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圖以載學:《地學雜志》 隨文地圖研究

2024-10-16 00:00:00趙睿
科學文化評論 2024年5期

中圖分類號 N092

文獻標識碼 A

1910 年2月,《地學雜志》在天津創刊。當時正處于中國近代地理學的萌芽時期,各分支學科分化尚不明晰。因此李兆江、劉焱指出《地學雜志》不僅是地理科學領域的早期刊物,也是如今大多數地學分支學科的創始期刊[2]

目前關于該雜志與近代中國的討論,主要涉及它在中國早期地質學傳播中的作用[3],它的傳播渠道及其信息流動模式[4],以及與新文化運動的關系[5]等。該雜志極有特色的隨文地圖,僅見于靳潤成在其影印版說明中的扼要提示①,尚未有專門討論。

西方學者對報刊地圖的歷史研究關注較早[6-8],國內學者近年來也開始涉及,如潘晟指出近現代報刊地圖是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重要史料,具有顯著的敘事性、互文性、可視化特征[9;并以1914—1936年《申報》的廣告地圖為例,討論了新聞地圖對近代社會日常空間塑造的方法,及其與空間認知的關系[10];又以《解放日報》為例討論了報刊地圖對延安地圖出版事業的價值與貢獻[11]??傮w上,國內報刊地圖史的研究才剛剛展開,尚側重于報紙,對于近代學術期刊隨文地圖的學術史價值還沒有專門討論,故本文以《地學雜志》為例,就此展開初步的討論,以供參考。

一 《地學雜志》隨文地圖的類型、特點

1.《地學雜志》隨文地圖概略

1909 年9月,張相文、白毓昆、張伯苓等一批近代著名學者在天津成立中國地學會,標志著中國地學研究開始走向組織化和系統化,同時也為《地學雜志》的創刊奠定了基礎。中國地學會最初以“聯合同志研究本國地學旁及世界各國,不涉范圍以外之事”[12]為宗旨創立此刊。《地學雜志》是近代中國第一種地學專業刊物,自1910年創刊至1937年最后一版發行,前后共出181期,載文1600余篇。

經筆者統計,《地學雜志》共刊地圖247幅。最初主要出現在開篇“圖跡”欄,基本都屬于隨文形式的地圖。1928年《地學雜志》復刊后,取消了“圖跡”欄,至1937年??貓D都以內頁插圖的形式出現。值得注意的是,其后創刊的《地理學報》中并無“圖跡”欄的設定,而是同《地學雜志》在1928年第1期之后的排版類似①,并在此基礎上又以“研究主題”為標準改進了欄目劃分。這種編排形式的繼承與創新,或可視為《地學雜志》對《地理學報》所產生的影響。

從隨文形式上看,《地學雜志》中的地圖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是“隨文插圖”,即地圖直接作為文章插圖而使用,與文字部分的關聯度較大,如1936—1937年刊載的所有專題地圖,皆屬此類;其二是“主題附圖”,即地圖所描述內容只與文章主題相關,與文字部分關聯度較小,地圖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如1910 年第7期所刊《侏羅紀地質圖》,該圖內容與同期所刊文章只是主題類似,并無具體文字對應。

《地學雜志》所附地圖不僅內容豐富,在測繪精度、投影坐標等方面也較為多樣。為便于討論,本文在《一百六十九期lt;地學雜志〉總目》中“圖表”部分[13]分類的基礎上,按照地圖的專業性與功能性特點,將隨文地圖分為區域行政圖、地質礦產圖、河流水文圖、地形地勢圖、歷史地理圖、交通路線圖及其他類型圖。需要注意的是,“圖跡”欄中的隨文地圖,有時會存在多個地圖合并的現象,如遇此類情境,則遵循以主圖功能分類的原則。有一部分隨文地圖屬示意圖,制圖規范性較弱,按要素分類不便于討論,統一歸入其他類。

這些隨文地圖既包括指向自然要素的專題,同時又有指向人文要素的專題,且二者在數量上差距并不明顯。各類隨文地圖分述如下。

1.1 區域行政圖:邊疆危機與城市建設

《地學雜志》刊載區域行政圖共計40幅,約占總數的 16% ,該類地圖的數量是各專題中最多的。而在區域行政地圖中,與國際形勢相關的地圖數量最多,共計22幅,占此類的 55% 。當時中國外患危機日深,從事地學工作的科學先驅對此有著極強的責任感,刊物主辦方中國地學會指出,當時的局勢是“坐資強敵,外交失敗,邊事日亟,雖欲劃強自守,聊固吾圉,而猶不可得”[14]。因此,邊疆問題與國際形勢是雜志關心的主要論題,刊發大量相關地圖,實乃順理成章之事。

這些地圖有些編繪精細,如1913年第1期刊布的兩幅《中俄交界詳圖》,以方里網繪制,國界線用十字形的線狀符號表示;又如1931年第2期所刊《蘇俄侵略我國黑龍江省臚濱縣西北一帶情形圖》,該圖地勢用等高線標注,并以插圖形式置于文章結尾處。上述三幅圖的編繪技術在當時來說都是非常精確的。不過此類地圖并非都具備較高的編繪水準,也有不少以略圖形式示之,缺乏完整的地圖要素,僅標注了地名及政區界限。如1917年第3期所刊《滇緬勘界略圖》,圖中比例尺和方位皆未知,僅標有山河關隘、縣城土城及滇緬交界兩次變遷線;又如1917年第5期所刊《巴爾干各國形勢變遷略圖》,也無比例尺和方位,僅標注國名、國界線及多瑙河流域。

此外,《地學雜志》還刊有一定數量的市、縣級政區圖,如《大連市街圖》(1910 年第3、4期)、《擬瓊崖添設五縣之圖》(1920 年第11期)等。這類隨文地圖,于該雜志辦刊的前后期均有刊載,說明《地學雜志》的主辦方一向對區域行政、地方規劃與治理等研究給予較大的重視,尤其以市、縣等中小尺度區域為主。

1.2 地質礦產圖:學科近代化的先導與地質資源調查

《地學雜志》刊載地質礦產圖共計28幅,約占專題總數的 11% 。《地學雜志》作為我國最早大量刊發地質學文章的學術期刊[3],十分重視國內各區域的地質實踐考察及對當地礦產資源的概述。該雜志首期“圖跡”欄的《直隸地質圖》(1910 年第1期)便由地質學家鄺榮光繪制,此外他還繪有了《直隸礦產圖》(1910年第2期)和《直隸石層古跡》(1910年第3、4期)兩幅系列圖,開創地質制圖之先河。

