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墜先緒
今年暑期,借公務回廣東大埔老家。在茶陽沿汀江溯游而上,走過一段青溪“絕密使命”的紅色道路便到了大坑村口,復行數百米,可見村頭有個幾近荒蕪的圍屋,這就是我祖輩們居住的“育德堂”。地處偏僻鄉村,家族不大,但“位卑未敢忘憂國”“以天下興亡為己任”是家風家訓。進到屋里,我輕輕撫摸著一百多年前先輩們留在墻上的幾何圖案和計算公式,突然感覺如觸電一般,恍惚間他們似乎站在了我的面前,叮囑我們勿忘先輩之志。
曾祖父涂省齋(1851—1924),前清秀才,畢生致力于鄉村教育。上世紀初,晚清政府腐敗無能,更莫談開啟民智。但民智不開,何能救國?于是,一批仁人志士致力于教育救國。他是當地積極倡議辦學者之一,先后創辦強立學校于長治、育德學校于青溪,還創建了鄉團模范隊。汀江流域的辛亥革命人士,多由此產生。
祖父涂演凡,1885年生,繼其兄之后,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考取秀才。他于1907年加入同盟會,點燃閩西辛亥革命烽火。但他深以為非普及教育、開啟民智不足以救中國。于是,辛亥功成后,棄政從教。一方面編訂 《小學教程編制》并在全省各縣推行,另一方面主張并積極傳授注音符號,創辦“杭永注音字母傳習所”。為了適應客家地區掃除農村青壯年文盲之需,他還創造“客話注音字母”,自辦夜校傳授之。他深受其他國家高識字率的觸動,致力推動“草鞋計劃”(又稱“二百兆平民的識字計劃”,以期我國識字率達到50%)。在那個我國備受列強欺辱、戰亂不止的年代,要實現這些目標談何容易,但他們只要有片刻的安寧,便致力于教育。他們的奉獻值得后輩緬懷,他們的事業值得我們承繼。
家父涂祥生,1947年畢業于大埔中學,幼承家訓的他選擇了教書,一輩子在鄉鎮、縣城的中學執教,所教、所帶班級均成績斐然。他最在意的是,要對得起家長們的托付和社會的期待。家母曾純英是一名鄉村教師,她1935年出生于新加坡,兒時隨母回國。在重男輕女的小鄉村,女性基本沒有學可上。她多次哭求上學,終于在13歲時,在南洋親人的支持下勉強克服困難讀上了書。讀書改變了她的命運,她在1959年高中畢業后成為一名鄉村教師,先后在七所鄉村小學任教。雖歷盡萬苦千辛,母親忠誠人民教育事業的初心不改。在每一個村落,她都與村民們互相幫助,村民們喊她一句“先生”、送她一把青菜,她便以更加努力地教書育人作為回報。村里的孩子們有感冒肚痛,她也備有常用藥,幫他們及時醫治。在父母、老師們的支持下,我在中學時就積極參加農村的掃盲活動,晚上打著火把到小村寨里教農村婦女讀書識字。
教育工作者們的努力沒有白費,1982年,我國15歲以上成人的識字率達到了65.5%,勞動力文化素質得到了較好的改善,這為我國的工業化轉型和城鎮化發展奠定了人力資源基礎,促進了改革開放后經濟增長率的持續攀升。
教育報國
我出生于1961年,剛記事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爆發,父母對我的希望是學一門謀生手藝;上高中時,欣逢粉碎 “四人幫”,我得以參加考試,并選擇了具有化工特色的南京化工學院。此后,我順利地考上了研究生,做完了博士后。1990年,應邀赴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做客座科學家。在我破解焊接結構蠕變損傷難題取得進展時,母校發來了迫切希望我回國的信函。當時國內外的研究條件和生活條件均存在巨大差距,回國的學者寥寥無幾。但我從來不曾忘記祖輩們的奮斗、父輩們的努力、國家的培養。“中國還是要靠中國人來建設”,這點樸素的認識,促使我決心回國服務。
1993年回國后,我正式拿到了教師資格證,成為一名教書匠。我自知不是回來吃現成飯的,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做些改變。20世紀90年代,化工生產事故頻發,更需要我們為國出力、發揮所學所長。我帶領助手和學生們深入生產第一線,一旦有失效事故發生,我們均會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我們為企業解決了大量實際問題,也鍛煉了隊伍、培養了人才。在大量研究探索和工程實踐的基礎上,我們完善了高溫高壓設備預測維修、安全評價以及本質安全調控等技術方法,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和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
在世紀之交,我國工業化轉型如火如荼,其時我國工科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明顯不足,全社會對工程教育的認知與支持也遠遠不夠。在強烈使命感的驅使下,我參與工程教育改革,以綜合交叉的思想倡導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在擔任大學副校長期間,我進一步提出全面工程教育的理念,致力在整個社會和教育系統推動全過程、全包容、全民眾的工程教育。在我國工程建設“大干快上”之際,我于2015年提出“工科畢業生誓言”,希冀工科大學生們把人類的安全、健康、福祉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謹記使命、不斷創新,安一方樂土、定四海青山。
何以為師
