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強調,“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方志敏是“馬克思主義篤誠的信仰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杰出的農民運動領袖。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在方志敏等人的領導下,進行革命斗爭和實踐創造,運用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動員以農民為主體的被剝削階級起來革命,變革生產關系,發展商品經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被毛澤東高度評 價為“方志敏式”的根據地,并獲得“模范蘇維埃省”的稱號,使馬克思主義在贛東北閃耀著真理的光芒。
一、方志敏以勞動創造財富思想啟發勞動人民的社會主體意識
馬克思一生有兩個偉大發現,一是唯物史觀,二是剩余價值學說。剩余價值學說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沒有科學的勞動價值論也就不會有剩余價值學說,馬克思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剩余價值產生是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而無償占有工人勞動的結果,揭示了隱藏在經濟關系背后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工人與資本家的階級對立,由此,馬克思號召無產階級一定要聯合起來推翻私有制,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剩余價值學說的創立,為社會主義從空想轉變為科學提供了直接的理論依據。
方志敏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廣大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與階級關系,他指出,“中國地主是實行三重剝削的:出租土地,坐享地租;放債生利,實行高利貸的剝削;開店鋪賺錢,實行商業的剝削。工農勞苦群眾,就在這三重剝削中,輾轉掙扎,而永無翻身之日”。方志敏建立農民革命團,向窮苦農民宣傳馬克思主義,就是要動員被壓迫人民起來鬧革命,改變被剝削的命運。他說,“我是一個黑暗的憎惡者,我是一個光明的渴求者。因為我所處的經濟環境,和我對于新的思潮的接受,故對于社會的吸血鬼們——不勞而食的豪紳地主資產階級,深懷不滿;而對于貧苦工農群眾,則予以深刻的階級同情”。方志敏用通俗的語言、淺顯的例子向工農說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基本原理,指出“凡人類衣食住行樂的各項東西,都是在工人的鐵錘和農民的鋤頭跟鐮刀之下創造出來的。目前花花綠綠,美麗可愛的世界,絕不是那虛無縹緲的上帝創造的(那是基督教徒騙人的胡說),而是我們拿著鐵錘、拿著鐮刀,結實健壯的工人農民,用自己的血汗勞動創造的”。批駁了地主養活農民,上帝創造世界的謬論,肯定工農階級在社會發展中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
為此,方志敏還深入群眾,啟發群眾。大革命時期,擔任國民黨江西省農民部部長的方志敏,多次在農民代表大會和農民群眾大會上與農民交流,他說:“我們農民越做越窮,越做越苦,從前,總以為是八字壞,命根苦,現在曉得原因在哪里了——我們沒有土地呀,我們租耕地主老財的土地要虧本呀,這就是我們一天一天窮苦下來的最主要的原因!”他以階級分析法,批判了私有制及私有制條件下統治者貪婪殘暴本質,他指出,工人、農民的可憐不是自身造成的,也不是命中注定,而是他們的勞動結果被他人奪去了,究其原因,是他們政治上自己的事不能自己做主,經濟上深受地主的重租、高利貸者的重利、國民黨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貪官污吏、土豪劣紳、衙門里的差役敲詐勒索。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工農階級在方志敏領導下,逐漸覺悟起來,他們要求過較好的生活,要求不餓不凍,要求不吃樹皮、草根、觀音土;要求不出賣兒子老婆;要求不吊頸投水,總之,他們要求生存,要求不輕易死掉。在思想與實踐上劃清了勞動與剝削,勞動者與剝削階級的界限。
二、方志敏以勞動異化現象激發勞動人民起來反抗剝奪者
勞動人民的覺醒與反抗是中國近代發展的一個閃光點,如何引導被剝削階級覺醒后起來進行革命?在舊中國,農民只知道“鋤頭不拿起,世人皆餓死;拿起了鋤頭來,餓死了自己”,卻不知道為什么勤儉農民的汗總是為他人而白流?方志敏拿起了馬克思主義勞動異化理論作為武器,闡明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勞動創造財富,但勞動卻發生了異化,統治階級不斷將從工人、農民那里掠奪積累起來的財富變成無限的權力與壓迫的工具,建立軍隊、監獄等,以暴力手段,加緊對勞動階級的剝削與鎮壓,維護與鞏固反動統治,解決階級不可調和的矛盾。