地質礦產類的專題圖具備以下兩大特征:一是區域性強,以譯作插圖為主,如《湘桂山地地質圖》(1914 年第7、8期),《東江北江贛江流域并大庾嶺地質圖》(1915 年第2期)和《福建省晉江流域地質圖》(1915 年第4期)等。① 二是專業性強,制圖精度普遍較高,如《格列西爾灣附近地形及地質圖》(1919 年第3期)除各巖層信息外,還用等高線表示該地區的海拔數據,以辨明地勢狀況;又如,1931年第4期所刊《新疆礦產略圖》,雖以略圖命名,但圖中各要素表示極為詳盡,除礦區分布外,還標有河流、山脈等自然要素及行政區劃,并以經緯網制圖。

這類地圖的編繪與刊發,一方面能夠反映出編者們對于本國區域地質研究、以及礦產資源調查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則體現了當時地學界對世界地質研究進展的普遍關注,早期海外留學的代表學者如丁文江、翁文灝等,后來皆成為國內著名的地質學專家。縱覽中國近代地學發展,大體上是以地質學科的引進為先導,其中實業救國當是一條重要的近代史線索[15-2I]。工礦業作為實業救國的核心部門,其資源分布也是近代地質學重點關注的對象,《地學雜志》中就有不少關于區域礦產資源分布的地圖。

《地學雜志》是中國科技史上第一部面向全社會發行的地質學學術刊物[22]當時對社會輿論影響較大的刊物如《東方雜志》、《大中華》等,都曾選錄過《地學雜志》中的刊載文章①。1917年,在長沙創刊的地質學期刊《礦業雜志》中,也能看到其轉載《地學雜志》所刊文章的身影[23],可見該雜志在學術界、社會界都有著較為廣泛的影響力和傳播效力。同時,《地學雜志》作為中國最早的地質學學術性刊物,它的創辦本身就是當時國人對于地質學重要性認知的表現。因此它通過譯介中外地質學研究成果,刊布中國地質調查資料,編繪高質量的地質礦產圖,推動了中國地質學的學科化與近代化。

1.3 河流水文圖與地形地勢圖:經世致用傳統的發揚

中國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傳統是經世致用,而它的重要表現就是河渠水利與山川形勢,故而《地學雜志》在辦刊宗旨中明確將“山川扼塞,河渠水利”作為該雜志討論的一個重要主題[14]此類專題地圖在《地學雜志》中占有相當的數量,且分布比較均勻,并未出現階段性的數量變化,說明該主旨貫穿了期刊編輯的始終。

具體而言,河流水文圖與地形地勢圖各計25幅,二者占比各約為總量的10% 。河流水文圖主要集中于淮河流域以及運河附近,如1912年第2期所刊《擬定淮水新道圖》,此圖左側還附有等高線地形圖和歷史時期下游河道圖,用以加強論證作者的治淮主張;又如1919 年第2期所刊《天津南北運河截彎取直及規劃馬路圖》,圖中可看出截彎取直的新添河道共計3處,明顯改善了凸岸侵蝕的狀況,同時鐵路線與北運河交叉分布,使南部市區的水路交通更加便利。

地形地勢圖在辦刊前期以國內區域為主,1918年以后,開始刊載相當數量的國外地形圖,如《西澳洲準干燥地之地形圖》(1918 年第6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圖》(1918年第12期)等。這說明《地學雜志》編者們的研究視野在不斷擴大,盡管該類地圖多為轉繪,但國人對中國地理乃至世界地理的認知正是從這些轉繪的地圖開始,逐步走向自主探究的近代化學術道路。因此,這些轉繪的區域地形圖,無論中西,都應作為一種特殊的史料去看待。

1.4歷史地理圖與交通路線圖:大眾普及與國家意識

《地學雜志》刊載的歷史地理圖共計12幅,約占 5% ;交通路線圖共計11幅,約占 4% 。這兩類地圖的數量占比雖然不高,但普遍具有易讀性,特殊符號表達與色彩比對較為常見,圖幅質量甚佳。如1912年第7、8期合刊中的三幅歷史地理圖 ① ,其古今地名皆以朱墨二色加以區分;又如,1913年第9期所刊《蒙古西征路線圖》,用實線加箭頭的線狀符號展示出蒙古軍隊橫跨亞歐之勢。有時上述兩類專題圖的界限往往并不明顯,如1930年第4期所刊《諸葛亮六次出師路線圖》,既屬交通路線類,也可以是歷史地理圖。

上述地圖所體現出的意象中,如代表中國疆域意識的禹跡、職方、郡縣等,皆是在中國近代地理學及其社會思想的演進過程中反復研討的議題,顧頡剛在日寇全面侵華前開始主編的《禹貢》半月刊就是典型代表。這種反復重提,其目的是通過歷史地理普及國家疆域意識。[24-26]而對于古代征戰路線圖的編繪,則體現出追憶往昔歷史,激發民族自豪與斗志,同時也有研究與普及軍事地理的意圖[27]

1.5 其他類型地圖:地學近代化的具體表現

《地學雜志》刊載的其他類型圖共計106幅,約占專題總數的 43% ,大多刊載于“圖跡”欄目被取消的1928年至1937年之間。從這些地圖中所反映論題的分布情況來看(表1),既有面向自然的氣象水文、土壤生物的地理分布,也有面向人文的經濟地理、人口分布、土地利用類型等專項,可見其論題分布的廣泛程度。也說明當時中國地學的學科化發展取得了相當進步,各分支領域的地學研究開始進人漸次展開的階段。

這類地圖主要以揭示地理分布規律和闡釋地學相關原理為主,且常作為文章中的主要結論或觀點而出現,典型的代表為1930年第4期《中國之氣候》一文中所附3幅平均降雨量圖、2幅風向圖、3幅等溫線圖和1幅全國氣候區分布圖,以及1932年第1、2期文章《爪哇-低緯農業之研究》所附的12幅農業分布地圖等。這類地圖大多是繪制粗略的示意地圖,缺少必要的地圖要素及制圖規范,有的甚至不能稱其為“地圖”,而是反映某一地學原理的示意性簡圖。其具體情況統計如下,供以參考(見圖1、2)。

表1.《地學雜志》其他類型地圖分類統計

說明:以上為《地學雜志》自1910年至1937年刊載的隨文地圖,按其他類型分類統計的結果。

圖1.《地學雜志》隨文地圖專題類別比例分布(不含其他類)