在過去的一百年間,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們前赴后繼,為中華民族的崛起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自主培養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對國家經濟建設的騰飛起著關鍵作用。然而,與過去一百年相比,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知識獲取與知識傳播的形式:當人工智能大模型出現后,AI教授、助教能說出地道的漢語、英語、法語等語言;只要有一個好的教案,AI系統就可以幫助實現全球無障礙的知識傳授。
在這樣一個情形下,許多人或許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我們今后還需要“以教書為業”嗎?有一點我們應該堅信:人類的文明需要傳承,也需要發展創新。個人認為,教師的執業方式變了,但培育人才的師道是不會變的。歷經數千年不變的師道或所謂的教育的第一性原理,應該至少包含如下幾點——
傳道啟智。韓愈的《師說》開宗明義:“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如前所述,知識傳授、答疑解惑的功能或將日漸為AI教師所替代,然而所謂傳道,即傳承啟迪人類的智慧、對真相的叩問方法以及對真理的追求態度,則是人工智能系統所不能及的,人類也不能將這種教育功能交由智能系統完成。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這些任務是今后教師們尋道的方向,也是傳道前行所必須努力達成的。
因材施教。孔子是千百年來教育事業偉大的奠基者,他倡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主張不因貴賤貧富的條件差異限制施教,也應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進行調整,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技術,教育公平可望較好實現,使不同學習能力的人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資源。然而在人成長的過程中,有人發育得早,有人發育得晚,傳統的教育模式對后者不公平,導致大家都在起跑線或起跑線之前便開展競爭,而在后期則普遍乏力。我的個人實踐經驗是,晚熟的人同樣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只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同樣可以取得巨大成就。因此,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培養晚熟的人,也逐漸成為我的教育信條。
教學相長。在知識獲取面前人人平等的時代,“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觀念已然過時。教育的核心是學生,所有的教育活動應當圍繞學生的需求、興趣和能力展開。因此,未來的教學方式必是師生平等的。對于探索新知,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有同樣的自由。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勇于挑戰權威,教師也應成為突破知識邊界的先鋒,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成長,讓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內驅為要。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么?我認為努力的方向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內心的自在與和諧。有效的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生驅動力,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并持續追求知識,進而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同樣,未來的教師角色更多的是知識的創造者,他們也需要在這個知識生產與傳播的過程中有內生的動力。此謂“寓教于樂、寓學于趣、化教于心”。
回望過去百年,中國從文盲遍地的國家迅速發展為教育大國,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令人欽佩。民國時期的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教育救亡,其探索或可作為中國教育1.0階段;新中國成立后致力于掃盲與文化普及,為改革開放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實現了教育2.0;改革開放后,我們這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培養了一批工程師與科學家,為國民經濟快速發展輸送了人才,這可稱為中國教育的3.0階段。時至今日,中國人民終于實現小康,但是離教育4.0夢想仍有一定距離。從吃飽飯到具有創造力,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唯望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