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師的人生軌跡應該是什么樣的?一日為師終身為師,抑或投身教研、步入“仕途”,執掌一所學校、服務一方教育——為人師的這條軌道,似乎無比清晰而確定。但在鄭錦杭身上,我們看到了其他可能性。自2012年開始寫作,她用閱讀和書寫從既定軌道里嫁接、延伸出通往廣闊天地的路徑,實現了從單一到豐富、從有限到無限的跨界生長。
繼12年前推出有著“‘70后’的成長標本”之譽的《始終——對教育及人生的一份心意》(以下簡稱《始終》)一書,今年3月,鄭錦杭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非虛構作品《為人師》。有人用“一本書治愈教師的精神內耗”來宣示此書的意義,而鄭錦杭也的確試圖用自己的文字和行思讓更多老師打開狹窄的生活,觸及人生的曠野。
“我的道路都是出于理想和熱愛”
“做一個有理想的人,才能讓一個人真正做到堅定、勇敢、純粹,無論時代的洪流怎樣奔騰流淌,都能具有赤誠的品質和頑強的毅力,保持著靈魂的純潔,而且內心充滿熱愛?!?/p>
回溯自己近30年的職業生涯,無論是當老師還是寫作,鄭錦杭表示:“我的道路都是出于理想和熱愛。”
作為出身農門的“70后”,成為一名老師是鄭錦杭從小的理想。因為,在那個年代,無論是村里“除了教書也要種田”的代課老師,還是縣里“說普通話,穿時髦的衣服,住干凈的教工樓”的重點中學老師,都是最受大家尊敬的人,也是鄭錦杭能夠見到的最體面的人。她,想成為這樣受人尊敬的、體面的人。
在理想的催使下,初中,鄭錦杭考上了縣里的重點中學,而后又考取了很多學生夢寐以求的中師。18歲從金華師范學校畢業以后,鄭錦杭得到那一屆為數不多的留城名額,被分配到當地最好的小學。
初登講臺,鄭錦杭投入了最大的熱忱,孜孜不倦地“讀大量的教學參考書、備課手冊、課堂教學藝術集萃、名師授課錄、教學要略、教育過程與方法、板書設計及應用等書刊。寫很多論文。上很多公開課,參加很多比賽,度過許多不眠之夜,幾乎沒有休息的時候……”短短八年,鄭錦杭就成長為當地最年輕的省教壇新秀,并從一名普通老師被破格提拔為副校長。
名譽紛至沓來,鄭錦杭沒有乘勢而上。學生家長那句“我們并不希望老師出名”讓她深受觸動,她自己也生出許多疑惑:“作為一個老師,究竟應該為了誰,應該從誰出發?我為學生做過什么?我為之努力的一切對學生有什么意義?一個老師如果成長起來了,卻越來越少和學生在一起,甚至不再和學生在一起,不再屬于講臺,那又有什么意義?……”
26歲,鄭錦杭離開金華去往杭州。3年后,她告別講臺,走上教育行政崗位,先后在杭州市下城區、拱墅區教育部門負責辦公室文字工作,從事區域教育綜合改革研究……這期間,無論業務上還是行政上,鄭錦杭“往前走都具備非常好的條件”,但她再次清醒地覺察到自己對機關行政工作“沒有絲毫醉心的愿望”,她茫然于自己真正熱愛的究竟是什么。
直到2012年,受一位出版社總編輯的勉勵,鄭錦杭開始一邊工作一邊寫作。她僅用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處女作《始終》,緊接著又投入4年時間創作了國內首部建筑人文小說《最好的人生》。寫作過程中,鄭錦杭心無旁騖,“完全到了忘我的境地”。她終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熱愛。
“其實我非常慶幸,因為我成長得比較早,較早地完成了對很多世俗意義上的東西和自我的認知,這使得我的人生來得及進入下一個階段?!编嶅\杭道,“寫書的這十多年,我走過了很多路,有過很多取舍和孤獨、艱巨的時刻,經歷了生命的熬煉,也領略到生命的豐盛?!?/p>
老師的成長“不止于藝”
“一般住房只要有三米左右的層高就能夠滿足人基本的居住需求,然而,一座博物館的層高可達十余米,它超出三米以上的那些層高,似乎都是浪費的,但就是這些沒用的空間造就了建筑的美感,讓人覺得深邃、遼闊,就像教堂的尖頂,讓人得到心靈的撫慰?!?/p>