圖2.《地學雜志》隨文地圖專題類別比例分布(含其他類)

2.隨文地圖總的特征:多元綜合

《地學雜志》所刊隨文地圖從總體上看較為多元,這種多元性的表達既體現在其編繪內容上,同時又體現在編繪形式中。

首先,《地學雜志》隨文地圖的內容多元,有區域行政、地質礦產、河流水文、地形地勢、歷史地理、交通路線等,且總體上并未體現出不同專題間的數量級分化。在區域上,則內地與邊疆、中國與世界皆有,分布也較為廣泛,且有時與局勢相呼應,如在一戰結束前后的幾期“圖跡”中,涉及國際形勢與外國地理的隨文地圖出現頻率增多。此外,同一幅地圖的表現內容有時也較為多元。

如1918年第12期所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圖》,除突出表現地形地勢外,還特別標注了電線分布;又如,1920 年第6期所刊《徐海鐵路南北線預測圖》,雖以交通路線為中心,但圖中各行政要素及河湖等自然要素標注皆完備,特別是運河部分,可用作河流水文之參考。

該雜志隨文地圖內容的多元性,是編者主旨的體現。《地學雜志》由中國地學會主辦,雖然沒有列出具體的編輯人員,但是刊物第1期列出了中國地學會職員,信息如下:

中國地學會職員(宣統元年八月選舉)

總理:直隸提學使傳增湘

評議員:蔡儒楷、袁希濤、顧瑯、李士偉、英華、孫雄、張壽春、梁志宸

會長:張相文

編輯部長:白毓昆

干事部長:吳鼎昌

總干事員:任憲吉

會計員:趙德嚴

書記員:姚湘榮([1],第1冊封面頁2)

上述職員雖然并不一定是實際編輯人員,但是他們的觀念無疑會對期刊編輯產生影響。這些地學會職員中,總負責的傅增湘是清末民國以來著名的文史學者藏書家。蔡儒楷(1867—1923),清光緒間舉人,曾任北洋大學校長。袁希濤(1866—1930),清末光緒舉人,清末民初教育家,長于文史,曾任同濟大學校長。顧瑯(1888—1939)曾與魯迅合作《中國礦產志》。李士偉(1883—1927)曾任北洋師范學堂監督,民國后為財經政要。英華(1866—1926),《大公報》創辦人。孫雄(1866—1935),詩人亦是學者,曾任北京大學史學講師。張壽春(1876—1951)即著名教育家張伯苓。梁志宸,清末舉人,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曾任天津實業銀行總經理。會長張相文為近代著名學者地理學家。白毓昆(1868—1912)曾任職于清末北洋女子師范學堂、法政學堂,革命先驅。吳鼎昌(1884—1950),秀才出生,后留學日本,是近代著名實業家。其人員組成,也恰好與編刊敘例“凡政界、學界、軍界、商界諸君子,有調查所得,見聞所及,關于地學者,均祈隨時惠教”[28]相一致。該雜志始終秉持開放的學術思想,其文章“恢奇博麗,不限一格,擷精味腴者取之,追幽鑿險者取之,崇論宏議者取之,其他民俗歌謠,蠻書虞志,凡有關于地學,足以發人深省者,亦沒汲焉取之”[29]《地學雜志》中的隨文地圖互文性質顯著,既補充完善了文本內容,同時也延續了編者們對地學期刊選材的期許。

其次,《地學雜志》隨文地圖的編繪形式多元。在編繪語言上,不同的隨文地圖之間沒有統一的標準,有的地圖含較為精確的比例尺以及經緯度信息等,但有的地圖僅標有圖例和注記;在投影坐標上,盡管多數參考了西式旋轉橢球體參數及投影繪制坐標,但仍有地圖采用中國傳統方里網格進行編繪,如《黃河下游一覽圖》(1921年第8期)、《爐藏道里最新圖》(1919 年第4期)等。

這種情況,除了與供稿者的地圖學素養有關外,更與近代印刷技術有關。地圖在報刊制版中與畫片相似,而中國近代報刊業規模較大者設圖畫股,多隸屬文藝科。([30],p.171)著名報人戈公振稱“畫報印刷,須極精美,非普通印書機所能勝任”,“最通行者,為美制Mirehle式印畫報機,每架約一萬元。若歐美所通行之德制KaeruyBarve式之印畫報機,我國只商務印書館有一架,報界尚未有備之者”([30],p.198)。雖已是1920 年代,但《地學雜志》尚無能夠印刷較好地圖的機械設備。當時雖出版業日益增長,但“地圖印刷十分落后,除少數幾個專門的制圖廠外,大部分地圖都由普通印刷廠印刷”[31]。因此,《地學雜志》中大多數隨文地圖線條粗略、內容不清可能相當程度上受制于報刊印刷技術。

二 《地學雜志》隨文地圖的價值:編輯認知與實際表現

《地學雜志》前期專設“圖跡”欄目,其敘例稱:“河洛文化,昔著圓輿,山經海志,有圖有書,考古證今,用工雕繪,名都勝跡,并資點綴,鑿鑿銅模,瑯瑯玻片,能移我情,簡端是弁,志圖跡第一。”[29]這是當時雜志編輯者對于地圖價值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地圖的考證、攬勝功能。雖然尚未轉向近代學科化的地圖價值認知,但通過重視地圖刊載,配合了近代地學研究在當時的展開。以1928 年第1期《地學雜志》復刊為界,在此之前“圖跡”欄的地圖數量僅80 余幅,其后由于文章內出現附圖的現象增多,隨文地圖在每期出現的頻率開始上升,刊載地圖數量較以往也翻了一倍多,“圖跡”欄的功能同時也逐漸內化到文章之中。

該雜志最初將“圖跡”置于卷首,是在繼承傳統重視輿圖思想基礎上的近代發揮。而“圖跡”欄與專題論文的融合與內化,則既是地圖學與地學研究的融合,也是地學近代化的表現。地圖的作用從傳統的考古證今、攬勝點綴,逐漸轉化為討論地學特征、地理分布等地理學專門論題,進而為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發展服務。

如1910 年第1、2期\"圖跡\"欄中有中國第一代地質學家鄺榮光繪制的《直隸地質圖》和《直隸礦產圖》。盡管《直隸地質圖》中缺少一些基本的地圖要素,且兩幅圖中圖例部分清晰度略低(主要受當時印刷技術等因素限制),卻絲毫不影響其在中國近代地質學領域中進行區域地質研究及繪制相關地圖的奠基地位[3]

