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全球化信息傳播的視角,以學界對外傳播有效信息渠道構建研究探索的新成果新理念為參照,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業態及其職能,依據國際受眾對華態度和了解程度,將受眾分為五種類型,據此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向度信息傳播的價值,及其在遠程“傳播后信息”回流體系構建中具有的獨特意義,并對國際遠程信息回流的體系構建、人才鋪設、多業態信息聯動網絡建設等提出參考建議。
【關鍵詞】中華文化;對外傳播;雙向度信息傳播;構想
2023年10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1],即確立了中華文化在新時代民族復興偉業中的使命擔當,中華文明在對外傳播能力建設中的價值意義,也為業界提升國際傳播效力、將文化傳播與改善大外宣格局有機結合,提供了從理論到實踐的探索思路。
一、業界探索理論成果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談到“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深刻揭示了我國在國際傳播中面臨的“形象”困境、與內外信息流通“失衡”的狀況。為此,傳播學界展開了從學理到實踐的有益探索,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如柴鈺茜、靳戈《重思國際傳播“內外有別”——對丹麥不同語種涉華新聞的比較》[2],立足丹麥官方媒體視角,選取使用丹麥語的官方對內媒體“丹麥廣播電臺”及其官網,和使用英語的對外媒體《哥本哈根郵報》及其官網,通過丹麥對內、對外兩種官媒在涉華問題報道時所采取的不同報道策略、態度、用詞差異,揭示了西方國家國際傳播的“內外有別”,也讓我們從中看到信息回流的價值與意義,亦可為我國國際傳播信息內外有別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之借鑒。
北京大學陸地教授等建構的“周邊傳播”理論,探討了與周邊國家和地區間建立完善信息傳播的理論體系,可謂從“近鄰”角度,開啟了對外雙向度信息交流的探索。在此基礎上,廣西師范大學魏文楷教授等進一步提出了“周邊‘逆’傳播理論”,從信息流動性的逆向視角,提出了“以國家為主體,周邊國家和地區為對象”的逆傳播概念[3]。受此周邊“正”“逆”傳播理論的啟發,作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實踐者,筆者認為: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這些近鄰需建構“正”“逆”雙向度傳播體系;同理,對于千里之外的“遠親”們,尤其是目前在國際話語體系中仍占據主導優勢的西方“遠親”們,更應建立有效的雙向度信息交流通道和體系。一直以來,傳統國際傳播業態呈直線單向度的信息傳輸,只重視“傳”,而對“播”出去之后“結出”的是怎樣的“果”,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致使信息回流渠道不暢甚或阻塞,導致我們做著事倍功半的傳播,而不是有去有回的雙向度精準、明晰、有效的交際傳播或傳播交際,缺乏對國際受眾接收傳播后的反饋信息給予有效回收、甄別、整合、糾偏、再傳播的遠程“逆”傳播網式布局。
筆者曾于2014—2018年作為國家公派漢語教師在位于斯洛伐克首都的歐洲名校考門斯基大學漢學系任教,該校由捷克人創辦。筆者在與當地同行、學生、當地民眾的交流交往過程中,感受著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中產生的信息流動狀態,深刻意識到中華文化對外傳播雙向度信息傳播體系建構之于提升我國國際傳播效力的價值意義。依循“周邊傳播”理論,在此筆者不妨提出為“遠親”們也建立“遠程傳播”信息體系,尤其是建立遠程“逆”傳播信息反饋機制,建立有效的信息回流渠道、完善國際“逆”傳播通道。只有準確及時把握國際受眾的態度和想法,做到知己知彼,方能開展有效的國際傳播與文化交流。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以其雙向度信息互動交流的業態模式在國家大外宣格局構建中具有獨特的行業優勢。
二、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職能
從信息傳播角度看,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主要模式呈現為與受眾的直接交流互動,這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最大業態優勢,即信源、信道、信宿處于共同現實場景雙向互動流通管道空間,相比于其他傳播形態,具有更鮮明更直接的信息雙向度流通與實時反饋的特點。
(一)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內容
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主要以教授漢語言文化知識為主要內容,傳播者在開展漢語言文化知識和相關領域教學時,可將蘊含于其中的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文學歷史、地域風物、哲學思想、創造發明、人情往來、禮儀習俗、人生智慧等知識與信息傳播于國際受眾。這將有助于海外受眾對中華歷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知與了解,有助于對中華民族個性與行為的接受與認可,有助于樹立友善、睿智、包容、豁達、可親可敬可愛的中國國際形象,提升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國形象的親和力。
