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教師群體數年如一日地教書育人,呵護學生成長。但教師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工作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卻鮮有人關注與知曉。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知識的創造者、文明的傳承者。關注教師的成長和發展,對于提高教師綜合素養、促進學生成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以及把握教育的變革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在個人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教師們從何處獲得欣喜和幸福,面對哪些迷茫、困惑,又有哪些發展方面的訴求?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一線教師最真實的聲音——
同伴學習,讓幸福之花朵朵開
學科組、備課組同事之間團結互助地突破教學難點,就是教師成長路上的幸福花開。
集體備課是開展同伴學習的最佳時機。各學科教師有針對性地就某個具體教學問題展開討論,你一言我一語,尤為精彩。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看問題往往一針見血,我經常多聽多思,有不懂的就隨時向他們請教,許多教學上的棘手問題都能及時有效地在這樣的交流中獲得最佳的解決辦法。
在擔任班主任初期,我缺乏班級管理經驗。我開始思考:如果因新手教師身份羞于啟齒,導致處理班級問題不及時、不到位,既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班級的發展,也不利于教師修煉自身、積累經驗。于是,我虛心聽取各位資深教師的建議,學習他們的帶班方略。
目標明確的學習交流群是開展同伴學習的“寶地”。比如論文寫作群,群內聚集的是一群對寫作有濃厚興趣的專業教師,是一群努力提高寫作能力的教師。教師之間志趣相投,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積極交流各種教育熱點動向和教學研究心得,這對我提高寫作能力、優化教學方法、開展課題研究大有裨益。(李子根 廣東省廣州市南沙第一中學)
迷茫中求索,淬煉點滴幸福
每位教師都渴望在崗位上實現價值,我也不例外。但曾經的我盲目地認為教師的價值只能體現在學生身上,把教師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局限在學生考試的優秀率上、局限在學生獲得了多少獎狀上,為此我埋頭苦干、披星戴月,也為了達成所謂的升學率讓學生犧牲了可以自由玩耍、享受童年的寶貴時光。漸漸地,我發現如果一直按照這條錯誤的道路走下去,我和學生們都不能獲得有效、有益的成長。于是我開始抓住一切空閑時間去閱讀、去學習。
我們生活在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作為教師,如果懈怠于提升自我、修煉自身,就可能會被發展變化的教育環境“淘汰”;與此同時,我們也生活在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便捷的網絡平臺可以助力教師隨時獲取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在積極參加各種活動的過程中,我不僅提升了自己,也結識了許多優秀的教師同事,并互相分享教育資源、交流教育經驗,用于日常的教學生活中。雖然從教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但在持續學習、修養自我、取得進步的路上,我深刻體驗到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李新群 江蘇省啟東市大洋港小學)
“教師之師”的點撥,給我振翅翱翔的勇氣
“教師之師”的培養與點撥,讓我這樣一位眺望遠方、羽翼未豐的新手,有了在教師崗位上振翅翱翔的勇氣。
偶然一次機會,我有幸結識了在蘇州任教的趙冬俊老師。趙老師十分熱愛讀書和寫作,他每天都會寫一篇教學日記,內容都是教師工作的真實寫照,讓我有了洞見教師職業發展的窗口。如今,網絡上關于教師和教育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作為新手教師的我迷茫于教師究竟該扮演何種角色。趙老師為我提供了切實的參考和指導。比如,趙老師發現一些小學生在接觸網絡后就已經了解“全知視角”的概念,他們的知識面和理解力超出了教師的預估,已經初步達到初高中教學考查的標準。所以對于教學內容的設計務必慎之又慎,既要跟上時代節奏,又要滿足學生的需要,切不可生搬教條,更不可一成不變。受到他的啟發,我深刻感受到,從事教育工作,除了要保持熱愛、意志堅定,還要具備過硬的工作能力,學會靈活處理各種問題。
有了這樣一位同行的前輩和摯友,我不再是形單影只的孤勇者、彳亍而行的彷徨者,而是堅定不移的前行者。(申承鈺 淮陰師范學院)
身處跨學科迷霧森林,如何定義自己?