圖3.《直隸地質圖》與《直隸礦產圖》([1],第1冊頁12,92)

再如1937年第1期所刊《實測包頭市城關詳圖》,作為國內較早科學測繪的包頭市城市地圖,不僅精確度高,而且內容豐富。特別是圖下的附記內容,分別從工商業、貿易、交通、戶口等多方面詳細記錄了包頭市區的空間規劃信息,對當時國內城市地理研究引入規劃學方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該圖同時也是近代區域地理研究中以規劃視角揭示出包頭市各區域的實際地理空間分布狀況的代表性地圖。

另有《包頭區域分布圖》(1937年第1期)則直接體現了功能區規劃的西方近代城市思想。圖中分布有商業區、住宅區、陸運區及蔬菜區,其中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住宅區環繞商業區呈圓環狀,蔬菜區位于東南外郊與住宅區毗鄰,陸運區則緊挨鐵路交通呈點狀分布。盡管該圖的功能區劃分相對較少,但足以體現出包頭市的基本城市結構與物流交通體系。

兩幅地圖的學術價值則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為近代包頭城市決策的計劃與實施提供了科學的數據支撐,受測量技術進步的影響,地圖所表達的地理信息更為精準;二是推動了中國近代城市研究方法的更新,基于西方城市規劃理論,國內城市地圖的內容不再局限于對區域的簡單描述,而是加人了許多規劃元素。32]

圖4.《實測包頭市城關詳圖》與《包頭區域分布圖》([1],第32冊頁466—467)

歷史地圖的編繪方面,1912年第7、8期合刊\"圖跡”欄中的《禹時九州區劃圖》、《職方氏九州區劃圖》和《秦四十郡區劃圖》三圖,皆以朱墨二色區分古今地名。此朱墨套印法在1906年楊守敬所編《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中已有使用,不同的是前者采用“古朱今墨”,而后者則為“古墨今朱”。“楊圖”被認為是中國沿革地理集大成之作,為沿革地理向現代歷史地理的轉變提供了基礎。33]而上述三圖,則是既保留了傳統沿革地圖的繪制方法,又在部分細節上做以改良,比如在制圖符號表示上,圖中清晰地標注了比例尺(皆為 1:20000000? ,讀者可用以量化圖中距離,較為準確地度量其縮放比例。

《地學雜志》并非僅限于學術交流之用。根據1928年第1期《續刊地學雜志敘》中沈之洸①所述:

夫以吾國學術之幼稚,即提倡獎勵,尚恐不能盡量發揚,與東西諸國,齊驅并駕。況經政潮之沖蕩,其能不付諸絕流者,蓋幾希矣!故自時局奠定以來,歷數以前之學術會社,能以延續不絕者,蓋不數覯。而地學會乃竟于鼎革創建之余,以復活見告。豈非其根底深厚,以前同志之精神,并未中斷,河出伏流,一瀉千里,前途之發揮光大,可豫卜也。當茲戎馬既息,解鞍論道,凡屬同志,應賦歸來,以建設為訓政之基,以講學為建設之地。況地方行政,有藉于吾會之補助者正復不少,固不獨專門學術發展文中特別提及在地方行政方面,需要中國地學會提供幫助與支持的地方也很多,因此不獨以發展學術為起點?!兜貙W雜志》刊載的隨文地圖價值在社會層面也有所體現,尤其是大眾教育領域的傳播價值,這也是該雜志的旨趣之一,沈之洸曾云:“有此雜志,不唯可以增學術上之發明,亦且為社會上學術救國之先覺者也?!保ǎ?4],頁8)《地學雜志》所刊地圖在近代社會之價值評估,其大端或可分論如下。

1.推動地學教育:制圖規范的促進

該雜志的編纂者十分重視地理及地圖在教育上的價值,《續刊地學雜志敘》稱:“言教育者,既以地理為重要學科,綴學之士亦兢兢焉,披輿圖,考疆索,分經析緯,”[14]將讀圖作為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技能與學科素養加以提倡。對此,該雜志編輯者積極予以實施,如1910 年第6期“本會紀事”中,提到當年地學會曾發送五冊《地學雜志》至“優級師范、滿蒙師范、初級師范、全省中學堂五處”[35],可知其創刊不久,便主動贈送地方學堂,以供教學參考使用。

同時,該雜志的“介紹圖書”一欄曾多次推介張相文編撰的教科書。①1910年創刊之際,教育專業刊物《教育雜志》針對該雜志發表過一篇評介,首先肯定了《地學雜志》作為專門期刊的意義所在,之后又提出將其內容“量加科別”[36]的意見。此外,該雜志文章曾在教育類的報刊轉載,如1913年《中華教育界》“教材\"欄曾選錄《西伯利鐵道紀略》(原《地學雜志》卅一號)[37]。1920年,該雜志組織改版,文稿\"文言白話不拘”[38],改用新式標點,討論地理教學的文章也被列入投稿范圍內,編輯者積極推動該雜志在各級教育工作者之間的傳播。

由此推測,其刊載的隨文地圖也極有可能在當時的教學中發揮了作用。該雜志作為教參書目被各學堂使用時,隨文地圖的規范化使用對傳播與普及地學教育具有促進作用,一方面對當時的地理教育工作者而言,規范化地圖是良好的教學素材之一,能夠幫助學堂教師準確把握授課內容而不被外界與論信息所干擾,另一方面對讀者而言,規范化地圖有利于其建立起正確的區域認知觀念。

《地學雜志》作為一種學術性的近代期刊,其隨文地圖在專業知識的表達方面,明顯要比近代的大眾報刊更具科學性。以投影方式為例,1910年第7期所刊《侏羅紀地質圖》采用正軸等角圓柱投影來顯示全球各大洲分布,由于該投影無角度變形,有利于讀者辨明圖中真實世界的方位狀況。即便個別地圖僅為示意性略圖,也會留有制圖規范的痕跡,如1932年第2期所刊《中國地形及山脈略圖》,底圖仍以經緯網為基準所繪。

