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底,瑞金縣(今江西省瑞金市)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精神矍鑠、步履矯健,一到瑞金,瑞金縣的同志就熱情地擁上去,親切地對他說:“您是我們瑞金的老縣委書記。歡迎您回來!”他就是我們敬愛的鄧小平同志。從1931年8月至1934年10月,鄧小平在中央蘇區生活和戰斗了3年多,歷任瑞金縣委書記、會昌縣委書記、會(昌)尋(烏)安(遠)中心縣委書記兼江西軍區第三軍分區政委、江西省委宣傳部部長、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等職。鄧小平與蘇區人民結下了深厚情誼,他的足跡遍布贛南的山山水水,他的光輝事跡和崇高風范永遠銘刻在人民心中。
撥亂反正穩大局
1931年7月中旬,鄧小平根據中共中央安排,前往中央蘇區工作。越過汀瑞邊界,行至瑞金時,鄧小平心中犯起了嘀咕:這里的百姓之間幾乎不交談,也聽不到歌聲,彼此很戒備,街上甚至看不到一個站崗放哨的赤衛隊員。
此時,鄧小平還不知道,瑞金正處在肅反擴大化的恐慌之中。到達瑞金后,鄧小平很快聯系上了設在瑞金的中共贛東特委。為迅速扭轉局面,中共贛東特委一致推舉鄧小平擔任中共瑞金縣委書記,并先以特委派往瑞金協助工作的名義進行活動。危難之時,鄧小平毅然挑起這一重擔。他心中明白,此時去鉆“矛盾窩”,糾正肅反擴大化的錯誤,風險定然很大。但為了黨的事業,他甘愿去冒這個風險。
鄧小平不動聲色地深入農村了解情況。經過近一個月的調查,鄧小平查清了事件的真相。原來,在“左”傾錯誤影響下,擔任中共瑞金縣委書記的李添富把閩西的肅“社會民主黨”之風帶到了瑞金。凡是地主、富農家庭出身的黨員干部或執行他那套“左”的做法不力的人,大部分被指為“社會民主黨”分子而被殺害。李添富的所作所為,給瑞金的革命事業造成了嚴重損失。
鄧小平決定立即制止這一惡性事態的擴展,發動群眾揭穿李添富的假面具,并對他進行嚴肅處理。鄧小平召開全縣黨員活動分子會議和縣區鄉三級主要干部會議,指出肅反擴大化的偏差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會后,鄧小平繼續深入各區鄉調查了解情況。在瑞金縣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鄧小平公布了自己的身份,他代表中共贛東特委宣布拘捕李添富,撤銷他的縣委書記、肅反委員會主任職務。會上,鄧小平宣布:第一,立即停止殺人。第二,已被供出名字被懷疑是“社黨分子”的一律不抓。第三,已被關押在獄的,凡是貧農、中農,一律先放掉,讓他們回原地繼續參加革命斗爭;凡是地主、富農,能罰錢的罰錢,然后放掉,罰不到錢的取保釋放。這一宣布,制止了“左”傾錯誤進一步蔓延,大快人心。經鄧小平大刀闊斧的整治,瑞金的社會風氣大為好轉。
中央蘇區時期,鄧小平堅持深入基層調查,及時了解實情,找準問題癥結,對癥施治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法,使得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他始終把調查研究作為永遠的、根本的工作方法,撲下身子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為我們樹立了調查研究、求真務實的光輝典范。
公正分田暖民心
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的中心問題是土地問題,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鄧小平為穩定全縣局勢,發動群眾參加蘇維埃革命和建設,深入群眾進行調查研究,以求徹底解決好農民的土地問題。
據時任云集區蘇維埃政府主席朱開銓回憶,鄧小平正式就任瑞金縣委書記后,經常深入鄉村,了解群眾生活。他常穿著一套粗布灰色中山裝,足蹬一雙布鞋或草鞋,普普通通,給人一種和藹可親的感覺。在那些艱苦的日子里,他住過祠堂、廟宇,大多數時間住在群眾家里。他喜歡和群眾在一起,哪里有問題就搬到哪里去辦公。
