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醫精神”作為中國醫療事業的獨特精神財富,承載了救死扶傷、服務人民的崇高使命,體現了醫者仁心、醫術精湛的職業追求。在新時代背景下,“紅醫精神”不僅是激勵醫務人員無私奉獻、勇攀醫學高峰的精神支柱,也是推動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動力。對“紅醫精神”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傳承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對于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紅醫精神”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
“紅醫精神”起源于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特別是井岡山、長征和延安時期的醫療實踐和理念。在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和改善軍民健康,為革命勝利提供堅實保障。這些實踐不僅體現了黨對人民群眾健康的高度負責,也展現了黨在醫療衛生領域領導人民戰勝困難、不斷前進的智慧和勇氣。
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面對國民黨軍的“圍剿”和封鎖,醫療衛生條件極為艱苦。黨領導下的紅軍和根據地政府,克服物資短缺、醫療人才匱乏等困難,建立了簡易醫院和衛生所,開展基本的醫療救治工作。紅軍衛生部的成立,標志著黨開始系統地組織醫療衛生工作。
長征期間,紅軍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自然環境和敵人的追擊。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黨領導的醫療衛生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障了紅軍戰士的生命安全。紅軍衛生部和各部隊的衛生員,不僅在行軍途中為傷病員提供緊急救治,還在長征途中建立臨時醫院,進行手術和疾病治療。長征途中,紅軍還利用休息時間,組織衛生教育,提高戰士的衛生意識,預防疾病。例如,通過煮沸飲用水、改善衛生環境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瘧疾、痢疾等傳染病的傳播。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醫療衛生體系。在黨的領導下,延安成立了衛生部,下設多個醫院和診所,為根據地軍民提供醫療服務。這一時期,黨還重視醫學教育,創辦了中國醫科大學等教育機構,培養了大批醫療人才。延安時期,黨還大力開展群眾性衛生運動,如“大生產運動”中的衛生建設,不僅改善了根據地的衛生環境,而且提高了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
為將“紅醫精神”轉化為建設新時代的源源動力,眾多學者開展了大量的研究與探索,長征沿線的多所高校共同發起組建了“紅醫精神”教育聯盟,共同推動“紅醫精神”研究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二、“紅醫精神”理論研究的時代價值
在歷史的長河中,“紅醫精神”體現了革命戰爭年代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與英勇奮斗。它不僅是黨在實踐中凝結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新時代衛生健康領域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深入推進“紅醫精神”理論研究,對于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紅醫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一脈相承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在一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由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實踐中孕育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的集合。它由一系列具體的精神形態構成,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這些精神跨越時空,永不過時,成為激勵廣大人民不斷開拓進取的強大精神動力。“紅醫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一脈相承,體現了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對人民群眾生命與健康的持續關注。
“紅醫精神”體現了革命戰爭年代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與英勇奮斗。這種精神在和平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揚光大,醫護人員堅持以人民健康為己任,不斷探索和創新,為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作出了巨大貢獻。步入新時代,“紅醫精神”更是被賦予新的內涵。它不僅要求醫護人員具備高超的醫療技術和良好的醫德醫風,更要求他們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積極投身健康中國建設的偉大事業中。