鄭錦杭的寫作,在虛構與非虛構間穿插,不僅觀照教育,也旁涉人文、藝術。這源自她豐厚的積累、跨界的涉獵。
身為資深文青,鄭錦杭喜歡音樂、電影、建筑,尤其嗜書如命。她常自嘲,別人是“要我戒煙,我會發癲”,而她是“要我戒書,我會發癲”。采訪中,鄭錦杭發來她親自設計的自家書房和客廳的照片——書吧格調的空間里,頂天立地的開放式書柜被書籍填滿,幾案上堆疊碼放齊整的書觸手可及。她說:“要有書,心里才會安定。”
鄭錦杭回憶道,小時候,農村罕有書,因為家里開爆竹廠,要用廢舊圖書做原材料,工廠的巨大倉庫里囤著堆積如山的書。在這座“書庫”里,她“貪婪”地閱讀著。每次一車廢書拉進來,是她最高興的時候,因為又能夠找到不同的書了。中師三年,鄭錦杭讀完了學校圖書館的大部分圖書。畢業后,她又不間斷地涉獵建筑設計、影視傳媒、哲學、歷史、時尚、文學等書籍,“常常因為一個人,就去讀和這個人有關的全部的書,或者因為一種關注,又去讀和這種關注有關的全部的書,又因為讀到的一些書去看電影,去聽音樂;書和書之間,書和其他藝術之間,互通有無,盤根錯節,極大地完善了我的知識結構”。
“在我的人生當中,好像做了很多看起來無用之事,但我因此得到了很多的儲備和支撐,這些也造就了我的資質與稟賦?!痹卩嶅\杭看來,專業很重要,但只有專業往往會流于狹窄、自大,一個人如果能夠有適當甚至大量的非專業補充,就會有一種寬廣的精神,可以幫助自己見識所處的專業在這個大社會、大世界中的位分,從而建立起既深刻又謙卑的專業態度,并且涵養不止于專業的治學精神。
這段話被寫進《始終》里,也正是從寫作這本書開始,鄭錦杭萌生了一個念頭:希望有機會能夠和老師們聊一聊音樂、電影、建筑和書,通過對這些序列內容的旁涉和賞析,來豐富老師的認知和儲備,使他們逐漸形成“不止于藝”的態度與精神,進而豐富他們的教學觀和教育觀。
這個愿望在十年后得到了實現。
2022年,拱墅區教育研究院組織研究員帶工作室,鄭錦杭想起了“不止于藝”這件事。她招募了6位老師,主持了一個許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工作室——“中小學教師美學精神習得工作室”。
為何以“美學精神”命名?鄭錦杭闡釋道:“教書育人的使命遠遠不只是完成課堂的傳授任務,而要調動一個老師全部的人格以及美學的總和。一本書、一部電影、一段音樂、一座建筑,一切的藝術、一切的美學都會不知不覺地影響一個老師的教育境界,使之更加完備?!?/p>
鄭錦杭介紹,工作室每學期舉辦3到4次活動,每次活動她都會設計一個序列性的單元,推介學員們認識電影導演費里尼、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建筑師安騰忠雄、詩人布羅茨基和阿赫瑪托娃,等等。她試圖讓電影、音樂、建筑、文學這些藝術形式自己開口說話,來替代單一的教師培訓,讓老師們受到感染、影響,得到新鮮的成長。
同時,鄭錦杭希望工作室不僅僅是工作室,還能夠陪伴學員們走過一段生命的歷程,并且留下痕跡。于是,她聆聽、觀察、記錄,用紀錄片式的敘事書寫下六位普通一線老師真實鮮活的個體生命狀態以及他們成長中的喜樂憂愁。這便是《為人師》。
“在所有的工作室當中,它最別具一格,我一眼就看中了?!薄?5后”丁書易,是杭州市現代實驗小學的語文教師,盡管當時校長已經給她推薦安排了另外一個語文專業發展方面的工作室,但她依然堅持加入鄭錦杭的美學工作室。丁書易道:“在跟鄭老師以及其他老師的交流當中,我逐漸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曠野,也在教師這份職業中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為人師,是我們共同的榮耀”
“一代又一代人走在為人師的路上,也許有的人走得更遠一些,有的人走得沒有那么遠,有的人新出發不久,有的人‘迷途知返’,但是每一個人都走在它的路上,它是我們未竟的事業,也是我們共同的榮耀?!?/p>
鄭錦杭從小立志從教,另一個重要原因,還在于在老一輩老師身上看到了好老師的模樣。