未改版前的《地學雜志》設有諸多欄目,“論叢”①、“雜俎”②和“說郛”③為主要模塊。從該雜志“圖跡”一欄所涉及的地圖來看,無論是“隨文插圖”還是“主題附圖”都能在上述欄目中找到與之相呼應的文章?!罢搮病弊鳛樵撾s志首位的欄目,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因此“論叢”欄目的隨文地圖在精度與規范性方面的表現更為專業,以“主題附圖”形式為主,數量上每期不超過2張。而具有傳播地理知識、普及地學教育功用的“雜俎”、“說郛”欄目,則節錄了不少科普性質的文章,內容包羅萬象,有關近代政治、文化、科技等問題的討論皆在于此。其隨文地圖多以“主題附圖”形式出現,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直隸礦產圖》(1910 年第2期)、《江省實測額爾古訥河右岸地勢圖》(1910 年第10期)等。

上述欄目中,隨文地圖的主題以邊界、物產為主,在精度和規范性的表現上參差不齊,既有質量較好的測繪地圖,也有相對粗略的示意地圖。從近代地圖學的發展來看,這種做法不一定有利于近代測繪知識的傳播,辦刊中后期的隨文地圖質量反不如以前,然而單從地理學知識的傳播來看,卻有利于非專業讀者從地圖中獲取有用信息,進一步實現《地學雜志》中的教育性旨趣。

2.為當時民生國計參考,以供輔助決策

該雜志在1920年改版后的投稿簡章中,特別提到“惟確有科學價值,或最切地方利害之論文,及國內實地調查之記載,在地學范圍以內者,本社格外歡迎”[39]。其中“最切地方利害之論文”即與民生國計相關的文章,可見編者對地學范圍內民生問題和政策規劃的充分關注。這在隨文地圖中的以地質礦產類與河流水文類的專題圖最為典型,其中前者可直接服務于地方資源勘探與管理,而后者在區域治理決策的規劃與討論過程中可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如1919 年第2期所刊《天津南北運河截彎取直及規劃馬路圖》,為探討天津南北運河的治理及陸上交通規劃提供了直觀準確的參考。

20世紀初,中國近代地學各分支的學科發展中,以地質學最為迅速。唐曉峰認為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地質學研究的內容關乎強國之計,另一方面是該領域更易獲取一手資料,因為其大多采用野外考察的方法,沒有舊學思想的束縛[40]因此,該領域的學者能夠以較為科學的眼光看待地理問題,并通過實地測量、推理檢驗等手段加以解決。

以1931 年第2 期所刊《蘇俄侵略我國黑龍江省臚濱縣西北一帶情形圖》為例,該圖為實地測量所得。作者王恒升(1901—2003)是中國區域地質學家、巖石學家、礦物學家和礦床學家[41],此時剛從北大地質系畢業兩年,在農商部地質調查所任職,專門從事地質礦產的研究。1930年冬,王恒升赴黑龍江省臚濱縣一帶調查地質時,在俄國所測地形圖中的國界線附近,不慎被俄國騎兵逮捕入獄,半個多月以后才得以釋放。[42]

《蘇俄侵略我國黑龍江省臚濱縣西北一帶情形圖》的測量與繪制即源于此背景。俄方以越界為由強橫專行,但自己究竟是否真的越界,其國界線又何在?為查明俄方的實際侵入區域,王恒升遂考察了此段國界及其附近情況,并重新繪制出這幅區域國界圖,以等高線表示該段地形,測量十分精準。

《地學雜志》中刊載的地質學研究成果不少,其中以討論區域礦產最為典型,相應的隨文地質地圖亦如是。此類地圖,以中小尺度的地區為主,如《直隸礦產圖》(1910 年第2期)、《中國北東部煤田圖》(1914 年第10期)、《臺灣三金山地質及礦床分布圖》(1916年第6、7期)、《新疆礦產略圖》(1931年第4期)等。也有反映大尺度地區的《中國鐵礦分布圖》(1912年第11、12期),此圖雖為轉繪,但質量很好,地圖符號的表示上與當代地圖已基本一致,海岸線描繪得尤其細致。

這些基于全國不同地區實地考察而繪的地質礦產類專題圖,既直接反映了近代國內經濟建設中對于礦產資源的極大需求,也是中國近代地質學知識不斷進步的一大標志。它們是地理學在近代中國發展的先導,在以尋求普遍性為目標的科學認知中重新解釋大地。

3.隨文地圖的地理學近代化表現

關于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形成與確立時間,目前學界尚未形成定論①,較為權威的界定是將19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確立為“近代地理學孕育、奠基與發展”的階段[43]。關于中國地理學近代化過程,已有不少深入的討論[44-47],其中《地學雜志》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近代以分科為標志的學科知識,其在華發展多受本土因素制約。尤其地理學這種受傳統觀念影響較大的學科,并非一開始就對其研究有著清晰明確的定位,由此不難理解近代國內對歷史地理學理論研究的匱乏。50]從《地學雜志》所刊隨文地圖的地理表達上可以發現大多具有明顯的區域色彩,這似乎也是受本土制約的結果。然而,西方地理學的發展并不僅限于區域理論,鄒振環將近代的西方地理學稱作是百科全書式的完整的知識體系[51]

《地學雜志》刊載隨文地圖的文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內學者的原創文章,一類是對國外學者論文的譯介。創刊初期,由于討論區域地質及礦產方面的外文譯作較多,其隨文地圖很可能是譯者根據原文附圖轉繪。這些轉繪的地圖,從本土學科發展角度來看,并不能作為為中國近代地理學進步的標志,但其對傳統學科的認知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如1912年第3、4期所刊《幼發拉底河旅行圖》,全圖以地理空間尺度為指導設計,包括大尺度下的全球經緯網、中尺度區域地圖以及小尺度的干流三部分。

此圖引人深思的地方在于,研究方法與技術可能僅為吸收近代西方學科體系的一面,更深層次的傳播則是學科思想的逐漸滲透。類似的還有在1914年至1917年間,集中刊載了由日本地質學家野田勢次郎測繪的地質調查報告附圖,范圍囊括長江流域及南方諸省,隨后又分別由陶懋立、張與權、陶亞民等人進行轉繪,并刊于每期的“圖跡”欄中。這類轉繪地圖的集中刊載一方面體現了編者群體對地學實地調查及科學地理方法在近代學術傳播上的重視程度,這點在學界已有共識[52];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時國內學者逐漸開始從地質學和自然地理學的視角來討論中國區域地理問題。

關于中國近代科學地理學的構建過程,謝皆剛已結合中國地學會的研究作了討論[53]。在近代化轉向階段,隨著實地考察成為地理學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實測地圖在近代地理學研究中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地理實地考察法不僅是對所考區域的走訪與觀察,更是具備一定科學性且定量化的實地觀測,與此前中國傳統地學方法有諸多不同與進步之處。