(二)防范衛生健康領域重大風險需要“紅醫精神”提供原動力
革命戰爭年代,“紅醫精神”為蘇區醫務工作者搶救紅軍和人民群眾的生命發揮了重要精神支撐作用。步入新時代,“紅醫精神”繼續為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駕護航。面對國內外衛生健康領域的復雜性、艱巨性與反復性,防控化解衛生健康領域重大風險,需要發揮“紅醫精神”的原生動力,激勵新時代的醫護人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保持堅定的信念和無私奉獻精神。
(三)健康中國建設需要“紅醫精神”提供不竭動力
健康中國建設,旨在構建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實現健康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紅醫精神”的傳承與弘揚,為健康中國建設注入了紅色基因,提供了不竭動力。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70多年,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四)黨的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紅醫精神”涵養滋潤
新時代,健康的內涵不斷擴展,需求標準更高,衛生健康事業面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中央蘇區醫療衛生思想作為中國共產黨衛生思想的重要淵源,提出了“一切為了人民健康”“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等一系列理論。這些理念在新時代衛生工作方針中得到繼承和發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衛生健康事業的持續關注和深入思考。
在致力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實現衛生健康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用“紅醫精神”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動衛生健康事業向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五)治理衛生健康領域的突出問題需要“紅醫精神”正本清源
剖析衛生健康領域突出問題產生的根源,還是理想信念出了問題,精神上缺了“鈣”。治理衛生健康領域的突出問題要以“紅醫精神”補好理想信念之“鈣”,讓廣大醫務工作者從一代代紅醫楷模中深植理想信念,夯實清正廉潔思想根基,從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黨性覺悟,增強拒腐防變能力。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衛生健康工作,把黨領導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寶貴經驗傳承好、發展好,更加清醒、更加堅定辦好當前的事情,推動衛生健康事業在歷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的潮流中發展。
三、“紅醫精神”理論研究的現實困境
(一)學術影響力不夠制約了“紅醫精神”的學術傳播
近年來,廣大學者圍繞“紅醫精神”積極開展各類研究與探索,形成了較為豐厚的理論與實踐成果,但學術影響力依然不高,嚴重制約了“紅醫精神”的進一步研究與傳播。
一是成果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當前大部分成果主要集中在歷史溯源及實踐探索方面,對“紅醫精神”的深層理論分析較少,各研究方向分散,難以形成“紅醫精神”的學術體系。同時,成果發表的刊物較少,期刊級別也較低,核心期刊極少,對增強“紅醫精神”的認知、擴大“紅醫精神”的影響作用有限。二是學術隊伍薄弱,結構單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紅醫精神”研究,但研究人員依然偏少,80%以上的研究者為醫學院校(系)或醫院的研究人員。高水平領軍專家缺乏,背景單一,博士較少,且主要集中在贛南醫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沈陽醫學院等少數幾個機構。同時,研究人員年齡結構不合理,科研骨干仍以老同志為主,中青年教師研究水平不高,積極性不夠,缺乏動力。三是學術合作交流活動頻次不夠多、層次不夠高。受地方院校的局限,各高校、研究機構關于“紅醫精神”的學術合作交流并不多,大部分學術交流集中在地方院校之間。同時,因研究領域與地域的差異,難以吸引高層次學術機構的參與,也難以獲得專家的指導和幫助。
(二)學術研究水平不高制約了“紅醫精神”研究的學術發展
“紅醫精神”是重要的革命精神,有許多值得探究的地方。目前,“紅醫精神”的研究主體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的高校,整體研究水平偏弱。研究內容依然停留在具體問題上,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有待進一步拓展。在研究廣度上,學術界的研究集中在“紅醫精神”的概念、內涵、形成過程、價值、特征、傳承路徑、與其他革命精神的關系等方面。而對“紅醫精神”的哲學意蘊、政治學意蘊、內在邏輯關系、重要人物與“紅醫精神”的關系、“紅醫精神”的創造者群體、在國外的傳播路徑等問題基本沒有進行過專門探討。
在研究深度上,多數研究尚停留在淺層次的描述上,缺乏深層次的論證與哲學思辨。對“紅醫精神”的內涵闡釋缺乏深入的論證與哲學層面的剖析,缺乏可信度和說服力。
四、深化新時代“紅醫精神”理論研究的系統性路徑
