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關乎未來發展的道路,同時也是從歷史走過來的路,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我們追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體現了各國現代化共有的普遍特征,而且更深刻地融入了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生成和發展有嚴密的內在邏輯,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把握其生成邏輯,對于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邏輯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便深刻洞察:“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睌荡袊伯a黨人不懈追求,終于開辟出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光明大道,中國人民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曙光。這一道路的形成,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先驅們的堅定追求和不懈努力緊密相連,他們共同鑄就了今日的輝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與形成,是歷史的必然結果,是對西方式現代化道路的深入反思,也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各種現代化方案進行慎重選擇后的歷史抉擇。這一道路的選擇,不僅體現了我們黨對現代化事業的深刻理解和堅定追求,也彰顯了中國先進分子對于國家命運的深刻思考和責任擔當。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這一重大舉措為后續的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石,開辟了通往繁榮發展的廣闊道路。此舉不僅標志著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變革,也預示著國家發展軌跡的深刻轉型。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入總結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規律,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預見性、創新性和自主性的現代化建設理念與思想。這些努力共同開辟了一條不同于西方和蘇聯模式,更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面對新中國百廢待興的局面以及西方資本主義的封鎖,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成為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奮斗的目標。這一時期黨開啟了現代化建設的全面探索,先后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和四個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的戰略目標,為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規律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概念,這是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小康社會思想的發軔。在這一歷史階段,我們黨以實踐為基石,大力推進理論、制度、文化等多方面的創新,致力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黨的十四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這一系列的決策和舉措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制度支撐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通過先富帶動后富、沿海引領內地發展等方式,推動人民生活質量的持續提升。這一時期,黨領導人民全面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國家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新概念,全面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境界。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最新發展,是遵循“兩個結合”、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方法論的典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實施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致力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多個領域均實現了協調并進的發展。經過一系列具有變革意義的實踐探索,我們取得了顯著的突破和成果,經受住了來自國內外的各種風險挑戰。這些成就和變革,為黨和國家事業書寫了輝煌的歷史篇章。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形成和發展的理論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現代化道路。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指導思想,不斷指導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探索。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深入探索和理論創新,我們先后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論成果,這些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钡ㄒ徊蛔兊氖且择R克思主義為指導,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傳承和發揚。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這展現了不同于西方式現代化的新文化形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支撐和科學的行動指南。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現代化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重要論斷。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既顯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魅力,又使馬克思主義同所處時代的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緊密結合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求,創造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要求的理論成果。同時,中國式現代化也為中華文明這一古老而強大的生命體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得到了進一步的更新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體現在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銳意進取的探索精神上。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始終立足本國客觀實際,注重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不斷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的協調發展。這種結合使得中國式現代化既具有現代化普遍特征,又深深植根于中國大地,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順應世界發展趨勢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不僅順應了世界現代化的發展潮流,還兼具了各國現代化的普遍特征,同時,它更是基于中國獨特的國情和文化背景,展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體現出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的辯證統一。這種獨特的現代化模式,既體現了中國對于現代化進程的深刻理解和積極探索,也彰顯了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自信和擔當,這體現在追求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社會進步等方面,都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中國式現代化在追求發展的同時,特別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軌并進,致力于文化創新和社會穩定的共同推進。此外,它還積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這種全面的發展觀不僅彰顯了中國特色,也體現了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這些共同特征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既具有世界現代化發展的共性,又根據自身國情進行了創新和拓展。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形成和發展的實踐邏輯
黨的領導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著領導核心作用?,F階段我國面臨復雜的國際形勢,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才能在眾多誘惑面前擦亮雙眼,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確保社會持續穩定。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隨后,黨又領導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推動了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經濟飛速發展,有力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黨的領導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證,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黨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同時,黨還科學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為解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供了有力支持。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立場?!叭嗣裥允邱R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黨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不僅是經濟增長,更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當前的國際環境越來越復雜的情況下,只有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力量集中起來,我們才能克服所有的困難和挑戰,不斷實現國家的發展。在社會發展的歷史上,只有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要依靠人民的力量,發展成果也直接受益于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制定和調整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我們需要主動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持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享與共贏。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發展經濟如果只要求速度而不注重質量,將會導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從總體上看,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但是仍存在一些地區整體的發展水平處于落后的狀態。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雖然人口基數龐大,但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一個人也不能落下,所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發展的質量,讓所有人真正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益處。各個領域的發展與提升,都要依靠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經濟發展趨勢良好,人民才能切實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體會到國家的繁榮與強大。
【參考文獻】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嶄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2-07-28(01).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2).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9.
(作者陳珈琦、包文學均系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