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文化,對于一個地方來講,是件很榮耀的事。所以很多人介紹自己家鄉時,都會強調“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還會很動情地說上一二。
對于這樣的話,你是不便質疑的,就像聽到鄰居講,“我家孩子很聰明”一樣。
但任何事物的評判,是要有標準的,除了感情因素、動機因素之外,還要有客觀依據。
以“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來分析。
歷史悠久的判斷,未必是出自唯物史觀。史書記載、神話傳說、考古發現,都可以印證歷史,重在科學、系統地研究出結論,不是肆意發揮。
歷史悠久,未必就文化燦爛。東非大峽谷中,200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
文化曾經燦爛,未必今天依然燦爛。樓蘭古國的舞樂,早已湮沒于黃沙。
我們所理解的燦爛,未必是真正的燦爛。僅僅是會寫文章,會作詩,會演戲唱歌,會寫字繪畫,等等,與會推拿按摩、會星秤一樣,只是掌握了一門技藝,不是就有文化了,更不是文化的燦爛。
文化的實質,是以文化人,而不是努力表演出文化。
對于文化的誤讀,對于地域文化的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是一種常見而頑固的現象,是文化認知能力不足的必然。
評判一個人是否有文化,應該把握三個核心要素:
一是思考問題的深刻性、系統性,即能力標準;二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性,即道德標準;三是處世的格局與方式,即表現形式。
評判一個地方是否有文化,是這三條個體標準的群體化,千年相沿,影響帶動,形成民風。
也可以量化對比一些地域現象,比如:歷史文化資源中科舉考試進士數量,時代文化氣息中人均線下圖書購書量和借閱量。這一個歷史數字和一個現實數字,以今天的地市級行政區劃來比較,如果都沒能進入全國的前100位,再稱自己的家鄉“崇文重教”,就跑題了。
也可以觀察考量一些地域群體社會表現,比如:對于名利的態度和追求方式,人際交流中能否自然而準確地表述。如果在名利面前可以彈性處理道義和手段,如果正常的說話要么辭不達意要么輕浮賣弄,再稱自己的家鄉“民風淳正”,就勉強了。
還可以客觀分析這個地方對于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弘揚的著眼點和著力點,即以什么理念和什么方式來做。
不去研究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生平,而只專注于附會渲染他們出生時的天有異象;不去探討孔廟、太昊陵的歷史沿革、禮制內涵、建筑格局,而是津津樂道于怎么跳龍門、怎么摸“子孫窯”生兒子;不去領悟楚辭、理學的文化意蘊,而去無謂地爭奪屈子投江、程門立雪的發生地;不準確把握歷史名人資源的界定標準,而一味自作多情地生拉硬拽、認親攀附;不深入全面地研讀文化典籍,而是聽說了幾個名詞術語就敢寫文章談觀點,誤認為能遛滑板就能開飛機;不科學地研判文化資源價值,明確地域文化定位,而是敢把夢話當學術宣言,動輒自稱“宇宙元點”;不是輸了賽道之后,反省自己體質、技能或裝備上的不足,而是到處喧嚷“我祖上會飛”。
這種現象不是個別的,不是一時的,是大面積長期存在。
為什么要這樣?就是因為這樣做成本低,不需要下苦功夫,不需要有真本事,不需要鈣鐵硒、精氣神、勤奮和天賦的支撐,只需要在村頭聽聽老奶奶是怎么哄孫子的,在酒桌上借鑒些別人的豪言壯語,再摻些自己常用的小聰明,就可以跳出來鳴鑼起舞了。
這樣做的直接后果,是把科學的變虛幻了,把真實的變模糊了,把厚重的變輕薄了,把人格塑造變成生活調味了。一場弘揚歷史文化的恢宏大劇,變成了戲謔小品。
把這些現象都觀察分析一番,再來衡量一個地方是否有文化,是否有健康正確的文化觀,相信有些自我定位“燦爛”的地方,會有大的失落,甚至是從感情出發,無法承受的失落。
一個地域內,文化的歷史性、整體性缺失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就像一個人的體質不佳,有的是先天不足,有的是大病之后元氣沒能恢復,有的是長期不良習慣致使免疫力弱,等等。這本身不可怕,辨證施治就行了。可怕的是,誤把病態當作強健,再以不健康的方式試圖去維護這虛幻的強健,這才是真正的貽誤子孫。
真相總要揭示,現實總要面對,科學的態度總要立起來,未來方能可期。

失落之下,不是沉淪頹廢,不是自欺自詡,而是要冷靜下來,分清楚病態與健康,查明白遺傳或病理,以對時代負責的態度,對子孫負責的態度,努力去彌補缺失。
前人給我們留下的東西,科學地傳承好;前人留得少的東西,在我們手中變多;前人沒有留下的東西,我們努力給子孫創造。
要想有文化,不能靠空談,不能靠臆想,不能靠語無倫次的自我感動,更不能靠撒謊撒得自己也已當真。要真的去付出,要下笨功夫,持續發力引導,以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清醒和辛苦,去培育優化一個地方的文化基因。
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讀書與思考,有質量的讀書與思考。
讀書的目的,不完全是為了獲取知識,不單單是為了做些學問。讀書的最根本目的,是讓人有思想、有靈魂,有至誠之德和洞明之智,是要塑造健全人格。
所以,要多讀有用之書,想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外化于言行。一人如此,千萬人如此,當下這樣,世世代代這樣,總會實現我們所期盼的“文化燦爛”。
周口,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是中華道德文明起源傳承的核心區。相傳伏羲氏在這里演八卦,探索自然規律,追求天人合一,開啟人類文明大道之源;老子在這里研道悟道,辨明道德關系,引領尊道貴德,道德理念厚植于這方土地。
同是在這塊土地上,先賢留下了無數典籍,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我們從中選擇9個方面內容,邀請若干學界有影響、學術有專長、地域有關聯的學者,共同編纂《周口歷史文化典籍叢書》,在繼承前人的同時,形成我們這個時代自己的文化成就,為大家提供閱讀,引發思考。
以后,我們還會不斷努力。希望有更多人參與支持。
(作者系文化學者,河南省周口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本文系作者為《周口歷史文化典籍叢書》所撰總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