在新時代背景下,深化對“紅醫精神”的理論研究,不僅是對歷史的深度回顧,更是推動其在當代醫療衛生領域持續發光發熱的必由之路。通過深入挖掘與系統整理黨的健康事業發展歷程與精神遺產、強化紅醫聯盟的協作機制與學術創新、充分利用紅色地緣資源深化理論研究、傳承與創新并重構建新時代理論體系,詳細闡述“紅醫精神”理論研究的系統性路徑,為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實而全面的理論支撐。
(一)深入挖掘與系統整理黨的健康事業發展歷程與精神遺產:構建理論研究的基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領導下的衛生健康事業經歷了從初創到成熟的跨越性發展,這一歷程中孕育了無數踐行“紅醫精神”的先進人物與事件。這些歷史經驗與精神遺產,構成了深化“紅醫精神”理論研究的寶貴素材與堅實基礎。通過深入挖掘與系統整理這一歷程,不僅能夠提煉“紅醫精神”的核心內涵,還能夠為理論研究提供豐富而翔實的案例支持。站在新時代的起點,深入探究這些歷史經驗與精神遺產,對于傳承“紅醫精神”、激勵新一代醫療衛生工作者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這一過程需要專業團隊的參與,運用歷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視角,對資料進行細致梳理,確保理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二)強化紅醫聯盟的協作機制與學術創新:構建理論研究的交流平臺
紅醫聯盟的建立,為深化“紅醫精神”理論研究提供了獨特的平臺與機遇。聯盟成員間資源共享、科研合作以及對“紅醫精神”教育理念、方式方法和體制機制的共同研討,不僅有效凝聚了學術界的力量,還促進了理論創新與學術成果的廣泛傳播。這一協作機制的強化,需要進一步細化合作模式,建立常態化的學術交流機制,如定期舉辦專題研討會、學術論壇,促進成員間深度交流,激發理論創新的火花,為深化“紅醫精神”理論研究提供動力源泉,也為醫療衛生事業的學術創新開辟了新路徑。
(三)充分利用紅色地緣資源,深化“紅醫精神”理論研究:構建理論研究的實踐基地
革命老區豐富的紅色醫療衛生資源,為深化“紅醫精神”理論研究提供了土壤。通過在井岡山、延安、瑞金等地建立的紅色醫療衛生歷史資料庫,收集與整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與實物資料,為理論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組織實地調研,深入了解“紅醫精神”在革命戰爭時期的生動實踐,能夠為理論研究提供鮮活案例。此外,舉辦主題研討會與學術論壇,促進國內外專家學者的交流與合作,是深化理論研究的關鍵環節。將“紅醫精神”融入醫學教育與醫療衛生服務中,培養具有“紅醫精神”的新時代醫療衛生人才,對于推動“紅醫精神”的傳承與創新具有深遠意義。
(四)傳承與創新并重,構建“紅醫精神”新時代理論體系:構建理論研究的創新框架
在深化“紅醫精神”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傳承其核心價值與創新其時代內涵并重,是構建新時代理論體系的關鍵。一方面,深入挖掘歷史經驗,傳承“紅醫精神”的初心使命;另一方面,結合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需求,不斷探索“紅醫精神”的新時代內涵,使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的生命力。這一過程需要理論研究者與實踐工作者的緊密合作,通過案例分析、實證研究等方法,探索“紅醫精神”在當代醫療衛生領域的具體表現形式以及其對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醫患關系的潛在影響。通過這些路徑的系統性構建,不僅能為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與理論支撐,而且能為實現健康中國戰略、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與精神引領。
總之,深化新時代“紅醫精神”理論研究的系統性路徑,不僅涉及對歷史經驗的深入挖掘與整理,還包括強化協作機制、充分利用紅色地緣資源以及構建新時代理論體系。這些路徑的實施,需要跨學科團隊的緊密合作、地方機構的深度聯動以及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為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推動“紅醫精神”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有力支撐。通過專業視角下的全面探索,深化“紅醫精神”理論研究,將為新時代醫療衛生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為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貢獻力量。
【基金項目】2022年度江西省高校黨建研究項目(規劃重點項目)(22DJZD010);2023年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JXJG-23-13-13);江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省級精品項目“基于協同育人的‘紅醫仁心’思政教育體系探索”;贛南醫科大學黨建研究課題(GYDJKT.YB-2022001)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贛南醫科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黃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