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教育公平是高校開展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保障學生受教育權的基本手段,推進教育公平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路徑之一。近年來,如何在高校實現教育公平成為人們熱烈討論的話題,為此,通過深入分析教育公平的實質及新時代社會環境和學生的客觀發展規律,為促進教育公平提供針對性舉措,從而有助于實現學生自由且全面發展。
一、教育公平的理論闡述及現狀分析
(一)教育公平實質及特性
所謂教育公平是用公平理論和公平標準對教學活動進行考察,是對教與學的關系進行規范和評價的基本尺度。教育公平既具備一般公平理論的普遍特征,又突顯教育領域的特殊規律。其特征集中表現為以下兩點:其一,教育公平的目的是保障學生自由且全面發展。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出發,大學階段學生在價值觀念、理想信念和行為規范方面還沒有完全成熟,對事物的認知還未完全定型,因此教育必須堅持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其二,教育公平以程序公平為關鍵。教學公平在事實的實現上需要程序公平作保障,每個學生都公平享有作為公民和學生所應獲得的權利,權利的實現以學生發展資源的獲取為具體表現,因此對教學資源的分配方式就必然涉及程序公平的問題。學生發展資源從內容劃分為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制度資源;按表現形式劃分為隱性資源和顯性資源。總的來說,凡是涉及學生發展,與學生切身需求相關的,不論物質還是非物質都屬于學生發展資源。
(二)當前教育公平現狀分析
是否做到教育公平是每個學生關切的現實問題,也是容易引起熱議或爭論的話題。近年來教育界接連爆出多起教育不公平事件,比如某明星直播中“光明正大”地表明自己曾將高考往屆生身份篡改為應屆生身份;山東某女子多年后發現被冒名頂替上大學;某高校本科生修改成績保送讀研。針對這幾起教育不公平現象,筆者對其歸納為以下兩點:第一,人們的教育公平意識愈加凸顯。這幾起事件曝出之后立馬引起社會關注與討論,借助網絡新媒體的即時性和廣泛性,大家在網上踴躍發表言論,熱烈討論事件產生的原因,不斷深挖其背后實質根源,可以看到不論是網民還是線下群眾對教育公平的關注與重視度之高,可見人們教育公平意識不斷增強,追求公平的要求與日俱增。第二,道德教育和法治建設有待加強。我國自古以來強調為政以德和依法治國,現如今各大高校和機關企事業單位都非常重視思政教育,國家法治建設也在不斷完善。然而在牽涉教育公平時經常存在隱性不公問題,但越是隱性問題越要引起重視,法律法規方面有待完善。
二、教育公平對大學生發展的正向效應
大學生群體更關注的是決策時采用怎樣的程序,程序是否公平公正,即實現教育公平。人們之所以會加入某一群體并長期留在該群體中,是因為在主觀判斷上可以從群體中獲利。相比結果公正,大學生實則更關注過程是否能做到公平公正。若程序公正,即使在短期內無法獲得既得利益,那么也存在合理期望能獲得長期公平效益。
(一)堅持教育公平有助于發揮公平原則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思政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項激勵活動,對人具有極強的激勵功能。堅持教育公平在對學生激勵功能的運用上著重強調公平原則。從利益分配角度研究公平公正原則,表現為在協作勞動與職稱晉升上采用按勞分配;在福利待遇上采用平均分配;在個人發展、智力開發和勞動保護方面采取按需分配三個方面。關系學生切身利益進行合理分配是彰顯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式,有助于發揮價值指引、精神動力和心理疏導等激勵功能。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行動力,保持興奮的精神狀態,調動學生工作學習的積極性,進而不斷挖掘學生的創造性潛力,轉化為具體行動。
(二)推進教育公平有利于提升學生滿意度和認同感
教育公平與學生滿意度之間是正向關聯,只有實現教育公平,才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教育教學活動的滿意度,而教育公平與學生滿意度是衡量高校教學工作實效的一個關鍵指標。立足教學公平,學生的滿意度突出強調學校在提供各項教學資源和服務是否能滿足自身發展需求,是否能在心理上讓學生產生被公平對待的信任感。這種信任感延伸至其他領域,極易產生對學校、教師及教學活動的信任感和認同度。
(三)維護教育公平有益于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
一方面,就師生關系來看,教學公平具體表現在知識傳授、考核獎懲、教學方針上,而獎懲考核是大學生最為關注的內容,這不僅涉及自己利益分配,也是對自己學習過程的成效評判,這些都會對師生關系的構建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就生生關系看,大學生受功利主義驅使,采用非正當手段為自己謀取私利,甚至以欺騙手段奪取本該屬于別人的榮譽,這些都會在學生群體中產生消極反應,為此學生之間很難建立真正的友誼。
三、高校實現教育公平的有效應對舉措
高校教育在有力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同時,也承擔著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學生謀求高水平職業技能,改變人生命運的重要手段。為促進高校教育公平,一方面,需要不斷完善教育評價機制,填補法律漏洞,以法律制度強力約束和保障公平實施;另一方面,為推進教育公平,在具體教育活動中,需要發揮教師的教育者責任和國家、政府宏觀調控能力。
(一)實現教育公平需要構建教育評價執行機制
