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們正步入一個嶄新的數字時代,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強烈沖擊,學校德育正處在大變革之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亟需創變和突圍。
從線下到線上,推動德育的數字化賦能。長期以來,學校德育更多發生在校園這個物理空間,當學生走出校門后,德育效果可能又被“打回原形”。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虛擬世界已然成為當代學生常態化的生活學習空間,這為德育提供了一個校園之外的重要育人場域。學校德育應突破客觀物理場域的窠臼,探究虛擬世界的育人規律,依托數字化手段,推動德育場域的時空延展,著力構建一個適應數字化時代的全景式、多維度、交互性、沉浸式的德育環境,打造虛實結合、人機互動、實時共享、群智開放、沉浸體驗的全新德育場景,促進德育在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物理空間與思想空間、社會空間與個人空間實現多線性延展。
為此,我們建設了虛擬學校——海豚學院,組織教師錄制了7000多節微課,包括大量德育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同時將這些微課向全國免費開放,其播放量已達350萬。借助互聯網,學校德育可以觸達全國各地,德育的時空邊界被打開,學生時時可學、處處可學,構建了一個實體學校和虛擬學校相互融合且更為開放的德育新時空。
從校內到校外,整合德育的社會化資源。傳統德育主體單一,學校孤軍奮戰。數字時代,萬物互聯、邊界消融,建設“無圍墻學校”變得尤為重要。近年來,我們與深圳的頭部企業和政府有關部門聯合創建了各類創新實驗室,共同開發了豐富多彩的創新課程。學生在這些實驗室里接觸前沿科技,感受民族企業的偉大成就,認識到制約經濟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在發明創造、社會調查、課題研究中提高科學探究的學術素養,增強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比如,在“關于在深圳建設生物通道的設想”的小課題項目研究中,師生們研究了大量國內外有關生物通道建設的案例,借助百度地圖的全景功能,經過多番討論和實地調研,最終敲定了建設位置并精心繪制了設計圖。今年深圳剛建成的連接梅林山、銀湖山的綠色通道——鯤鵬徑一號橋,選址和基本構型與當初我校師生的設計如出一轍,他們的設想和努力成了現實。類似的小課題研究數以千計,師生們在廣闊天地中學習、探究和實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像工程師一樣創造,像藝術家一樣設計,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責任意識等德育目標在潤物無聲、育人無痕中自然達成。
從尺度到溫度,促進德育的人文化滲透。現代教育理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是數字化轉型的內核力。越是在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越要堅守教育的初心,保持育人的溫度。我們堅持主體性德育原則,變說教式、灌輸式德育為體驗式、實踐式、活動式德育,在堅守尺度的基礎上大大增強德育的溫度,讓教師不再被動地扮演警察和消防員的角色,讓學生成為德育的主體,讓民主意識、法治觀念、財商思維、勞動技能等在體驗、實踐和活動過程中自然扎根于學生的心中。
比如,建立學生議事會、學生仲裁庭、海豚銀行、開心農場、傳媒公司等學生社團,讓學生自主制定規章制度,自主管理自己的生活,自己調解人際矛盾,自主裁決違紀行為;把零散活動課程歸類整合,重組為體育季、藝術季、創新季、人文季等四個“課程域”,為學生精心打造高品質活動課程,讓校園“四季分明”,讓活動滋養學生心靈;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學生前往國內外各地領略不同地域文化,開展沉浸式研學體驗。
總之,數字時代的德育要把世界變成學生的全部教材,而不是讓教材成為學生的全部世界,要讓學生通過所見所聞生成所感所想,自覺達成生命意識的共鳴和覺醒,探索面向未來的智能化、社會化、人文化的德育變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