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慧經濟時代帶來了新聞傳播領域的深刻變革,強調對信息爆炸、個性化傳播和虛假新聞等問題的處理。新媒體傳播的崛起深刻影響了新聞的時效性和可信性,同時引發了對新聞價值取向的反思和調整。在這樣的背景下,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性和分布式賬本結構的信息保障手段對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知識產權保護和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及可追溯性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用代幣系統獎勵原創內容的創作者,對于激發內容原創和公眾參與新聞產出也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通過探討智慧經濟時代對新聞傳播內容及方式的影響、新媒體對新聞價值取向的影響以及區塊鏈技術在新聞行業的應用,可為新聞行業的未來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智慧經濟時代;新聞傳播;新媒體;區塊鏈技術;信息真實性
一、智慧經濟時代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一)信息爆炸和濫用問題
新媒體和社交媒體的發展為公眾參與信息生產和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臺便利和社群驅動力。但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爆炸”問題,海量數據和實時更新的信息使受眾易陷入“信息過載”“信息濫用”的困境,信息深度解讀、高效理解成了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閱讀難題”。另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提升新聞生產和分發效率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信息過剩的問題。新聞平臺的個性化推薦導致用戶陷入“信息繭房”,影響個人對新聞價值的判斷。
(二)個性化傳播和推薦算法
依托海量用戶數據的搜集與分析,新聞機構能夠通過復雜的推薦算法精確描繪出用戶的興趣圖譜和行為習慣。這種模式顛覆了傳統的“一對多”傳播方式,轉而走向“一對一”的精準傳播,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和信息獲取效率。
推薦算法重塑了信息傳播的路徑與結構,扮演了智能化“把關人”角色,動態篩選并推送符合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內容。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如”信息繭房”效應、過度商業化以及隱私保護等方面的挑戰。
(三)虛假新聞和信息失真問題
新媒體平臺的去中心化特點,使得信息傳播更加迅速和廣泛,但也增加了核實信息真實性的難度。同時,一些媒體為了追求點擊率和關注度,故意發布具有煽動性和戲劇性的內容,往往忽略了事件的真實性。此外,個人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信息也可能基于主觀偏見或誤解,進一步加劇了信息的失真。
二、新媒體傳播對新聞價值取向的影響
(一)速度與即時性更加突出
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對新聞的需求從“昨天的新聞”轉變為“現在正在發生的新聞”,甚至“即將發生的新聞”。即時反饋機制讓新聞從業者能更快了解公眾對新聞事件的關注程度和態度變化,從而調整后續報道,這進一步影響了新聞價值判斷的標準。此外,由于新媒體的信息生產和傳遞方式的改變,新聞信息時效性周期大大縮短,新聞的熱度排行頻繁更替,促使新聞生產者不斷追求更新、更快的內容輸出,以保持受眾的關注度和自身的競爭力。
(二)可信性與真實性面臨挑戰
在傳統媒體環境下,新聞信息經過專業記者實地采訪、編輯嚴格審核等多道工序后發布,其可信度和真實性相對較高。然而,新媒體時代,信息發布的門檻降低,用戶生成內容(UGC)大量涌現,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新聞的發布者。這種情況下,雖然豐富了信息來源和視角,但也使得虛假信息、謠言乃至惡意誤導的信息得以大肆傳播,給新聞的真實性和可信性帶來嚴峻挑戰。
(三)公眾參與與主觀化持續增加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已不再僅僅是傳統媒體單向輸出的信息產品,而是轉變為用戶可以積極參與、主動創造的多元信息互動平臺。公眾通過社交媒體、博客、論壇等多種新媒體形式,實時分享身邊事、發表觀點,極大提升了公眾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新媒體傳播也帶來了新聞價值取向的主觀化傾向。由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個體的價值判斷、情感色彩和視角差異更加明顯地滲透到新聞內容之中,與傳統媒體追求客觀、公正的新聞價值取向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變化一方面豐富了新聞的多樣性和深度,另一方面也對公眾的信息篩選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聞價值取向調整的必要性