有一次,鄧小平到葉坪鄉黃埠頭村調查,得知貧農黃木生家6口人,但在分田時只分得3畝5分黃土崗田,土質瘦又無水源。別人家田里收割稻谷,他的田里種紅薯也盡長根不結果,忙碌一年,到頭來收成甚微,生活十分困難。后經調查了解,原來主持黃埠頭村分田的干部是一個欺軟怕硬、愛占便宜的人。該村的地痞富農占著好田不松手,干部卻只顧自己分好田,對群眾意愿不理不睬,群眾意見很大。鄧小平知道后,卷著行李到黃埠頭村住了下來,他挨家挨戶地訪,一塊田一塊田地看,把問題弄清了,將不稱職的干部一個個撤換了,重新組織貧農團對土地進行丈量,將田按肥瘦、水源分為甲乙丙三類,然后以原耕地為基礎,按人口和勞力進行重新分配,肥瘦分均,多少拉平,并留出了部分好田作為紅軍公田。這樣一來,問題很快解決了。木訥的黃木生來到自己新分到的田里,抓起一把黑黝黝的泥土激動不已,他說:“這回我才算真正翻身了。”
鄧小平針對瑞金有些地方還存在假分田、地主豪紳沒有受到打擊的現象,進行艱苦深入的調查工作,糾正了土地分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使農民群眾真正得到實惠,滿足了農民群眾對土地的要求,使瑞金的革命形勢越來越好。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鄧小平始終把蘇區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中,為我們樹立了堅持人民至上、一心為民的典范。
直面斗爭守真理
1932年5月,江西省委調鄧小平到會昌縣擔任縣委書記,后來又任命他為會(昌)尋(烏)安(遠)中心縣委書記。沒想到這卻是他政治生涯“三落三起”中“第一落”的開端。
1932年底,廣東的國民黨軍隊突然進攻蘇區南部的尋烏縣。留在會、尋、安蘇區的只有三分區游擊大隊100余人和各縣地方游擊隊、赤衛隊。這些地方游擊隊、赤衛隊裝備很差,戰斗力弱,只能對付地主豪紳武裝和國民黨粵軍小股騷擾,根本無力抵擋國民黨粵軍的大舉進犯。國民黨粵軍瞅準這個機會,分三路向會、尋、安蘇區發動大舉進攻。向尋烏進攻的一路敵人,占領了包括尋烏縣城在內的幾乎整個尋烏縣。鄧小平處變不驚,根據敵強我弱、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領導蘇區群眾實行堅壁清野,以靈活的游擊戰術粉碎敵人的進攻。同時,他在筠門嶺主持召開會、尋、安三縣縣委書記、縣蘇主席、軍事部長聯席會議,根據尋烏失守的情況,研究和部署了新的軍事行動,要求進一步擴大地方武裝,廣泛開展游擊戰爭,保衛蘇區安全,但“左”傾領導者卻認為鄧小平犯了“單純防御的錯誤”。
“尋烏事件”后,鄧小平仍旗幟鮮明地抵制“左”傾錯誤路線:反對“城市中心論”,反對硬拼消耗的軍事冒險主義,反對“左”的土地分配政策。針對某些人污蔑山溝里沒有馬克思主義的說法,他針鋒相對:“我們蘇區的山溝里,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央蘇區全面推行“左”傾錯誤路線的背景下,鄧小平的做法無疑是引火上身。
暴風雨很快就來了。在蘇區中央局機關報《斗爭》里就詳細記錄了鄧小平“第一落”過程:1933年2月,《斗爭》刊文公開點名,批判鄧小平和會(昌)尋(烏)安(遠)中心縣委在“尋烏事件”中,犯了“純粹防御路線”的錯誤;5月5日,在中共中央局派員主持的江西省委工作總結會議上,通過了《江西省委對鄧小平、毛澤覃、謝唯俊、古柏四同志二次申明書的決議》,指責他們“沒有在黨的布爾什維克火力面前解除武裝”。作為所謂“毛派頭子”的鄧小平被撤銷了江西省委宣傳部部長職務,給了“最后嚴重警告”的處分,“派到樂安縣屬的南村區委當巡視員”。樂(安)宜(黃)崇(仁)中心縣委書記胡嘉賓沒有避嫌,熱誠相待,事后被中央局得知,胡嘉賓也隨之被撤職。鄧小平到樂安南村不到10天,又被指令“回到省委”,說樂安是白區,“怕出問題”“逃跑”。鄧小平被調回后,指令他在寧都縣城附近的賴村石街接受“勞動改造”。
面對不公正的批判,鄧小平始終沒有動搖,在原則問題上絲毫不讓步。“感覺自己沒有什么問題,只是快到實際工作中去”,他寫下一封封聲明書,把強加于他頭上的污蔑、攻擊和不實之詞堅決頂了回去。即便背負了“最后嚴重警告”的處分,年輕的鄧小平依然堅持自己的看法:“不管他們怎樣殘酷斗爭,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我堅信我執行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正確的就要堅持。”