其一,構建以學生利益為核心的科學評價標準。教育評價是對教學成效的反饋和評估,是對后續教學活動有序性、針對性開展的指導。高校教學評價應立足學生的主體地位,既要包括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評價,也應考慮學生的個性發展水平;既要考慮教學結果的評價,也應納入過程性評價,甚至應提高過程性評價在整個教學評價中所占比重。教學評價的服務對象是學生,那么理應增加學生互評和自評這一環節,這樣既有利于做到評價公平公正,又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人翁意識。
其二,改革和完善考試選拔機制。科學公平的教育評價標準和機構為考試提供了前提保障,具體是否能做到教育公平還需要以具體考試的方式印證。當前不論高考、研究生考試還是平時期末考試,考試成績都作為優質教學資源分配的核心參考指標。實現考試公平要做到對每個學生的考試內容和評分標準公平,為減少期末考試片面化考核,應加強隱性教育考核,以改革考試方式突出對學生學習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視。推進考核標準多樣化促進學生個性展示與全面發展,從重視期末成績到重視其他方面的表現,做到考核標準多樣化和彈性化。
(二)實現教育公平需要多主體合力推進
教育對象是學生,但實際教學活動主體是多方的,既有與學生最為密切的教育者,也有決定國家大政方針,進行頂層設計的政府。因此,實現教育公平需要宏觀指導與微觀實踐共同發力。一方面,教育者要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同教育公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教育公平內化為教學理念,將師生視為平等存在,教師應摒棄傳統師生不對等的身份觀念,師生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教師不要將自己視為高高在上的傳授者,從而引起學生的不滿和抵觸情緒。應正確看待教師和學生的身份,教師在對教學和管理宏觀把控的基礎上,充分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和參與性。
另一方面,政府也應主動承擔起確保教育公平的責任。從宏觀角度講,實現教育公平關鍵在于教育制度實施的公平性,政府應始終代表人民意愿和利益制定制度維護教育公平。政府還應公平配置教育資源,保護弱勢群體教育公平的權利,推進教育公平。此外,政府推進教育公平必須與我國國情相符合,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正確處理好并兼顧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在遵循教學基本規律的前提下尋找二者之間的平衡點,努力為每個學生發展提供均等的教學機會和教學發展資源,從而最大程度實現每個學生自由且全面發展。
(三)實現教育公平需要完善法律法規建設
真正落實教育公平離不開法律法規的保障作用。法律法規的構建和完善是確保教育公平得以實現的基石。首先,要嚴格根據有關教育法律法規對教育公平做出相應約束,確保教育公平,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填補教育公平中存在的法律法規空白項,從根本上為教育公平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為此,國家立法部門應著力構建和完善保障教育公平的法律法規體系,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實現程序公平和實質公平的統一。同時要對現行法律中不符合或與教育公平相違背的內容進行刪減、修改,法律法規DeB2z2e9ZHb9SyPEiXr1Kw==既要立足現實又應高于現實,從現實出發不斷豐富和完善,與時俱進,確保教育公平法規的完備性、及時性和可操作性。最后,要加大教育公平的法治教育,尤其是對大學生和公職人員,大學生既要具備追求教育公平的強烈意識,也要掌握以法律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對公職人員來說,要明確職權行使范圍,崇尚和敬畏教育公平的法律法規。
教育公平是維護社會公平公正的重要一環,是確保學生自由且全面發展的關鍵要素。為促進教育公平,既要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制度約束,也應調動政府和高校的積極性,提高全社會的公平意識,從而實現程序公平和結果公平的有機統一,有助于推動高等教育向更高質量方向發展,有助于為經濟社會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培養更多政治合格、素質過硬、全面發展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81-82.
[2]李寧.關于學生對高校管理工作滿意度的調研[J].黑龍江科學,2024,15(05):131-133.
[3]劉智,趙楷夫.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三重維度[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001-006.
[4]糜海波.論教育倫理視域下的教育公正[J].高等教育研究,2017(2):20-24.
[5]李云莉,陳建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公平的重要論述研究[J].保山學院學報,2024,43(04):38-43.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陳昊陽系沈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劉浩系沈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