筆者有位斯洛伐克的學生彼得,在學習中認識了中國茶,從此喜歡上了中國茶。現在他開了網店,在當地專職從事中國茶葉的經營與推廣。自2018年至今,他已三次到中國茶鄉,還曾跟云南茶農一起進茶林、上茶山。他現已在當地小有名氣。2024年5月,他和當地喜歡喝茶的朋友一起舉辦了中國茶葉品鑒會,并為當地民眾做了茶藝表演,在當地小有影響。他告訴筆者,他現在有不少歐洲茶友,甚至還有遠隔重洋的美國朋友在他的網店里購買茶葉。
(二)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方式
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以現場直接信息互動為主要交流方式,可以和受眾對象在教學現場實景中做實時、直接的交流溝通,不僅能現場答疑解惑,還能有的放矢地化解受眾對有關中國或中華文化認知的誤解與偏差,糾偏補正,匡謬清源;亦可通過現場實景進行貼合教學內容的信息擴充或話題延展,有助于國際受眾更準確全面地認知、理解中華文化的諸種信息,合理解釋現實國際環境中產生的種種有關中方的言說與評判,尤其能對不合理、不恰當的批評與指責做出合理判斷。記得2016年5月,中國文化部聯合中國駐斯洛伐克大使館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舉行“西藏和平解放65周年攝影作品展”,筆者就與所教的部分歐洲學生相約一同前往參觀,并結合圖片,現場對學生做了有關西藏現代發展、我國現行少數民族優撫政策等的介紹。
中華文化對外傳播還可以在課堂上,以教學內容為主軸,向國際受眾傳輸與之相關聯的有關中華民族歷史的、現實的真實樣貌,以使國際受眾形成對我國民族的正確認知,改善、彌補、匡正以前認識上的誤解,或不完整、不準確,甚至錯誤的觀念;并借助課堂互動及時回收國際受眾接收相關信息后的真實反饋或后續反應與反響。“海外華文課堂教學,既可正向傳播中國文化能量,向世界展示中國友好、善意的形象,又可借此反觀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業態和傳播效能,獲取精準傳播反饋”。[4]
(三)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效能
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可實現分眾教育有的放矢的傳播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動,通過多種途徑推動我國同各國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要創新體制機制,把我們的制度優勢、組織優勢、人力優勢轉化為傳播優勢”。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是文化傳播和信息交流的最直接最便捷的人文交流渠道,應充分發揮其雙向實時直接溝通的行業優勢;且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者有“民間文化大使”之譽,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領域專家的作用,利用好海外現場實景的國際講壇,向世界各國各地區受眾展現富有東方特色和民族魅力的生動立體、優秀智慧的中國形象。
筆者根據國外數年的生活經驗,將國際受眾依據其對華態度與了解程度分為五種類型:一是熟悉喜歡欣賞者(知華友華者);二是有知無偏見中性態度者;三是不知且無惡意者;四是知而有偏或誤解者;五是知或不知均有惡意或別有用心者。中華文化在對外傳播中可根據現場國際受眾的民族個性、地域特點,針對不同對華態度者,在實際教學與交際環境中,采取有針對性的分眾、分型教學與有的放矢、“親疏”有別的信息傳播策略。簡言之,前二者可親,第三種可教,第四種可改,第五種則慎。
三、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業態及雙向度信息傳播之思考
(一)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受眾形態與工作成效
2023年12月7日—9日世界中文大會在北京召開。來京參加這一盛會的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900多個教育機構,與會代表近2000人。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馬箭飛在會上介紹了目前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發展概況。目前世界上已有85個國家將中文納入本國國民教育體系,中方支持有110所中外高校共建外國高校中文專業;加強國際HSK品牌建設,已在163個國家和地區設立1374個考點,僅2023年考生人數就超過66萬;在19個國家設立了26所“中文工坊”本土人才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繼續提升“中文聯盟”數字化教學平臺,與全球160多個國家的1400多所院校或機構合作,開發393門線上課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西亞地區中文教育發展勢頭強勁,如與阿聯酋教育部合作開展“百校項目”,為阿聯酋各類學校開設中文課程,實現從幼兒園到高中全覆蓋;與沙特教育部簽署中文教育合作執行協議,計劃2030年為沙特培養325名本土教師,全力支持沙特公立中學開展中文教育等。此外還有“新漢學計劃”“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青少年夏令營、持續深化“漢語橋”及國際HSK品牌建設、“唱歌學中文”品牌特色教室項目、支持166個駐外使領館舉辦600多場語言文化活動、在160個國家與800多個機構組織舉辦“國家中文日”,開展活動超1500場,參與受眾超80萬人次等[5]。可見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影響范圍和影響力日趨擴大,勢頭強勁;其受眾群體亦十分廣泛,人員覆蓋與構成也相當豐富,具有極強的受眾穿透效果。