個人成長對于教師的職業規劃和個人成就而言非常重要。當前,無論是教育部門還是學校都有很多“培訓計劃”和校本培訓,但真正能夠貼近教師個性化需求的培訓仍相對缺乏。而且部分能力的培養,并非參加幾次簡單的培訓就能夠促成,需要長期堅持培訓、學習和鍛煉。
目前,我面臨的困境,是不清楚如何有機結合自身的優勢,實現新的成長。有一天,在觀看電影《奇幻森林》的時候,看到那個在森林中被獵豹喂養長大的小孩被老虎趕出森林而走向人群,我突然感覺到自己和他一樣深陷迷茫。在政治教師中,我更像是一個語文教師,或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教師。而在語文教師中,我本身是一個政治教師。實際上,我擁有漢語言文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個專業的大學文憑。如今,我清楚自己不喜歡被限制在“政治老師”或“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這樣的“框”里。但如何重新定義自己,這又讓我感到迷茫和困惑。
未來,我期望學校能夠為像我這樣處于交叉邊界的教師提供更清晰的發展路徑和更廣闊的發展平臺,讓我們可以從跨學科融合的角度,更精準地找到自己的專業定位。(蔣陽波 湖南省衡陽市第一中學)
成長在看不見的地方,難以得到認可
自1993年參加工作以來,我在教學中慢慢發現:隨著時代巨變,學生的特點也在變化。于是,我開始學習心理學,逐漸意識到以嚴苛的方式對學生負責,可能會傷害學生;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特的心理世界。后來,我用心理學指導工作,尊重每個學生,把學生當成有無限發展潛能的人;同時不斷提升自我,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和成長路上的同行者。師生得到共同成長時,我會感到幸福。
但在此過程中,我也遇到過困惑,一個是教學評價單一,工作上的一些努力和付出得不到認可。我考取了心理咨詢師資格證,還在長期自費接受心理學培訓和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提升了教師素養和教學水平,更在心理咨詢工作上默默幫助了很多學生。但當前的教師評價和激勵機制更多注重量化指標,而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師成長,在很多方面是數據無法考量的。特別是心理咨詢工作,很多都是隱性的、不可量化的。
另一個困惑是:教師的繼續教育一直在實施,但是培訓不系統、缺乏新意,跟教師的實際工作也相去甚遠。于是,一些教師慢慢對培訓失望,只是“混”學時。我認為,要想教師真正有所成長,還要激發教師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讓教師們學有所獲。(敬霞 四川閬中師范學校)
教師成長需要學校文化的引領
今年,我即將迎來職業生涯的第32個教師節,回望來時路,我的成長自由而幸運。
我的成長,主要受個體影響。在學習生涯中,我所遇見的班主任,幾乎都是正直、果敢、有骨氣的知識分子,都屬于“不服輸”的優秀教師。在從教生涯中,我幸運地遇見兩位導師——四川省首批特級教師魏宗嶠,成都市特級教師、教育專家李立。魏老師教我從著裝開始塑造教師形象,教我上課說話考究用詞,教我如何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教我思考未來要成為哪一類教師。李老師教我“俯視”教學并時時回看反思自己的教學情況,教我從一道拼音選擇題開始學習命題,鼓勵我勇敢進行教學評價改革……這就是我說的自由而幸運。
但我想要表達的是,像我這樣幸運的教師不多。現實情況是,多數學校并不為教師做個性化的規劃,只是籠統地號召教師成為“好老師”,但是其評判標準是模糊的,年輕教師沒有依靠,只能向身邊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最有效、最理想的狀態,還是需要學校在文化建設上下功夫。學校要讓教師專業成長課程化、系統化,要在學校文化的引領下,有意識、有序地推進教師隊伍的整體建設和發展。(劉浩 四川省廣安第三中學校)
人工智能帶來對教師價值的質疑和發展焦慮
就像心理學的認知不確定性理論說的那樣,因為缺乏信息、不可預測和潛在危險,人對未知會存在焦慮。
目前,已經有人工智能可以給學生講題,不僅能為學生查漏補缺,還能提供很高的情緒價值。這挑戰了教師的職能,也引發了不少教師對教師價值的質疑:教師勞動是低水平重復的嗎?同時很多信息化素養不夠的教師,會因為不太了解人工智能而感到焦慮,甚至擔心自己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就我所在的學校而言,一方面,因為學生規模較大,為了減輕大部分教師滿額的工作量,學校引入了智能設施、軟件系統等輔助教學,例如收發作業的小程序,教師可以用它布置分層作業并設置系統答案,這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負擔,但也給少部分學生以不相關答案套取正確答案的空間。另一方面,未來,學校可能面臨招生斷崖式下滑,這使得一些教師擔憂自己屆時沒有去處。
我認為人工智能只是一種工具,教師的經驗是不可替代的,比如對學生個性的了解、在課堂上的隨機應變、對學生情感的引導等。總之,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面臨著挑戰,但也存在機遇。教師們應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擁抱新技術,為學生的成長護航。(陳佳敏 江蘇省東臺市實驗中學)
希冀在AI賦能教育的賽道上得到有力支持
當前,人工智能飛速發展并介入教學,不僅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層面為教師開辟了“新賽道”,更在提升自身信息化素養和意識層面為教師指明了新方向。
我認為,雖然AI發展對教師職業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但其作為一個工具,能夠在多方面為教師教學提供有力支持。在化學課上,面對專業性極強的化學問題,我經常使用AI模型輔助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引導學生和知識“對話”。而對于教師成長和發展,它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在數字化教學中,由教師上傳錄制的網課,AI模型就能夠迅速地分析教學設計內容和課程質量,教師可根據分析結果再進行反思,進一步優化自己的課程。這樣科學的課后分析工具,助力我在不斷探索和反思中突破屏障,對自己當前和未來的職業規劃越來越清晰,并完成從“名師”向“明師”的理念轉變。
我希望能夠參加AI應用的相關培訓,提升對自身教學水平和未來職業規劃的認知。同時,我憧憬著具有監測、分析功能的AI監控設備盡早在學校普及和推廣,在每一堂課后都能及時將學生抬頭率、師生對話率等數據展現出來,幫助教師優化課程。(韓建豐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