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工具準則對金融資產減值的規定
原金融工具準則的規定 原金融工具準則中,對金融資產減值的規定是:在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檢查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若有客觀證據證實資產已經減值,應計提減值準備。此規定中有兩個關注點:第一,納入檢查范圍的金融資產,將公允價值變動且計入當期損益的除外。第二,資產已經減值的客觀證據,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①初始確認后實際已經發生;②對未來現金流量產生影響;③該影響具有計量證據。分析可知,原金融工具準則中,金融資產減值是基于客觀現實的估計,資產已經發生減值后才進行減值準備計提。
新金融工具準則的規定 第一,金融資產減值的不同情況。新金融工具準則中,對金融資產減值的規定是:根據預期信用損失對金融資產進行減值測試,確定損失準備;根據違約風險概率加權平均值,計量預期信用損失。具體操作時,金融資產減值分為四種情況,損失準備和利息收入采用不同的計算方法。
第二,資產減值準備的計量方面。在資產負債表日,評估資產的信用風險是否顯著增加,資產減值準備的計量方法如下:若未來信用質量未顯著下降,則根據未來12個月的預期信用損失金額計量損失基礎,并計入當期損益。若信用風險顯著增加,根據整個存續期內預期信用損失的金額計量其損失準備,并計入當期損益。
第三,預期信用損失法的優缺點。 通過對比新舊金融工具準則,可見最大的變化是金融資產減值方面,從原來的已發生損失模型轉變為預期信用損失模型。采用預期信用損失法的優點在于:第一,不僅考慮已經發生減值的情況,還關注到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更能反映出客觀事實。第二,市場環境不斷變化,采用該方法通過預期損失的形式,可明確潛在的風險因素。當然,預期信用損失法也具有一定缺點,體現在信用風險的評估具有較強主觀性,準則中并沒有明確的判定標準,為人為操作提供了空間。
新金融工具準則下應收票據減值準備的計提方法
在應收票據的會計處理中,站在票據承兌人的角度看,其信用風險高低不一,且風險特征有明顯差異。企業收到票據后,應分析信用風險的高低和特征,然后選擇最佳計提方式。實務操作中,若票據承兌人的信用較好,可單獨劃分為信用記錄優質組合計提損失;若票據承兌人的信用一般,參考歷史損失率進行前瞻性計提損失。
單項計提預期信用損失 對預期信用損失單項計提時,假設票據賬面余額為A,按原實際利率折現的估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為B,A、B兩者的差值,就是單項計提的預期信用損失。另外,在不同情況下,票據的未來現金流量折現值和發生概率也會變化,因此計算時還要引入“概率加權值”這一參數,即可得到預期信用損失。
組合計提預期信用損失 一般情況下,企業收到的應收票據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商業承兌匯票,另一類是銀行承兌匯票,這兩者可以組合起來,根據票據種類回收情況、損失情況,再結合票據歷史信用損失情況,以及企業目前的和未來的財務狀況,就能計算得到歷史損失率。其中,歷史信息是計算歷史損失率的重要指標,尤其利用原始數據測算預期信用損失,能得到準確、合理的結果。另外,也要用好前瞻性的會計信息,考慮到企業未來的技術條件、經營狀況,以及外部宏觀環境的變化。
新金融工具準則下應收賬款減值準備的計提方法
采用預期信用損失法,能客觀真實反映出企業每一年度的資產價值。應收賬款預期信用損失減值的計提,原理方法同應收票據基本一致,但實際工作中企業大多采用損失組合方案,根據不同的組合確定預期信用損失率,計算歷史損失率。以甲公司為例,2022年末應收賬款余額為2500萬元,該公司的客戶數量多,但分布位置較集中,即使賬齡較長也能收回大部分應收賬款。假設應收賬款中不含有重大融資成分,甲公司采用簡化方法,基于往年應收賬款回款的減值模型,應收賬款減值準備的計提分為以下5個步驟:步驟1:選定本次應收賬款樣本總額為2000萬元,因部分客戶經營不善或倒逼,導致40萬元應收賬款無法收回,這部分應收賬款已經核銷。步驟2:列舉應收賬款樣本歷史期間的賬齡、回款、各年度余額等數據步驟3:根據歷史上應收賬款的實際壞賬損失金額,計算不同賬齡的歷史損失率。