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已成為指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理論。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機構,思政課教學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對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價值。然而,受人員、制度、理念等因素的影響,高校思政課教學中一些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如教學內容趨于復雜性、教學方法適用性不足、教學資源整合不當等,極大影響著學生的全面發展質量。而深入探究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并將其切實融入大學生思政課教學體系中,或將成為許多高校的重要工作。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與特點
(一)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可被理解為一條獨特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旨在以人民為中心,充分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共同努力實現國家的全面現代化,促進社會的持續發展和進步。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基于國情,展現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具體包括以下九個方面:即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高質量發展、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二)特點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以下五個顯著特點:第一,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基于基本國情,中國式現代化涉及我國14億多人口共同邁進現代化社會,其規模遠超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也是人類發展歷程中偉大的飛躍,以此展現了我國具有韌性和高質量的發展特征。第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共享,逐步縮小城鄉、區域和群體之間的差距,被視為中國人民的共同福祉。第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同樣關注人民的精神世界,著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步伐,培育現代創新文化,并提倡人人參與、人人奮斗、勤儉節約,以此為人民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第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以綠色發展為指導,助推經濟領域邁上新高度,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第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和平發展道路,著力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二、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融入大學生思政課教學的必然性
(一)重要價值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融入大學生思政課教學已成為許多高校的重要工作內容,對學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該工作是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途徑。通過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融入思政課,既能引導青年大學生明辨是非,增強政治洞察力,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信仰,又能培養其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幫助其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另一方面,將有效推動思政課的改革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中深厚的理論淵源和豐富的思想內涵,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鮮活的教學素材,極大增強了大學生思政課的實踐性,使課程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增強了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與此同時,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融入思政課,可保持大學生思政課的實效性。該理論體系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加快其與思政課的融合進程,可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生命力,提升對黨領導的認同感和支持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現存的問題
當前,受諸多因素影響,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融入大學生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逐漸凸顯出來。
第一,教學內容融合難度大。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較為龐大,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在融入大學生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全面且準確地呈現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核心觀點和價值,還需考慮思政課體系的整體結構與實際教學要求,避免內容重復,無形中增加了融合難度。
第二,教學方法適用性不足。當前,部分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仍以講授法、討論法等較為傳統的方法為主,雖具有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存在局限性,在面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中較為抽象的內容時,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教學資源整合不當。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教學需要教材、案例、視頻資料等豐富的教學資源作支撐,但就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大多數高校并未將思政課教學內容與之進行系統整合,難以為融合創造有利條件。如某思政課教師要講解“中國式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的主題,需引入典型案例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該內容,但由于缺乏教材和案例庫,教師選擇的案例并不具備代表性,學生理解產生了一定的偏差,而在備課過程中,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找案例,也極大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
三、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融入大學生思政課教學的可行性路徑
(一)制定融合方案,指明工作方向
要加快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融入大學生思政課教學體系的步伐,發揮目標導向作用,指明教師工作的大方向為首要任務。高校須嚴格遵循系統性原則,立足歷史背景、理論內涵、實踐路徑和重大成果,向學生系統介紹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及思政教學內容,避免片面解讀或遺漏重要內容,對學生認知產生不良影響。與此同時,關注國家大事、社會熱點,將理論知識與現實問題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的使命感。某高校在深入分析學生實際發展需要和課程教學要求后,制定了以下融合方案,并落實到具體的文件中,為教師開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1.融合目標:使學生全面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歷史演進和實踐成果,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和思辨能力。
2.融合內容:歷史背景、理論基礎、實踐路徑、成果成就等理論體系;經濟特區建設、鄉村振興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案例;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文化傳承等現實問題。
3.融合方法:采用講授、討論、案例分析等多樣化教學法,激發學生參與度;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親身感受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成果;針對某一具體領域或問題,組織專題研討。
(二)優化教學內容,完善課程體系
優化教學內容是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融入大學生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可從以下角度出發開展教學內容整合工作。第一,系統梳理。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進行深度拆解和細化,使其有機融入大學生思政課教學的各個模塊和知識點中,如“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發展階段”等,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后的重要事件和轉折點,堅持黨的領導、走和平發展道路、注重社會公平正義等突出特征等。第二,實證分析。選取與中國式現代化和思政課均緊密相關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實踐案例,如改革開放、經濟特區建設、鄉村振興等,作為學生深入分析和探討的話題,以此為途徑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此為話題設計數據收集、資料查閱、調查研究等活動,提升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第三,對比研究。選擇與中國式現代化存在相似性及差異性的國家作為研究對象,從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傳統、發展階段等各個方面分析異同點,使學生清晰地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和優勢。
(三)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在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大學生思政課教學融合過程中,教師可依據實際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愛好,采用案例教學法、互動式教學、實踐教學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專題研討法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參與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
在系統講授“毛澤東思想”相關內容時,某思政課教師應用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開展教學。一方面,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制定專題課程,系統介紹毛澤東思想的產生背景、核心內容和歷史意義,并系統延伸了新民主主義理論和一系列創造性思想、前瞻性構想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實際影響,逐步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組織模擬演講、辯論等活動,結合當前時事和政治熱點,分析毛澤東思想對當今社會的指導意義,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與思維拓展意識。
(四)整合教學資源,提高融合質量
教學資源整合度直接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大學生思政課教學融合質量產生影響。高校需依據思政課教學情況,著力搭建線上共享資源庫,為“教師教”和“學生學”提供有力支撐。首先,資源內容定期更新。充分調動思政課教師隊伍的積極性,定期收集、整理和更新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政策文件、新聞報道等,并上傳自己的教學課件、教學視頻、教學案例等,確保資源庫內容的時效性,逐漸豐H73yMOEdvBR8xHhyh2XJWSRhmPPQeLmUnxQP9jIYhn8=富資源庫的內容。其次,資源分類與檢索。按照學科、主題、年級等維度搭建資源分類體系,同時提供關鍵詞、標題、作者等多種檢索功能,為學生和教師查找所需資源提供便利。最后,技術支持與服務。提供網頁、移動APP等多種訪問方式,確保平臺的運行穩定性,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設置交流討論區,促進資源共享和互動。
(五)搭建評價體系,持續改進教學
為及時解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大學生思政課教學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搭建完善的評價體系至關重要。一方面,設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考試、作業、課堂觀察等方式系統評估學生對具體知識的理解情況、知識應用能力、對中國式現代化認同程度等。另一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鼓勵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以此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此外,構建評價反饋機制。依據實際評價結果,指明學生在思政課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優缺點,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并適當調整融合方法、教學方案與教學內容,逐步提升教學效果。
四、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大學生思政課教學融合,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且充滿挑戰的任務。在開展工作過程中,教師需立足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結合高校思政課教學要求,制定合理的融合方案,優化教學內容,同時采用創新性的教學方法,系統整合教學資源,并提高教學評價的重視程度,以此將高校思政課程打造成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共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深入發展與應用。
【參考文獻】
[1]紀紅彬.“中國式現代化”融入思政課探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1):4-6.
[2]劉力波,張子崟.“中國式現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理論審思與實踐探索[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3(5):137-143.
[3]薛江謀.中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關鍵點[J].福建茶葉,2019,41(12):119-120.
[4]李敏,夏婷.守正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之“變”與“不變”[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20):76-79.
[5]任智萍,張曉.中國式現代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23(6):71-75.
[6]李振旭.信息化教學在思政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評《教學形態信息化創新應用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技論文,2020,15(5).
(作者于展系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助教,高珊系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助教)
責任編輯/黃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