“學生時代的每一個階段,我都碰到了很好的老師,這些老師對我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在鄭錦杭的記憶里,那一代的老師,“教書像農民一樣勤勤懇懇,給予學生像農民對待莊稼一樣的耐心和呵護”“他們樸素無華,從不吝于對學生的發掘、栽培、鼓勵,是學生的良師”。
“我的老師們比我自己更清楚我的稟賦,和我應該具有的理想。”鄭錦杭提到,至今她仍保留著初中老師寫給她的信。一封封信里,一位位老師都對她的寫作給予諄諄的教誨、熱情的鼓勵和深切的期許。尤其讓她難忘的是,讀師范時候的美術老師施成鐸,因為欣賞她的寫作才華,對她這個不長于美術的學生格外厚愛,常常叮囑她“先做人,再做文章”,畢業時還給她留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寫蓋世文章。
及至時隔多年走上寫作之路,鄭錦杭依然能從這些懇切的言辭里汲取莫大的勇氣和前行的力量。
走上講臺以后,鄭錦杭則更多受到“60后”一代老師的影響,“那時的他們風華正茂,有的是年輕有為的校長,有的已經是特級教師,有的是權威的教研員,有的執教過很多觀摩課,他們是那時基礎教育界的中流砥柱,舉足輕重,影響了很多年輕老師的教學觀、教育觀以及人生的價值取向,很多‘70后’的老師在后來幾乎拷貝了上一代老師們的人生軌跡”。
鄭錦杭坦言,在主持工作室、寫作《為人師》以前,她對于老師這一群體的認知和了解更多停留在“60后”“70后”的老師身上,“好像他們就等同了全部的老師”。而在完成《為人師》的過程中,和六位“80后”“90后”老師的遇見,讓她對老師和這個職業有了很多新的認識。
鄭錦杭給出了三個詞:豐富、勇敢、有情有義?!八麄兊纳±矸浅XS富,對于生命、人類、世界、人的一生應該怎么度過以及對職業的看待有更開闊的視野。他們身上有處世的坦然,他們的勇敢不僅僅是無知無畏,還有敢于面對和擔當的勇氣。他們也并非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那么冷漠、自私、自我,而是有著相當豐富的情感?!?/p>
鄭錦杭也希望通過《為人師》中六位老師的故事,讓更多老師對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的人生、對自我的認識和看待有所蘇醒。
這本書里的王老師,是杭州江心島小學的語文教師王玨,有著近25年的教齡。曾經的她想成為一名特級教師,但后來發現當一個平凡的老師也很快樂。很多人不愿當班主任,她卻甘之如飴,并從中體會到職業的成就感、幸福感?,F在的她,只想認認真真教書、認認真真把班主任工作做好。她說,一個老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無需以職稱、榮譽稱號來衡量,家長的肯定、學生的喜愛才是最重要的。喜歡植物、園藝的她,常將自己扦插的植物作為獎品,送給班上的孩子們。這些植物建立起她和學生、家長深厚的聯結。“暑假里還有家長拍照片給我看,說是孩子說的,開花了,一定要向王老師匯報?!痹诠ぷ魇依铮醌k常跟年輕老師分享自己的帶班經驗,鄭錦杭便鼓勵她把自己的育人故事、班主任心得寫成文章。后來,王玨還在學校成立了一個班主任工作室。
同樣喜歡當班主任的丁書易,很享受跟孩子們一起相處的過程。當她把一幫孩子從一年級帶到三年級,卻突然被告知換班,她哭了,難過了很久。她的父母都是中師畢業的老師,媽媽還當了校長,但她不想走媽媽的那條路,因為管理一所學??赡懿粫刑嗟木ν度氲揭粋€孩子或者一個班級上,她“只想一輩子站在講臺上,一輩子和學生在一起”。
張興南是工作室學員里唯一的特殊教育老師,從教只有三年?!疤厥饨逃x擇了我,我還不知道這是不是我熱愛的事業,是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我只是盡力承擔職責?!睆埮d南說,“鄭老師時常鼓勵我,就像她的老師相信她應該寫作那樣相信我應該走這條路,讓我更加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