(一)媒體責任與社會影響
在媒體責任方面,新媒體的快速傳播和廣泛覆蓋使得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這就需要新媒體平臺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加強對信息的審核和篩選,確保所傳播的新聞真實可信。
在社會影響層面。新媒體的出現使得信息的傳播更加自由化。然而,這也帶來了信息泛濫和信息過濾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媒體不僅要關注事件本身的新鮮性和時效性,還要考慮其對公眾情緒和社會輿論的引導作用。此外,新媒體的發展也加劇了社會的分化和極化現象,在算法推薦的影響下,不同觀點和立場的人容易形成封閉的“信息繭房”。媒體必須適應這一變化,確保新聞內容的多元性、平衡性,防止信息效應導致的價值觀單一化或極端化。
(二)真實性與可信度的維護
新媒體憑借其即時性、互動性和海量信息的特點,極大地提高了新聞傳播效率,但同時也帶來了信息過載、假新聞泛濫等問題。受眾獲取新聞的渠道多樣化,導致新聞源頭復雜且難以核實,這要求新聞媒體在追求時效性的同時必須更加重視對新聞真實性的堅守和可信度的建構,通過加強新聞審核機制、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輔助事實核查,提升記者的專業素養,確保新聞報道的真實準確。另外,新媒體時代用戶參與特性使得新聞發布不再是單向傳播,而是雙向甚至多向互動的過程。為了贏得公眾信任,媒體不僅要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性,還要注重透明公開的信息處理方式,及時回應質疑,以提高新聞的可信度。
(三)公眾參與與整體效益
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新聞信息的傳播方式和速度。一方面,新媒體平臺以其開放性、互動性的特征賦予了公眾更廣泛的參與權,使得新聞從單向傳播轉變為多向交互式傳播。這種全民參與新聞生產的模式強調了新聞的公眾價值和社會責任,促使新聞價值取向更加注重反映公眾需求、維護公眾權益。另一方面,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追求整體效益,即新聞不僅要具有時效性、真實性等基本價值屬性,更要考慮其社會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因此,在智慧經濟時代,新聞價值需要在尊重公眾參與權的同時,兼顧新聞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四、智慧經濟時代應對新媒體傳播對新聞價值取向影響的策略
(一)加強傳媒倫理教育與職業素養培養
1.強化媒介倫理教育
在現代傳媒教育體系中,強化媒介倫理教育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高校新聞傳播學院和職業培訓項目應當將媒介倫理教育融入課程設計的核心部分,設立專門的“新聞倫理與法規”課程,同時結合國內外典型倫理爭議案例,例如,凱文·卡特的《禿鷹與小女孩》照片引發的關于新聞倫理與人性關懷的激烈討論,讓學生深入剖析并反思在追求新聞價值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道德困境及其后果。
2.提升專業技能訓練
幾十年的時間,媒體閱讀進程從“讀文時代”到“讀圖時代”,再到如今的“讀像時代”,隨著ChatGPT和Sora的出現,新聞信息的生產和傳播方式更是從傳統的文字、圖片擴展到了音頻、視頻、數據可視化以及人工智能模擬生成的階段。因此,新聞教育必須與時俱進,開設諸如數字媒體制作、多媒體新聞報道、數據新聞學、未來技術對話等課程,以適應新的傳播生態。新的技術軟件的操作練習也必須作為常態化訓練引入大學教育。在實踐教學中,可以組織模擬新聞發布會、短視頻創作大賽等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熟練運用無人機航拍、VR/AR技術進行新聞采編;掌握新的技術軟件并熟悉人機對話技巧,利用新的軟件技術模擬還原新聞現場;綜合練習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的信息發布與互動技巧,全面提升跨媒介、跨平臺的信息生產和傳播能力。
3.培育深度思考能力
信息過載是當今時代的社會現實,未來的新聞工作者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獨立的判斷力,能夠在龐雜的資訊中快速識別關鍵信息,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層次解讀和分析。為此,教育機構應當鼓勵學生開展新聞評論寫作練習,針對熱點話題撰寫具有獨立觀點和深度見解的文章;同時,通過深度報道項目的實施,如調查性報道、系列專題報道等,鍛煉學生的調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追蹤某一社會問題,從多個角度探尋事實真相,通過長時間的跟蹤調查,形成全面且深刻的報道作品。這樣既能讓學生體驗到新聞工作的艱辛與價值,又能培養他們從表象看到本質,從個體事件透視社會現象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履行新聞工作者作為公眾知情權守護者和社會輿論監督者的職責。