方志敏列舉了舊中國勞動異化現象,指出,“我們造起了高樓大廈,自己卻與豬狗一起住在污穢的矮屋里;我們織就了綢緞呢絨,自己卻衣不蔽體,受寒受冷;我們做出了美味糧食,自己卻抱住肚子受餓;我們造了汽車,卻給太太小姐們兜風;我們造出了飛機,卻只給老爺們東飛西飛的交通便利;尤其是我們造出了槍,自己卻給人槍斃;我們造出了炸彈,自己卻給人炸個血肉橫飛。我們創造了財富,財富被他們掠奪去了,自己卻成了一無所有的窮光蛋,我們創造了幸福,幸福被他們享受去了,自己反成了被幸福遺忘的人們”?;诖?,方志敏為工農群眾打抱不平,進一步揭露了國民黨統治下,貧富懸殊和統治階級的殘暴。他還說“創造者變成了奴隸,寄生蟲反做了主人,別的都可忍耐,此事我們是萬不能忍耐下去的”,揚棄勞動異化必須俯下身子到群眾中,在礦山窯洞、鄉間僻壤,組織共產黨員“利用工人目前難于忍受的生活痛苦,發動工人群眾日常經濟斗爭,與反帝反國民黨的政治斗爭!”從根本上革除罪惡的私有制與雇傭勞動制度,剝奪剝奪者,以達到“我種出來的東西,應該歸我所有”“將數千年來壓在我們頭上的大石頭推翻,將樂居在石頭上的土豪劣紳、貪官污吏、軍閥、大地主、買辦階級、帝國主義一齊跌死”,改變被壓迫被剝削的悲慘命運,最終“通過革命使自己成為統治階級,并以統治階級的資格用暴力消滅舊的生產關系”,建立可以與蘇聯相媲美的社會主義國家。
1928年12月,在贛東北的弋陽與橫峰,方志敏利用年關農村階級矛盾最尖銳時刻,領導廣大農民、礦工暴動,鏟除貪官污吏,實行平債分田,建立代表工農利益的勞農政府。在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發展各個歷史時期,方志敏嘗試以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與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解決舊中國社會不平等,財富兩極分化問題,他領導制定《臨時土地分配法》《信江特區蘇維埃土地臨時使用法》《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土地稅法》《信江工農兵代表會議(蘇維埃)政府政綱》《工會臨時組織條例》等法律與施政綱領,發動群眾進行土地革命,實行“耕者有其田”“誰種誰收”,使勞有所得,工人農民翻身當家作主,工農革命促進擴紅、擴蘇、工農蘇維埃政權鞏固,根據地也由弋橫到信江、由信江到贛東北、由贛東北到閩浙贛波浪式向前發展,成為土地革命時期全國六大蘇區之一,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就變成了強大的物質力量。
三、方志敏結合商品二要素與勞動二重性發展商品經濟和赤色貿易
勞動創造價值,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角度看,勞動是一個歷史范疇,價值是一個商品經濟范疇,科學的勞動價值觀是以商品理論為基礎的,這是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一大優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經濟社會發展最基本的元素——商品入手,不僅剖析了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中,剝削階級因占有土地和生產資料,采取雇傭勞動制度,以地租、利潤、高利貸等方式實現對他人勞動的剝削,獲取利潤,揭示了勞資關系。而且馬克思通過商品內在矛盾的運動,分析勞動者的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作用于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中凝聚人類勞動的價值和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等方面需要的使用價值。方志敏結合這一原理,在以自然經濟為主的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中,千方百計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整合各種資源,發展商品經濟,開展赤色貿易,解放生產力,滿足人民與軍隊需要。
方志敏是早期中國共產黨內與毛澤東、彭湃齊名的杰出農民領袖,經歷大革命洗禮,深知中國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中國革命與俄國革命不一樣,必須深入國民黨統治的薄弱地區,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與發展道路。但是,如何在落后的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取得經濟、政治、軍事優勢,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方志敏不僅運用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激發農民起來進行革命,相信廣大工農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有足夠的力量破壞舊世界,打爛舊社會污穢、腐朽、血腥的反動統治基礎,變革生產關系。在根據地經濟建設中,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商品二因素和勞動二重性理論,對以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為主的農村,發展商品經濟,實行對外貿易,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進行了積極探索。