(二)中華文化對外傳播遠程體系建構與信息輻射
中國在國際傳播領域面臨“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甚至還有更無奈的“傳了被誤解或歪曲”的困擾,這就關涉到“他者”怎么傳、傳什么、傳得怎么樣等對外方受眾的“傳播后”信息反饋。對遠隔重洋的西方受眾,不僅存在物理空間的地域阻隔,更有意識形態、文化背景、社會習俗、政治立場等的觀念屏障。信息千里迢迢傳播過去,由于“信息繭房”、傳播偏斜等傳播過程的扭曲現象,傳過去的信息或已被西方受眾解讀得千姿百態,“變了形”“走了樣”。如何修正遠程雙邊傳播中的信息失真問題?如何準確接收并正確理解“他者”回傳的信息反饋?破解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為建立通暢的雙邊傳播體系,即雙向度信息傳播機制。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者即為其馬前卒。國際傳播雙向度體系建構,如同高速路網建設,主流媒體即為主干道,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等其他涉外業態如同輔道,為主流媒體的信息暢通保駕護航。
(三)中華文化雙向度信息傳播理路構想
眾所周知,因社會制度、國家體制、語言文化等的不同,世界各地區、國家、民族間,在交際溝通、信息雙向流動等方面存在著障礙,這是橫亙于國際交流往來的壁壘,也是國際交往信息不暢的客觀因素。從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者的視角,將對外雙向度信息傳播理路構建的因由與對策概括如下:一是缺乏信息回流渠道,需重視其體系建設。一直以來,在對外傳播或外宣體系建設中,我們注重外傳渠道鋪設和人員隊伍建設,而對受體對象接收信息后產生的感受、反饋等“傳播后信息”多有忽略,無法對傳播出去的信息做及時、有效的后續補正工作。這是傳統傳播業界工作模式偏差所致,也是新時期國際傳媒工作業態需改進之處。二是缺乏“傳播后信息”回傳,需加強其隊伍建設。受體國信息反饋回傳中至關重要的是人才隊伍建設。建立懂當地語言文化并能與當地人進行有效交際的信息接納回傳隊伍,是打通國際及地區交流壁壘的有效方式。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工作者可做開拓者,擔當先鋒隊。三是多業態信息聯動不足,需建立外演信息網絡。當前,各駐外涉外機構間缺少必要的信息溝通,未能建構起信息聯絡體系;對在外個體傳播者的影響力也關注不夠。隨著當前傳播形式的發展,個體人際傳播雖不如傳媒體系強大,但人際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應,加上現代新媒體社交軟件的加持,個體“網紅”力量不容忽視,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者亦堪當此任。“在當前的傳播格局中,社交媒體的影響力自然不可小覷。須將傳統媒體的權威影響力和社交媒體的廣泛滲透力有機結合,拓寬中國聲音的對外傳播渠道,增強傳播效果”。[6]
重視信息雙向度傳播體系建設,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納入國家外宣格局建構中,將對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起到十分有益的補充;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民間使者”們也將會發揮潤物無聲的外宣作用,助力提升中國國際形象。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EB/OL].[2023-10-08].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要聞“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柴鈺茜,靳戈.重思國際傳播“內外有別”:對丹麥不同語種涉華新聞的比較[J].新聞愛好者,2023(5):61-63.
[3]魏文楷,謝豪瑩.“周邊‘逆’傳播”概念建構及意義探析[J].新聞愛好者,2023(11):49-54.
[4]尚毅.海外華文教育文化傳播賦能國際傳播“五力”場景效應[J].新聞愛好者,2022(4):102-104.
[5]馬箭飛.奮力開拓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局面[J].神州學人,2024(1):7-8.
[6]馮莉,丁柏銓.提升國際輿論引導和國際輿論斗爭效能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3(2):4-9.
作者簡介:尚毅,河南省輕工業職工大學副教授(鄭州 450007)。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