勇于發現真理、追求真理、運用真理、捍衛真理,毫不動搖“為真理而斗爭”,是我們黨的鮮明品格,鄧小平用矢志不渝的堅守和堅韌不拔的斗爭,為我們樹立了堅守真理、直面斗爭的典范。
崇尚實干創一流
鄧小平在瑞金擔任縣委書記時,為“一蘇大會”順利召開提供了堅強保障。按照當時的條件,要在這個小縣城組織600多人開十幾天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第一件大事是會址選擇,經過反復勘查,鄧小平認為葉坪村謝氏宗祠位于城東北郊,較為隱蔽,報經中央同意后,將會場設在此處;第二件大事是600多人的吃住問題,為保障“一蘇大會”代表的食宿,鄧小平和縣蘇維埃政府的同志想盡辦法為大會籌備了足夠物資,并與專門負責大會代表膳宿的康克清、賀子珍等一道,深入葉坪、洋溪、黃埠頭、合龍、沙洲壩等鄉村,察看、落實代表住宿地點;第三件大事是組織規模宏大的群眾慶祝活動和提燈晚會,鄧小平動員各區鄉組織了采茶劇、龍燈隊、嗩吶鑼鼓隊等,以慶祝“一蘇大會”的召開。事務繁多,但鄧小平安排得井井有條,體現了他超強的調度能力與組織能力。
1933年夏,幾經打擊和挫折的鄧小平,在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人的幫助下,從寧都的鄉下調至紅軍總政治部,負責編印《紅星》報。當時鄧小平既是主編,又是編輯、記者,從征稿采訪、寫稿改稿、版面設計、編輯校對,幾乎都是他一個人包干。只有一名通訊員給他當幫手,協助印刷、發行等事務。鄧小平為編好《紅星》報,殫精竭智,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主編的《紅星》報欄目眾多、內容豐富、生動活潑,深受紅軍指戰員和人民群眾的歡迎,1933年僅在中央蘇區的發行量就達17300份,在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人們稱《紅星》報是“一面大鏡子”“一架大無線電臺”“黨和紅軍工作的指導員”。直至遵義會議前,鄧小平才被調離《紅星》報,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完成平生“第一起”。
年輕的鄧小平,面對挫折與困境,沒有絲毫的消極與懈怠,他始終把心思用在實干上,把勁頭放在實干上,在實干中樹立信心,在實干中贏得人民群眾的掌聲,為我們樹立了崇尚實干、爭創一流的典范。
鄧小平在中央蘇區的探索和實踐,展示了他勇挑重任的政治勇氣、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熱愛人民的偉大情懷、坦蕩無私的博大胸襟以及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堅定革命信仰和革命意志。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深切緬懷鄧小平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勛,追思和學習他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的崇高風范,凝聚起干事創業的磅礴偉力,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參考文獻】
[1]贛州市委黨史辦.永遠的榮光——蘇區歷史和蘇區精神簡明讀本[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141.
[2]余伯流,凌步機.中央蘇區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818-890.
(作者蘇春生系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黨組成員、副研究員,瑞金市史志研究室負責人;鐘燕林系瑞金市史志研究室編研股股長;廖九平系瑞金市史志研究室工會主席)
責任編輯/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