該雜志所刊國內專業學者及各界人士自測自繪的地圖,顯然可以作為中國近代地理學進步的樣本。盡管其并未詳細標注出每一位繪圖者的信息,但考慮到當時地學學科初創期,撰著者往往即隨文地圖編繪者的可能性較大。據筆者通檢,文章作者與隨文地圖作者不同時,多有明確標注,如1917年第1期所刊《泗沂沭下游現勢圖》,即注明了該圖是由近現代著名水利專家武同舉繪制的。

實際上,《地學雜志》中對繪圖者加以標注的情況是極少的,但這些可作為直接的史料依據,且有的還標注了制圖時間。如《滹沱漳滏圖略》(1915年第1期)旁就有“民國三年十一月,蘇莘繪”的字樣。將已知的繪圖日期同該雜志的發刊卷期加以比對,發現基本都是在同一年或早一年完成的繪圖工作,說明當時的地學研究成果具有較強的時效性。

《地學雜志》所刊隨文地圖的繪制者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其一為主張傳統與西法并存的學者,即采用西式測繪技術指導繪圖,同時又保留中國傳統輿圖的特點,這方面的代表學者是鄒代鈞,該雜志刊載了他的三幅《中俄交界詳圖》①,三圖在投影坐標的度量上采取西法,但中央經線的起點是在中國東部,圖中部分自然要素參照了中國古地圖中制圖符號的表示形式,如形象畫法的山脈、湖泊等,這明顯反映出中西技藝相融合的制圖方式;其二為繪圖方法及理念完全西化的學者,如張相文、陶懋立等皆屬于此。

由陶懋立轉繪的《西康全圖》(1913 年第10 期)原名《西康省全圖》,與《青海之研究》一文相呼應。此圖縮小了比例,僅在摘要中登列了部分村落驛站地名,余均刪去。此外,他還轉繪了日本地質學家野田勢次郎在華調查所得《湘桂山地地質圖》(1914年第7、8期),圖中標明了巖層的分布與走向、礦產分布及地質調查的線路。上述兩圖雖為轉繪,但質量都很高,地圖表達頗為準確。此外,陶懋立在1911年第11、12期《地學雜志》上發表的《中國地圖學發明之原始及改良進步之次序》一文,被學者們普遍認為是現代意義上中國地圖學史研究的開端,特別主張采用西方近代地圖學方法來研究中國地圖。54]

圖5.陶懋立轉繪《西康全圖》([1],第6冊頁326)

張相文作為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先驅之一,十分重視科學地理方法與實地考察的應用,其多篇著述都是實地考察的成果。如1912年第2期“說郛”欄發表的《導淮一夕談》所附《擬定淮水新道圖》,以擬定河道為主體,兼有府州郡縣、交通路網等人文要素和山、湖、河等自然要素,各要素清晰易辨,圖中比例尺為1:400000。全圖左側還附有數張專題圖,如等高線地形圖,可知其河流流向,以及下游河湖的古地圖,可知古今淮河變遷之概況。此外,他還廣泛參與了區域治理與開發方面的工作,推動了近代科學測繪學與地理學在中國的建立與發展。[55]

此外,《地學雜志》中還刊有一部分地圖,是由非地學專門人士所繪。在這些繪圖者中,以教育界、政界人士居多,如教育人士闡國賓、革命人士兼工程師盧成章、政界人士宋教仁等。《地學雜志》中的非專業人士所撰文章之附圖通常以“區域性地圖”為主,且多論及邊界行政、水文水利等專題,如《縉云縣地圖》(1918年9、10期)、《南運湖河水道圖》(1916年第2期)、《間島圖》(1914年第5期)等。這說明民國早期的科學地圖編繪,其繪圖者不僅局限于學術領域,而是一個多元職業群體,從地圖傳播角度來看,這種現象具有一定的正面效應。

圖6.陶懋立轉繪《湘桂山地地質圖》([1],第8冊頁4)

《地學雜志》所刊地圖的繪制技術與方法,是近代以來中國在地圖學知識與技術層面不斷進步的一個側影。隨著近代留學歸國學者的增多以及中國本土地理教育的發展,《地學雜志》所刊地圖由參考“他圖”的轉繪到立足“自測”的科學測繪比例不斷上升。直至1937年最后一期,出現了大量由國內地理學者自主考察并繪制的區域專題圖,且同一篇文章中既包括了自然專題,也有人文專題,如雨量圖、人口圖、農業圖、地質圖等。

類似的情形在1934年創刊的《地理學報》有同樣的表現。典型如該刊發表了胡煥庸所繪系列區域人口圖,如《江寧縣人口分布圖》(《地理學報》1934年第 2期)、《江寧縣人口密度圖》(《地理學報》1934年第2期)、《江寧縣各鄉鎮人口外移百分比圖》(《地理學報》1934 年第2期)和《中國人口密度圖》(《地理學報》1935 年第2期)。區域專題圖的科學化程度大多高于以往單純作為空間靜態表達的工具化地圖,因為它具有實證主義的特質,是一種被量化的結論式表達。因此,這類地圖的隨文刊載,同樣也是中國近代科學地理學知識進步的體現之一。

綜上,從《地學雜志》所刊隨文地圖,可以明顯體察到近代地圖學在中國的發展從譯介到本土,從傳統與西法,到全面近代化的知識史脈絡。但《地學雜志》作為階段性的傳播媒介,僅能反映出其中的一棒,往后的接力仍在繼續,創刊于1934年的《地理學報》,在民國中后期成為了最有影響力的地理學綜合性學術刊物[56]。單從所刊隨文地圖來看,后者更具專業性,專題地圖的數目更多,內容也更加豐富,這是近代學科發展的趨勢使然。

三 《地學雜志》隨文地圖的當代歷史價值

1.近代地理空間變化的記錄

《地學雜志》中隨文地圖作為一種特殊的歷史地理文獻,記錄了當時地理空間的變化,特別是社會空間中城市、工業和交通等領域的現代化轉變。盡管隨文地圖依附于文章而存在,但它所表達的空間信息較大地彌補了文本內容,且這種空間信息的記錄能夠為當代歷史地理學研究提供廣泛的原始材料。

如1910年第3、4期所刊《大連市街圖》,從規劃角度來講,該圖較準確地展現了大連市以大廣場為中心呈放射狀的街道布局。但圖中更引人注目的是預計市街的區位選擇,新規劃的市街在原街道基礎上沿東西向鐵道線擴展,而非沿南北向擁有更多土地覆蓋面積的內陸區域。不僅是新規劃的市街,大連市街區整體上都是緊挨鐵道線分布的,該圖是用可視化的地理空間信息反映出近代中國工業化城市發展軌跡的珍貴史料。