其中,1年以內、1-2年、2-3年、3-4年、4-5年、5年以上的預期信用損失率分別是2.00%、2.42%、3.81%、6.15%、13.33%和80.00%。步驟4:從歷史數據來看,賬齡5年以上的應收賬款收回率很低。甲公司的實際壞賬損失從40萬元提高至預期壞賬損失50萬元,各賬齡的預期信用損失率也會增高。調整之后,1年以內、1-2年、2-3年、3-4年、4-5年、5年以上的預期信用損失率分別是2.50%、3.03%、4.76%、7.69%、16.67%和100.00%.步驟5:根據調整后的預期壞賬損失率,計算甲公司2022年末應收賬款2500萬元中應計提的壞賬準備,共計187.77萬元。
金融資產減值實務操作中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預計存續期存在不確定性 判斷企業金融資產的信用風險是否顯著變化,是利用金融資產的初始確認時點和資產負債表日時點,來預計存續期內的違約概率高低。實務操作中,這個違約概率是在某個時間節點上,計算未來期間發生違約的概率,而不是當下這個時間節點的違約概率。可見,預計存續期存在不確定性,這會影響違約概率的計算準確性。
信用風險變化的影響因素多 評估企業金融資產的信用風險時,應該關注那些不需額外成本就能取得、并且影響預期信用風險的信息。實務操作中,信用風險變化的影響因素多,如市場風險、違約風險、收入風險、購買力風險等;且評估信用風險的方法多樣化,如信用評級、經驗判斷、歷史數據分析、建立評估模型等。一旦考慮的因素不全面,就會影響信用風險的評估結果。
針對這一問題,一方面要求企業綜合考慮信用風險變化的影響因素,結合實務處理要求,至少包括宏觀經濟、行業發展趨勢、企業財務狀況、債務人資產信用等因素。另一方面,要合理選用信用風險評估方法,例如:信用評級和經驗判斷的操作簡單,但前者反應的信息量少,后者具有較強主觀性,可在常規評估方法不適用時起到補充作用。歷史數據分析主要涉及數據統計和分析方法,如時間序列分析、回歸分析;評估模型則以借款人或債務人的個人信息、財務狀況、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等為依據,基于一定規則或統計學進行評估。企業可有限選擇這兩種方法,信用風險評估結果的真實性、準確性較高。
單項與組合的劃分不合理 企業內的部分金融資產,按照單項資產劃分時,無法用合理成本獲得信用風險顯著增加的客觀證據,按照組合資產劃分則能獲得相關證據。但是,金融資產組合后,雖然方便了信用風險的評估,但單項資產變化、組合因素變化,均會提高信用風險信息的獲得難度,這對實務操作帶來一定挑戰。
針對這一問題,要求企業合理劃分金融資產的單項或組合,最大程度上減小對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影響。具體操作上,先從單項資產的層面入手進行分析,若在合理成本范圍內無法獲得信用風險顯著增加的客觀證據,對組合方式進行評估,如果信用風險顯著增加,才能最終確定采用組合方式。而且,企業要梳理不同的風險,分析風險的特征,將相同風險特征的金融資產劃分為組合,這樣才能得到客觀真實的評估結果,為減值損失計提打下基礎。
新舊準則執行時邏輯沖突 新準則下金融資產減值采用預期信用損失法,該方法著眼于現在和未來,確認的企業信用損失數量更多、時間更早。原金融工具準則下,金融資產減值并不是嚴格按照已經發生的損失進行計提,原因在于為減少投資者和監管部門的質疑,企業往往忽視了自身實際情況,采用寧可多提、不可少提的策略,和實際發生的損失之間存在一定偏差。在此背景下,財務人員首次執行新準則時,按照預期信用損失法計算得到的壞賬準備金額,往往少于按原賬齡分析法得到的壞賬準備金額,造成邏輯沖突,
針對這一問題,企業應該深入學習新的金融工具準則,掌握準則的適用范圍和操作方法,幫助財務人員更好地渡過新舊準則銜接階段。采用預期信用損失法,既包含資產負債表日存在信用損失,也包含資產負債表日后一段期間預計的信用損失,因此減值準備應不低于原準則下已發生的減值準備。實務操作中,財務人員首次采用預期信用損失法時,可適當提高壞賬準備計提比例,至少不低于原準則下的計提比例;再根據以后期間的實際情況,對這一比例進行調整,實現新舊準則的無縫銜接,幫助財務人員更好地適應新要求,提高會計實務操作效率和質量。
(作者單位:珠海大橫琴置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