損、電解質紊亂等情況。但這些改變并不具有特異性,需要結合臨床癥狀、心肌酶譜等其他檢查結果綜合判斷。
心臟有問題,心電圖一定異常嗎
心臟問題的間歇性
有些心臟疾病的發作是間歇性的,如陣發性心律失常。進行心電圖檢查時,如果恰好沒有發作,那么心電圖可能顯示正常。例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發作時,患者會感到心跳突然加快、心慌,但在沒有發作時進行心電圖檢查,會顯示正常。
病變較輕或處于早期階段
心臟疾病早期或較輕的病變可能不會引起心電圖明顯改變。例如,輕度的心肌缺血在早期可能不會在心電圖上表現出來,但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出現心電圖異常。
非心臟原因導致的癥狀
有時感覺心臟不舒服可能并非由心臟本身的問題引起,而是其他器官的疾病或生理因素。例如,消化系統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呼吸系統疾病(如胸膜炎)、精神心理因素(如焦慮癥)等,也可能導致類似心臟不適的癥狀,但心電圖卻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