(二)加強技術監管與信息驗證
1.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進行內容審核
在現代社交媒體環境中,微信、微博等大型平臺可以利用先進的AI技術和大數據分析,實現高效的內容審核體系。例如,AI算法會實時掃描用戶發布的文字、圖片和視頻內容,通過深度學習模型訓練出來的文本分類器能夠精準識別出包含違法、色情、暴力、恐怖主義等相關關鍵詞的內容,并進行快速屏蔽或標記待人工復審。圖像識別技術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檢測圖片中的敏感信息,并基于預設閾值決定是否允許內容發布。
2.建立健全信息源驗證機制
在新聞報道方面,為了對抗假新聞和誤導性信息,媒體機構必須強化信息源驗證環節。例如,在報道突發新聞時,記者除了現場采集一手素材外,還應對照多個來源交叉核實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政府部門公告、權威專家意見、目擊者口述以及相關文件證據等,以此提升新聞報道的公信力和準確性。
3.發展區塊鏈、數字簽名等新興技術保障信息真實性
區塊鏈技術作為新興的信息保障手段,正逐漸應用于新聞行業的內容真實性和溯源管理。假設一個新聞機構采用區塊鏈技術存證新聞內容,每篇原創文章在發布時都會生成一個獨特的數字指紋(哈希值),這個哈希值會被記錄在一個分布式的、無法篡改的區塊鏈賬本上。
這樣一來,一旦文章發布出去,其原始內容就得到了永久性的安全保護。任何試圖更改原文的行為都將導致新的哈希值與鏈上存儲的原有哈希值不符,從而立即揭示出篡改行為。讀者和社會公眾可以根據區塊鏈上的記錄追蹤新聞的完整生命周期,從最初的創作到后續每一次修改,都能透明可見,這極大地提高了新聞報道的真實可信度,有利于抑制假新聞的滋生和蔓延。一些實驗性的項目已經在實踐中探索如何將區塊鏈與新聞業相結合,打造更加誠信可靠的新聞生態系統。
(三)增加公眾對新聞的理解和參與
第一,提高新聞的透明度與互動性。例如,新聞機構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實時發布新聞信息,同時開放評論區,鼓勵公眾針對新聞事件發表觀點、提出問題,甚至參與到新聞事實的查證過程中來。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上,許多媒體會在發布新聞的同時,發起話題討論或問答活動,讓公眾在獲取信息的同時,也能主動參與到新聞解讀與傳播中。
第二,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個性化推送。根據用戶的閱讀習慣和興趣愛好,精準推送相關的深度報道、專題解讀,既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又能引導他們關注更多有價值的新聞內容。例如,今日頭條、網易新聞等應用采用智能算法推薦系統,實現新聞內容的個性化推送,從而有助于公眾深入了解各領域新聞。
第三,推動公民新聞的發展。鼓勵并規范公眾以新媒體為載體,記錄身邊事,提供第一手資料,使公眾成為新聞的參與者和發布者,從而增強他們對新聞的歸屬感和責任感。比如,在突發事件中,社交媒體上用戶上傳的現場圖片、視頻等往往能迅速引起廣泛關注,這些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內容對于新聞報道的全面性和真實性具有重要意義。
五、結語
在智慧經濟時代,新聞傳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信息的快速傳播和多樣化的呈現方式給新聞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同時也為新聞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以及區塊鏈技術的運用為新聞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可以提高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然而,技術的進步并非唯一解決之道。新聞行業需要注重媒體倫理,堅守新聞原則,提供客觀、公正、真實的報道,同時加強自律,提高責任意識。公眾也應當培養批判性思維,提升媒介素養,學會辨別信息真偽,積極參與到新聞傳播中來。
(基金項目:鄭州西亞斯學院2024年校級教改重點課題“‘輕傳播’環境下當代大學生課程思政教育方式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李川川,王曉蓓.智慧經濟時代下新聞傳播的挑戰與發展[J].新聞記者,2023,38(6):29-32.
[2]張云川,孫青.新媒體技術對新聞傳播的影響與創新[J].新聞記者,2021,36(3):48-50.
[3]劉斌,程宇婷.區塊鏈技術在新聞真實性保障中的應用研究[J].互聯網視聽,2019(1):41-43.
[4]錢玲霞,邵巖.媒體可信度與公眾信任的關系研究[J].語言文化導刊,2017(6):82-84.
[5]陳鳴.新聞行業自律與規范發展研究[J].廣告研究,2020(3):89-91.
作者簡介:王利芹,鄭州西亞斯學院新聞學重點學科研究員、副教授(鄭州 450001);楊峰,高級記者,鄭州西亞斯學院攝影系教授(鄭州 450001)。
編校:王 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