針對根據地初建時軍民生產、生活、戰爭物資的嚴重不足,方志敏領導的蘇區采取了一個被群眾稱之為“神仙想出來的辦法”,就是鼓勵根據地生產的同時,實行對外貿易,利用蘇區、白區與游擊區商品(產品)獨特的使用價值互補性與各產品凝聚抽象勞動價值的統一性,以貨換貨,互通有無、調劑余缺,一方面,凝聚力量發展生產,讓蘇區人民生產更多更好的商品(或產品),其中主要是農副產品和部分手工業品,最大限度地滿足根據地人民生產生活需要,保證紅軍供給,剩余的新產品向灰白區輸出,且大多以高于蘇區的價格賣出,農民獲得更多利益;另一方面,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國民黨對根據地進行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帶來的食鹽、藥品、五金等產品奇缺困難,以農副產品購回蘇區急需的食鹽、布匹、藥品、軍用品。1931年5月,中共贛東北特委擴大會通過《關于蘇維埃工作決議》,明確規定蘇維埃政府不能實行對外貿易的壟斷,遵循價值規律,允許商業自由,同時,嚴禁商人投機與提高物價。之后,許多赤白區邊界群眾集市貿易恢復、一些中小商人開門復業。為了拓展市場,促進赤白貿易,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修建道路橋梁、船渡,為赤白物資交流創造交通條件,并設立了船舶檢查局;二是在贛東北蘇區各縣、區設立了18個對外貿易處,對外監督輸入蘇區緊缺的必需品,輸出蘇區剩余的新產品,開拓赤色貿易線,讓蘇區的糧、油、棉、紙、竹、木等農副產品和白區食鹽、藥材、布匹、五金、軍需品等具有不同使用屬性,根據商品的價值與市場供求關系在蘇區、白區和游擊區進行調節。當時比較好的赤色貿易線路主要有德興到開化,玉山到常山,婺源到屯溪等,18個對外貿易處每處每年可獲利高于3000—4000元,據1933年統計,18個對外貿易處,進口為124266元,出口為198655元,出超為74389元;三是地方各級蘇維埃政府根據市場需求,幫助農民克服生產與生活困難,發展生產,創造更多財富。如,閩浙贛第一屆省蘇執委會發布的第三號令,依據棉花市場不能滿足軍隊與群眾紡織發展的需要,指導農民種棉花、麻及火麻,對多種棉花完全免收土地稅,這樣將蘇區有限的資源轉化成經濟發展優勢;四是為了商品交換,政府以計劃調節輔助市場調節,發行貨幣,發揮經濟杠桿作用。1930年10月,方志敏主持籌建了贛東北特區貧民銀行(1931年9月,改建為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后又更名為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發行蘇區紙幣紅票,通過發放低利率貸款,幫助工業發展和農業生產。僅1933年省蘇維埃銀行“借了大洋一萬余元給群眾,購買耕牛,置辦工具或做小生意,解除他們經濟的困難,借了大洋一萬余元給消費合作社,幫助消費合作社的營業發展,使群眾買到便宜貨物,免受奸商盤剝。代(貨)了大洋二萬五千余元給蘇維埃工廠與商店,發展蘇區的經濟”;五是實行低稅率或免稅制,規定日常生活用品的稅率只有3%至5%,稻谷等糧食基本不納稅;六是為了便于蘇區與白區商人交換,對白區商人來蘇區做貿易實行優惠政策。省蘇維埃銀行還印制了與紅票相等的50元、100元兌換券,商人可以根據需要,用兌換券進行交易,結算有剩余,又可以到蘇區銀行兌換所兌換銀圓帶回白區,這樣白區商人的利益也受到了保護,國民黨的經濟封鎖不攻自破,蘇區的商業市場也因此越來越活躍。當時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省會橫峰葛源因其地理位置優越,越過山頭,與上饒、德興、弋陽交界,有利于與外縣經商貿易,葛源盆地物產豐富,盛產米谷、雜糧、生豬、葛根、獼猴桃、茶油、竹木等,因此成為蘇區商品集散地,商業貿易非常繁華。
方志敏運用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在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生產力落后,物資極端缺乏的條件下,以市場為中介對資源進行配置,組織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激發了人民群眾勞動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了根據地商品生產的比較優勢,實現蘇區、灰白區的商品流通,解決了廣大農民沒鹽吃、沒藥用、沒衣穿問題,根據地活躍躍的創造“與國民黨區域中的經濟總崩潰,毫無一點辦法的狀況,比較起來,真可以使他們汗顏!”方志敏對計劃與市場調節機制的社會主義經濟組織形式與經濟運行方式的有益探索,是我黨歷史上早期探索商品經濟管理體制與經濟運行模式的杰出代表。這一經驗也為今天構建高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5-5(002).
[3]方志敏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基金項目】江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一般項目“方志敏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探索研究”(編號21SKJD26);上饒師范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方志敏經濟思想研究與當代啟示”(編號SRSK202305)。
(作者胡水華系上饒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張蘭芳系上饒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