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人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頭腦,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在釋放馬克思主義真理性價值的同時也賦予馬克思主義以中國特色,逐步建構起“兩個結合”的話語表達。“兩個結合”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徑方法,深化了我們黨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規律性認識。新時代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必須堅持“兩個結合”,理清“兩個結合”之間的邏輯關系,找準二者結合的文化基因與實踐基礎,從而真正實現融合發展。
“兩個結合”的話語表達
“兩個結合”的話語表達在不同時期不盡相同,既體現在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經歷了從“普遍真理”“普遍原則”到“基本原理”的轉變,也體現在對中國國情的認識經歷了從“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實踐”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化。
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革命戰爭年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難點在于如何科學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延安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作《整頓黨的作風》講話時指出:“‘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對準靶。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就是箭和靶的關系。”表明中國革命是目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實現革命勝利的手段和方法,只有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理論水平才會提高,中國革命才能勝利。在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反對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斗爭中,毛澤東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哲學意義上對“實事求是”進行科學闡釋并賦予其時代內涵,將其納入黨的思想路線。所以,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多體現在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中的實際問題、實事求是地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以及科學推動二者的有機結合。
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則同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解放思想是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則同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關鍵。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作《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強調學習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性,明確學習的根本內容是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告誡全黨同志要“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則同現代化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成為改革開放后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舉措。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如果固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個別論斷和具體結論,勢必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出現教條化的問題。改革開放后,我們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在解放思想和理論創新的過程中,創造性實現科學理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的有機結合。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進入新時代,如何創造性推進“第二個結合”成為當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難點。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分別隸屬于兩種話語體系和思想體系,二者存在“能否結合”與“如何結合”兩方面的難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積極探索,毛澤東關于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理論就是推動“第二個結合”取得的重要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新時代堅持“兩個結合”,要在深刻把握中國具體實際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思想文化的融合發展,力爭通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碰撞產生新的文化生命體,從而實現中國文化和精神的現代轉型。
“兩個結合”之間的邏輯關系
在中國的時空視域下,“第二個結合”內含于“第一個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生于中華大地的土壤,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推動“兩個結合”的共同旨向是發揮科學理論在指導中國發展的具體實踐和促進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中的真理性價值。
“兩個結合”之間相互聯系、各有側重。在“第一個結合”中,中國具體實際既是一個時空概念,也是一個內容概念,突出強調“實踐”的特征。從時空角度看,中國具體實際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包含了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歷史進程,其中既有傳統的時空也有現代的時空;從內容角度看,中國具體實際包含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也包括傳統的內容和現代的內容。由此,具體實際中顯然包含了中國的歷史文化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二者是無法割裂開的。雖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含于中國具體實際,但又不能簡單內化于中國具體實際,它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強調的是更為深沉、更為持久的精神和文化層面的內容。同時,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分別隸屬于不同的思想文化體系,通過結合創造新的文化范式需要挖掘共同的文化因子,更需從思想上破除障礙。所以,不同于“第一個結合”中突出強調“實踐”特征,“第二個結合”更多是文化、精神和哲學高度的結合。
“兩個結合”之間內在統一、指向相同。“兩個結合”的形式有所不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一種顯性的結合,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一種較為隱性的結合。但從“兩個結合”的價值指向來看,目的都是釋放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價值。新時代,如何破除二者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化范式之間存在的隔閡與沖突、挖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契合點,是“第二個結合”要面對的更為艱巨的任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所以,“兩個結合”不僅應體現在實際、實踐、實用、實效層面,也體現在精神、思想、理念、理論層面。無論是“第一個結合”,還是“第二個結合”,都是為了推動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為了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推進“兩個結合”的實踐理路
科學理論只有應用于實踐才能釋放其作為科學的現實價值,科學性與實踐性是“兩個結合”的內在屬性,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實踐中實現自我更新與完善。新時代推進“兩個結合”,要回應時代要求、立足中國實際,也要把握思想精髓、吸收文化精華,更要遵循基本規律、實現融合發展。
回應時代要求,在中國具體實際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一方面,要深刻把握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作為科學理論的馬克思主義不可能一成不變,勢必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能不能在實踐中發揮作用,關鍵在于能否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所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要深刻把握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和社會主要矛盾等根本問題,這是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觀點解決中國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持道不變、志不改,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中國要實現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不能丟,同時也要求既要堅持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原理,又要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具體原則。
把握思想精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尋找結合點。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蘊藏著與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相似的文化思想和理念,這些都成為二者結合的關鍵所在。一是傳統民本思想與人民主體論的契合。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都有著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的價值追求,這也成為中國共產黨人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重要文化補給。二是大同理想與共產主義的契合。中國古代大同理想與共產主義的理想在物質生產、社會分配、社會福利等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這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追求。三是知行合一理念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契合。知行合一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認識和實踐關系較為科學的認識和把握,能夠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發展提供中國智慧。除此之外,還有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與辯證唯物主義的契合等。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時期對世情國情黨情的分析、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定以及對重大方針政策的研判等,都是科學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以及充分發揮中國古代哲學的當代價值的結果。
遵循基本規律,在“兩個結合”中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不斷發展的開放理論。新時代推進“兩個結合”,一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僅只是學術理論,更是具有真理性的世界觀方法論,只有真正實現二者的結合,中國人的精神才能從被動轉入主動、從傳統轉向現代,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力量。二是要堅持與時俱進。在動態發展中,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是具有真理性普遍性規律性的內容,可以用來指導不同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實踐;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某些帶有明顯時代特征的具體論斷,則需要伴隨時代和實踐的發展有所揚棄。三是要堅持以實踐為導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是推進“兩個結合”的邏輯起點和終點,結合的現實依據是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具體情況和時代要求,只有在實踐發展的流向中把握趨勢、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才能找準真正符合時代和實踐要求的結合點。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
[2]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9,820.
[3]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3.
[4]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0.
[6]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1.
【課題項目】本文系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經費資助項目《中國共產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程和經驗研究》的階段成果,編號:2022-ZXXX-14。
(作者系中共濟寧市委黨校中級講師)
責任編輯/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