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的擔當精神關乎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當代青年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要把個人融入國家中去談擔當,在實現個人夢想的過程中,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要樹立主人翁意識,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增強擔當本領,自覺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以昂揚的精神風貌和主動的擔當作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一、新時代培育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價值意蘊
(一)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擔當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過程中的核心品質,是黨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前進的重要基石,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歲月中積淀形成的堅強品格。如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擔當精神能夠引導大學生明晰時代責任,自覺接過歷史接力棒,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途徑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明確各個方面的主體責任。培育大學生的擔當精神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主意識,在生活中積極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社會上樹立主人翁意識,為社會的和諧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在面對個人、群體、社會和國家等方面的問題時,擔當精神能夠促使人們勇于擔當責任,并積極尋求解決方案,這種精神會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對未來的期望,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三)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理念強調了德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性,明確了教育不僅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和技能,更要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因此,高校教師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要切實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落實到人才培育的各個環節中去,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增強擔當意識。
(四)促進大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的根本要求
大學生的擔當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在一定教育價值觀念的引導下,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擔當精神的培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不僅能幫助大學生更好認識自己,發掘自身潛力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還能夠激發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變革的需求,從而幫助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二、培育新時代大學生擔當精神的現實困境
(一)社會因素
1.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身體上已經基本成熟,但是心智還不完全成熟,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較弱。受西方一些不良社會思潮影響,部分學生更加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過度追求奢侈享樂生活,導致當代大學生對責任與自由的RYt34FPmvizxatfMFED4Rw==關系產生了錯誤認識,從而弱化了自我擔當能力。
2.互聯網作為一種信息交互平臺,雖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也具有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對于大學生這一群體而言,其思想觀念受到互聯網的影響尤為顯著。部分大學生過度沉迷網絡虛擬世界,在網絡上隨意發表評論,盡情展示個性,擾亂網絡空間生態和社會秩序,這就是社會責任感缺失和擔當精神弱化的表現。
(二)學校因素
1.高校教育理念存在偏差。高校思政理論課是培育大學生擔當精神的主渠道。但近年來隨著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很多高校僅僅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就業指標,把“就業”和“技能”擺在教學的突出位置,忽視了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完全背離了學校思政課存在的初衷,對培育學生擔當精神也淪為形式。
2.高校教學方式乏味。大多數高校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只局限于課本上理論知識形式上過于單一,缺乏吸引力。比如當思政課的教學過于理論化,與實踐聯系較少時,學生容易對課程產生排斥感,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難以發揮思政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鑄魂”的重要作用,更難以有效培育大學生的擔當精神。
(三)家庭因素
1.家長過度溺愛。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大多數家長溺愛孩子,包辦孩子的一切。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樣就會導致學生擔當精神弱化,自我獨立意識缺失,做事情也會過度依賴他人,缺乏自我擔當的勇氣與意識。
2.父母榜樣作用的失范。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教育和引導對孩子的未來具有重要意義。在家庭中,父母如果能夠勇于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積極的榜樣作用。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家長言行不一,對于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沒有明確的認知,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引。
(四)個人因素
1.大學生心智發展不成熟。就大學生而言,心智發展仍不成熟,缺乏完備正確的價值觀念體系。同時他們大多數時間生活在校園的“真空”中,社會經驗相對較少,對各種復雜事物的認知還不足,不能很好將自身與社會結合起來。
2.大學生的擔當能力有待提升。培育擔當精神的落腳點是要落實到擔當行動上。大多數大學生生活條件優越,由于家庭和父母過度保護,在現實生活中面對需要承擔的責任時就會畏首畏尾,表現為“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社會擔當的能力。
三、新時代大學生擔當精神培育路徑