再如1920 年第6期所刊《徐海鐵路南北線預測圖》,圖中南北兩條線路都是自徐州開始,南線沿黃河(舊河道)到達宿遷后穿過運河,沿東岸向南,途經泗陽、淮陰后停至漣水,最后抵達灌口,線路大致呈弧形。北線則是由徐州往徐塘口方向行進,后穿過運河向東,再穿過沂河、沭河干流和馬陵山脈,最后抵達西連島??梢?,近代鐵路修建的主要目的在于方便水陸交通,促進沿岸及海港地區工商業的發展。作者也在文中做出了“南線以是為終點,可使水陸兩面皆蒙其利。若北線之西連,外則積沙欄門,既不足以吸海舶”[57]的論述,以說明南線交通勝出北線之處在于水陸連通和優良海港。脫離文字性闡釋,僅從地圖本身出發,圖中以鐵路線為紐帶所建立起的地理空間聯系、運河沿岸的土地利用變化以及出海港口的區位優勢等都是值得后人思考的研究視角

除上述兩幅隨文地圖外,《地學雜志》中還有不少地圖記錄了近代中國乃至世界范圍的地理信息資料,其中涉及到人口遷移、政區變革、經濟格局演化、古今地名變遷等多方面的地理現象,是資源極為豐富的歷史地圖數據庫。

2.《地學雜志》刊圖方式可為當代學術期刊借鑒

《地學雜志》作為近代中國第一種地學專業刊物,對后續各分支學科專業期刊的建設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該雜志中的隨文地圖雖未形成統一的學術規范要求,但正因如此才呈現出地圖的多元化表達特征,這種刊載多元地圖的期刊在今天已經很難找到。在《地學雜志》中,同一個制圖者所繪的不同地圖在要素表示上都是存在差異的。像上文所述的《直隸地質圖》與《直隸礦產圖》兩幅圖,在各地圖要素的表示上有顯著區別,前者既無比例尺也無方位指示,而后者對比例尺和方位都做了標注。這種在格式上區別較大的隨文地圖是很難被當代地學專業期刊連載的,但這兩幅地圖所表達的學術內容在當時來說是具有創新意義的。

對當代地理專業期刊而言,在圖表的規范性上建立統一的學術標準是地學類期刊的進步之處,也是近代以來各學術群體對地理學科制度化建設的成果,十分有助于專業期刊在制圖質量、同行交流以及學術規范等方面的提升。李兆江指出當代地學研究彼此割裂現象較嚴重,強烈呼呼各分支學科在重大課題上的密切合作[2],而依托專業期刊的隨文地圖在傳播和交流學術思想上可作為一條可行途徑,因為地圖的可視化符號能夠讓不同分支學科相對晦澀的學術化語言變得更具備易讀性[58]。

四 結語

《地學雜志》所刊地圖常以隨文形式出現,即便是獨立呈現的地圖也大多能找到與地圖所述主題相關的文章。該雜志起初將地圖放置于“圖跡”欄目,用于彰顯地學專業期刊特色,1928年復刊后穿插在文章中的附圖明顯增多,以往“圖跡\"欄的功能逐漸被內化在文章中。隨文地圖內廣泛且表達多元,按專題可分為:區域行政圖、地質礦產圖、河流水文圖、地形地勢圖、歷史地理圖、交通路線圖和其他類型圖,同時存在不同專題之間模糊邊界的地圖。隨文地圖不僅內容較為豐富多樣,其測繪精度、投影坐標等方面也較為多樣,這種地圖的多元化表達十分值得當代地理專業期刊學習與借鑒。

不同專題的隨文地圖是期刊編者對時事變遷、學術思潮普遍性認知的表現。中國地理學的近代化轉向,是一個雙向融合的過程,既包括西方技術知識的引進與傳播,同時也有眾多本土學者的自主吸收與探索?!兜貙W雜志》的編者大多為近代中國地理學術界的翹楚,其中不乏留學精英以及傳統地學的代表學者。他們對近代學術時局的把握、對地理學的認知可通過該雜志所刊地圖大致窺之。

對中國近代學術與社會而言,隨文地圖也是一種知識史的線索,能夠較為直觀地觀察到近代地圖學在中國的發展從譯介到本土,從傳統與西法,到全面近代化的歷程。同時,這些地圖對地質學、地理教育等學科的近代轉型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對當下仍具有學術價值,即作為一種歷史文獻,記錄了當時地理空間的演化,因其科學性,能夠為當代歷史地理研究提供更加準確的資料,是極為豐富的歷史地圖數據庫。此外,隨文地圖的學術表達形式,對后續地學類專業期刊的建設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靳潤成主編.地學雜志影印本[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2]李兆江,劉焱.試論《地學雜志》與中國近代地球科學[J].科學,2012,64(2):50—54.

[3]雷雁林,姚遠.《地學雜志》與中國早期地質學的傳播[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1(2):372—376.

[4]雷雁林.清末民初科技期刊的傳播渠道及其信息流動模式探討——以《地學雜志》為例[J].編輯學報,2012,24(1):5—7.

[5]謝皆剛.時潮與政局:1920年代初《地學雜志》的改良與停版[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8,40(1) :69—73.

[6] Bosse David. Civil War Newspaper Maps[M]. Baltimore amp; London: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

[7]Klein Christopher M. Maps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ish Magazines A Checklist[M]. Chi-cago:The Newberry Library,1989.

[8] Monmonier Mark. Maps with the News: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Journalistic Cartogra-ph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9]潘晟.敘事、互文與可視化:文獻學視角下的近現代報刊地圖[J].江蘇社會科學,2021,(4):231—240.

[10]潘晟,景晨雪.空間介入日常生活:1914—1936之間《申報》廣告地圖初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27(12):99—120.

[11]潘晟.《解放日報》廣告所見刊行地圖與延安的地圖出版事業[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22,37(4):119—128.

[12]中國地學會簡章[M]//靳潤成主編.地學雜志影印本.1910,(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5.

[13]聶崇岐.一百六十九期《地學雜志》總目[M]/靳潤成主編.地學雜志影印本.1933,(2).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281.

[14]中國地學會啟[M]//靳潤成主編.地學雜志影印本.1910,(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3.

[15]劉愛玲,李強.晚清社會變遷與近代地質學在中國的傳播特征[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6,(6):93—99.

