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由中國共產黨、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和中國人民共同創造的具有革命主義精神和歷史文化價值,并極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引導黨員、干部不斷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紅色文化中涵養的革命精神和歷史文化,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陣地,通過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利用新媒體豐富紅色文化教育形式,整合區域紅色文化資源等方式,充實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內容,創新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手段,豐富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載體。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有利于將共產黨人的優良作風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傳承下去,有利于新時代新青年堅定政治立場,厚植愛國情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一、紅色文化的發展脈絡
(一)蒙昧探索: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舊民主主義革命(1840-1919)是以反對封建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為主要目標的社會變革運動。1840年,西方列強用鴉片打開了清朝緊閉的大門,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不同方式的救國運動展示了中國人民頑強勇敢、勇于奮斗的精神,是近代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
1915年9月,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后更名《新青年》,并以此為載體傳播文化,受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雜志后期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等早期共產黨員都受到該雜志的影響,并為后期進行民主革命和成立中國共產黨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奠定基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標是無產階級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并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艱苦奮斗,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
200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公開提出“紅船精神”的概念,他認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紅船精神”孕育的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勇于創新、富于進取精神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過程,一代代共產黨人繼承和發揚“紅船精神”,推動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事業不斷向前發展,這一時期形成的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都是紅色文化的具體體現。
(三)曲折前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8)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推動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為主要任務。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精神文明活動,提高人民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質,推動了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其基本精神是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了大量富有時代氣息、民族特色和人民性的文藝作品,豐富了紅色文化內涵。
(四)穩步發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的主要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黨的自身建設,不斷自我革命。1978年之后,我國進行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推動經濟和文化的融合。這一時期,中國加強了對紅色文化的傳承,將紅色文化與旅游業結合起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都在積極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如舉辦紅色文化節、組織紅色文化宣傳等。
自1982年鄧小平同志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念之后,中國共產黨一直帶領中國人民接續奮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的信仰力量,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代代相傳。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加大了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度,通過政府和民間交流等方式,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向世界傳遞了中國紅色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文化影響力。
二、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價值意蘊
(一)堅定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目標方向:從紅色文化中堅定理想信念
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是高校建設的根本目標,這就要求高校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其中,堅定理想信念是新時代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標準。紅色文化中蘊含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極其重要的教育價值。高校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需要正能量文化加以引導。促進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能引導學生深刻領會共產黨人為國為民的革命情懷,將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人民至上等理想信念傳遞給新時代青年。從實踐出發,引領學生學習紅色文化,讓學生深刻理解黨的初心和使命,為學生日后發展提供精神滋養。
(二)增進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情感認同:紅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紅色文化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所創造的光輝歷史與豐功偉績,是培育大學生國家自豪感的精神源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青年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培養十分重要。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可以提升新時代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情感認同,使他們更加深入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和意義,從而更好地感悟紅色文化,傳承紅色精神,促進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這不僅有助于大學生個人的成長,也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三)豐富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課程內容:紅色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
紅色文化是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課程體系,豐富了黨史學習教育內容。通過挖掘紅色文化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將其轉化為課堂實訓內容,有利于豐富教學方式和內容,打造特色化教學,從而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做中國人的底氣,讓紅色血脈傳承永續,將紅色文化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實踐探析
(一)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充實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內容
高校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使命,應找準契合點,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課堂教學內容,開發紅色教育課程,建立菜單式與模塊化課程體系,利用紅色典型案例教學、紅色體驗式教學、訪談式教學、結構化研討式教學等諸多形式,借助實境課堂為大學生展現紅色文化。發揮“教師—學生”雙主體作用,通過將紅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課堂,構建紅色文化教學體系,引領學生從紅色文化中汲取力量,從而自覺擔當時代使命,實現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推進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二)整合區域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載體
紅色文化是立黨興黨強黨的豐厚養分,也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強大精神力量,它記錄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高校教師可以結合實際,將當地的紅色資源有機整合到案例講解、實踐教學、紅色研學中,擴大黨史學習教育的資源供給,提高教學內容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增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粘性,實現情感共鳴、理性認知、價值認同的融合。具體來講,首先,高校可充分挖掘整合區域內紅色文化資源,通過編寫特色課程教材,營造濃厚的教學氛圍。其次,建立“高校—區域”雙主體共建機制,開展紅色景點共建,讓高校和區域共同參與到紅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通過定期組織大學生去紅色景點參觀,讓學生深入了解紅色歷史,感受紅色文化魅力,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歷史責任感。最后,組織高校教師深度挖掘地方紅色文物和歷史背景,幫助師生更好地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和意義。
(三)利用新媒體豐富紅色文化教育形式,創新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手段
以信息技術為依托,以大眾傳媒平臺為手段,打造紅色文化與黨史學習教育融合的網絡信息平臺,創新紅色文化宣傳模式。結合時代特點,積極推動紅色文化資源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充分利用虛擬課堂、云課堂等教學軟件或平臺,讓黨史學習教育生動起來。此外,通過VR等先進技術,可以將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場景還原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更加直觀地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這種形式的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可以利用大學生自我教育功能,讓他們在學習中更加主動地思考和探究。
傳承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促進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打造特色化教學平臺,建立紅色資源信息平臺,提高紅色文化宣傳實效,切實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不竭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習近平.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N].人民日報,2017-12-01(002).
[3]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57,(26):467-492.
[4]習近平.堅定理想信念 補足精神之鈣[J].新長征,2022,(01):4-11.
[5]金堃.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黨史教育管理的價值及實現研究[J].經濟師,2022,(04):231-232.
[6]汪志球,鄭智文,丁雅誦.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N].人民日報,2024-05-13(010).
[7]姜長寶,任俊霞.紅色資源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可為、應為、難為與何為[J].中國大學教學,2024,(03):40-46.
【基金項目】2023年度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一般項目馬列·科社《舜文化融入山東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3CKSJ13)。
(作者楊漫漫系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輔導員,王炳宇系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本科生)
責任編輯/黃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