(一)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中國的精神旗幟,對于培育大學生的擔當精神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鼓勵大學生將其融入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并積極踐行,從而引導大學生自覺將個人發展與社會、國家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使擔當精神逐步內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2.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新聞媒體應積極宣傳擔當精神的重要性,通過報道先進典型、社會事件等方式,弘揚社會正能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擔當精神。同時有關部門需要加強建設網絡內容,清除網絡環境中的不良信息,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維護網絡意識形態的安全,打造清朗健康的網絡空間。
3.樹立擔當精神的社會榜樣。優秀的榜樣人物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模范行為不僅能夠啟迪大學生的心靈,更能激勵他們追求更高的道德標準。社會各界要通過媒體、網絡等渠道加強對榜樣人物的選拔和宣傳,讓大學生學習他們的擔當、奉獻、奮斗等優良品質。
(二)發揮高校思政教育主陣地作用
1.建立健全高校思政教育課程體系。高校思政教育包含著培養學生責任感的重要內容,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應通過采用互動式、討論式、案例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將培育擔當精神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對擔當精神的理解和內化。
2.加強建設校園精神文明。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對于大學生的德育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要把擔當精神融入班級建設中去,帶頭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擔當精神的重要論述和榜樣精神的示范引領作用,逐漸培育學生的擔當意識。
3.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是培育大學生擔當精神的重要途徑之一。高校要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將“三下鄉”、西部計劃等志愿服務活動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現實問題,培養他們的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以提高擔當精神培育的實效性。
(三)提升家庭的育人觀念
1.家長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言行舉止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子女的思想和行為。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積極展現勇于承擔責任、不怕困難、樂于奉獻等精神,用自身的實際行動為孩子做好表率,久而久之就會給予大學生正向的引領。
2.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新時代條件下,大部分學生在相對優越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他們往往受到家庭的過度關注和溺愛,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他們缺乏擔當意識和擔當能力。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家庭擔當精神,家長要讓孩子積極參與到家庭事務中去,逐步提高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進而培育其家庭責任感。
3.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樹立擔當意識。家長要改變傳統的家庭擔當精神的教育方式,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采用科學的培育方式。家長還要注重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及時掌握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和心理狀況。當發現孩子不能很好地承擔自己的責任時,家長要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引導和感染孩子。
(四)加強大學生自我擔當教育
1.豐富知識儲備,增強擔當本領。隨著科技發展和知識更新,大學生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新知識,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黃金時期,學習能力較強,因此要深入鉆研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與時代發展相匹配的能力和素養,夯實自己的擔當本領。
2.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明確自身的使命擔當。擔當意識是建立在正確的價值觀基礎之上的。大學生可以通過自我反思、學習榜樣人物等方式培育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履行自己的責任,展現出真正的擔當精神。
3.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提高擔當能力。培育大學生的擔當精神,必須落實到他們的實踐活動中去。在新時代,最重要的實踐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就要求新時代大學生要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勇于面對挑戰和困難,提高擔當作為的能力。
四、結語
青年的擔當精神關乎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才能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獻策獻力。培育大學生的擔當精神并使其在實踐中自覺踐行,是大學生實現自身價值的迫切需要,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條件,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時代責任賦予青年,新時代大學生必須自覺肩負時代使命,在偉大實踐中增長才干,提高實踐本領,書寫青春擔當。
【參考文獻】
[1]張園園.新時代大學生使命擔當精神培育研究[D].中北大學.2021.
[2]黃荻.新時代大學生擔當精神培育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22.
[3]王家強.新時代大學生擔當精神培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22.
[4]張穎.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筑夢”擔當精神路徑探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2(9):1-4.
[5]趙微微.新時代大學生擔當精神培育研究[J].決策探索(下),2021(05):20-21.
[6]劉曉玲.新時代大學生擔當精神培育路徑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8(09):36-40.
[7]宋敏,袁茉莉.新時代大學生擔當精神培育的目標導向與實現路徑探析[J].高教學刊,2023(31):155-159.
[8]涂榮.新時代大學生擔當精神培育探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1(09):49-51.
[9]王萌.新時代大學生擔當精神及其培育路徑探析[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23(02):123-127.
(作者均系山東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