[16]茆詩珍,徐飛.留美幼童與中國早期地質學——近代中國發表的首套地質礦產圖[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6):90—93.

[17]張九辰.近代地質學與中國社會[J].自然雜志,2004,(6):352—356.

[18]張九辰.地質學研究中的科學與社會——以中國近代地質學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為例[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4,(4):92—96.

[19]張九辰.中國近代地質學學術建制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3,(6):596—602.

[20]張九辰.中國近代地質學家群體研究[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3,(3):72—78.

[21]周其厚.論晚清西方地質學的輸入及影響[J].齊魯學刊,2003,(2):21—24.

[22]劉焱,李兆江.試論中國近代地球科學的基本特征——以《地學雜志》研究為線索[C]//中國地理學會.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天津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2011.1.

[23]新疆之礦產[J].礦業雜志,1917,1(3).418—424.

[24]孫喆.以沿革地理學重構邊疆:顧頡剛及《禹貢》半月刊對邊疆問題的研究[J].求是學刊,2013,40(3):164—170.

[25]孫喆.《禹貢》半月刊與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邊疆研究[J].中州學刊,2012,(4):146—150.

[26]徐象平.我國近代學術刊物——《禹貢半月刊》的內容及特點試析[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2):177—182.

[27]朱夢中.中國近代軍事地理學的發展(1867—1949)[D].云南師范大學,2018.22—33.

[28]中國地學會同人敬啟[M]/靳潤成主編.地學雜志影印本.1910,(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1.

[29]地學雜志敘例[M]//靳潤成主編.地學雜志影印本.1910,(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7—9.

[30]戈公振.中國報學史[M].長沙:岳麓書社,2011.

[31]范慕韓主編.中國印刷近代史初稿[M].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5.514.

[32]鐘.中國近代城市地圖的新舊交替與進化系譜[J].人文雜志,2013,(5):90—104.

[33]胡運宏.清末楊守敬及其《歷代輿地圖》考述[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2010,10(4):36——40.

[34]續刊地學雜志敘[M]//靳潤成主編.地學雜志影印本.1928,(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7—8.

[35]本會紀事[M]//靳潤成主編.地學雜志影印本.1910,(6).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487.

[36]紹介批評.地學雜志:中國地學會出版[J].教育雜志,1910,2(5):2—3.

[37]程善之.西伯利鐵道紀略(錄地學雜志卅一號)[J].中華教育界,1913,(5):13—19.

[38]中國地學會雜志投稿簡章[M]//靳潤成主編.地學雜志影印本.1920,(7).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39]本社投稿簡章[M]//靳潤成主編.地學雜志影印本.1920,(7).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2.

[40]唐曉峰.什么是歷史地理學[M].北京:三聯書店,2023.71—77.

[41]禹啟仁,賈麗瓊.中國大百科全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總論(地質學家)[DB/OL].(2023-04-27) 2024-09-30. https: //www. zgbk. com/ecph/words? SiteID 1amp;ID 47571amp;Type bkzybamp;SubID 77288.

[42]王恒升.黑龍江省臚濱縣附近中俄國界記[M]//靳潤成主編.地學雜志影印本.1931,(2).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179—186.

[43]潘玉君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學史[DB/OL].(2024-04-25)(2024-09-30).https: //www. zgbk. com/ecph/words? SiteID=1amp;ID=659545amp;Iype=bkzyb. (20

[44]張九辰.中國地理學近代化過程中的理論研究[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1,(3):215—224.

[45]張雷.民國時期地理留學[J].地理學報,2013,68(4):571—576.

[46]張雷.葛德石與中國近代地理學[J].地理學報,2009,64(10):1164—1174.

[47]張雷.葛德石與民國地質學[J].中國科技史雜志,2009,30(2):203—210.

[48]李健超.中國近代地理學的發展[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2):225—240.

[49]李久昌.中國歷史地理學由傳統向近代轉化的若干特點[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68—74.

[50]章清.什么是學科知識史[M].北京:三聯書店,2024.6—26.

[51]鄒振環.慕維廉與中文版西方地理學百科全書《地理全志》[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51—59.

[52]何瀅.近代日本學者對中國的地學調查和研究[D].復旦大學,2013.22—33.

[53]謝皆剛.中國地學會研究(1909—192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

[54]孫靖國.20世紀以來的中國地圖史研究進展和幾點思考[J].中國史研究動態,2018,(4):40—43.

[55]林柄全,葉超.艱難時世中的地理創造——張相文的地學生涯與學術貢獻[J].地理科學進展,2022,41(8):1542—1552.

[56]羅堯.從傳統地學到現代地理學民國時期地理學研究團體與刊物發展歷程研究[J].收藏,2023,(7):133—135.

[57]余誠武.論徐海鐵路南北兩線之優劣[M]//靳潤成主編.地學雜志影印本.1920,(6).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511—519.

[58]潘晟.地圖的可通約性與全球史的歷史地理學方法[J].深圳社會科學,2021,4(5):138—148.

Knowledge in Maps: A Study on the Map Attached to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ZHAO Rui

Abstract: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is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i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geographical studies in modern China. The journal places great emphasis on maps, and upon comprehensive review, it features a variety of maps attached to articles: (1) These maps cover a wide range of topics with diverse expressions, and there are maps with somewhat blurred boundaries between different topics. (2) As a thread in the history of knowledge, they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cartography in modern China, from translation to localiza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Western methods,and finally to a comprehensive modernization. (3) They deal with various geographical phenomena such as population migration, administrative boundary changes, economic pattern evolution, and changes in ancient and modern place names, making them a valuable historical database of maps that deserves attention. (4)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ubsequent specialized journals in various branches of the discipline,they hold reference value. Therefore,the extensive publication of maps in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not only reflects the journal's editors’ emphasis on cartography, but also specifically presents the process of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y modernizing in China.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ter professional journals in geographical studies in China,and also offers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scientifically high-quality map materials for today's geographical research beyond the academic history.

Keywords: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attached maps,map value, disciplinary modernization, and cartography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性视频|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级在线|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激情亚洲天堂| 无套av在线|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色国产视频| 99国产精品国产| 婷婷六月综合| 天堂成人av|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国产色伊人|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日韩AV无码精品|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欧美色综合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97se亚洲| 国产精品999在线|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91国内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高h视频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 亚洲人网站| 91人妻在线视频|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视频一区亚洲|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www.亚洲一区|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欧美性精品| 在线亚洲小视频|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a在线|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