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是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樹立學科融合理念,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融合。勞動教育與美育相融合,既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五育融合發展的基本趨勢。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使青少年更好地感受自然之美、藝術之美和生命之美,收獲幸福感。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小學,都應結合學情,充分發掘區域美育資源,構建特色美育課程,以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素養,打造文明高雅、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最大限度放大美育的育人功能。
職業啟蒙教育與生活和職業息息相關,是一種關于職業的入門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職業認知、培養職業理想、養成勞動習慣、習得職業技能。職業啟蒙教育除了教會學生如何勞動、如何選擇職業,還應培養學生的勞動審美能力,使學生學會發現勞動美、欣賞勞動成果、尊重勞動者等。將“美育”與“職業啟蒙教育”相結合,能夠豐富職業啟蒙課程內涵,挖掘職業啟蒙課程的“美育”價值。從“實踐”和“勞動”的角度創造性地實施美育課程,可以教會學生表現美的方法、表達美的情感的方式、提升創造美的能力。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知職業,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美感。
基于此,北京市東城區不斷挖掘職業啟蒙課程中的美育元素,通過開展職業啟蒙課程的育美實踐,發掘職業啟蒙課程的美育價值,推動基礎教育階段美育工作創新開展。
開發職業啟蒙課程,搭建育美平臺
東城區樹立了課程育人的理念,深入挖掘職業學校的職業教育課程資源,并充分發揮其育人效能。主要做法有:通過職業啟蒙課程引導學生在模擬情境中見習、實習,在職業角色體驗中學習掌握勞動技能,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志向。同時,通過課程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感受美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內在核心,讓學生在職業體驗中學會欣賞勞動之美、認知職業之美、傳承文化之美,進而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夠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此外,課程重點關注學生的認知,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為主導,提升學生的職業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勞動能力,在課程內容開發過程中關注學生美育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例如,在“傷病急救與預防”課程中,教師根據五年級學生基本具備初級急救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并通過探究、制作、體驗等方式解決實際問題。通過課程學習,學生能夠認識與急救相關的職業,學習基本的急救技術處置方式,同時意識到通過實際勞動挽救生命的光榮與偉大,體悟到生命之美。
又如,在“一日三餐”課程中,包括一次主食(面食)、一次早餐、一次烘焙、一次正餐的課程內容。課程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主要內容,旨在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感知廚師的職業特點和要求,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意識。課程設計中還加入了學科相關知識,為學生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通過學習基本烹飪技巧和方法,包括菜品的基本加工、調味和操作工具的整理、清潔等,學生獨立完成菜品制作。整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烹飪中的菜品之美、技藝之美。
區域統籌,多元化開展育美實踐
中華民族歷來就有“以美立德”的美育傳統。“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儒家思想認為,美育能夠引導社會成員正確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美育本就重在自我建構,工匠精神更強調重責輕利。美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擁有“以天下為己任,以真理為依歸”的形而上的精神追求。
由區域統籌的職業啟蒙課程打破了原有的在教室內開展課程學習的實施方式,通過送課到校、組織學生到職業學校實訓室或職業啟蒙教育基地進行現場學習、在家完成勞動教育任務等多種方式實施開展,并將美育的內容融入教材案例、學生自主實踐以及與職業啟蒙相關的講座、論壇等。例如“木版水印”系列課程的實施,先由教師介紹木版水印的基本情況,讓學生了解中國印刷術及木版水印的發展歷史,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后讓學生賞析木版水印經典作品,參觀木版水印傳承人技藝展示,感悟木版水印的藝術美和技術美;再通過基地授課、學校授課、專題講座等形式,學習體會雕版、印刷、裝裱等工作的職業要求,感悟職業之美、傳統技藝之美以及文化之美。
開拓創新,提升職業啟蒙課程育美質量
為提升職業啟蒙課程育美質量,我們面向全區中小學開展調研工作,了解學校、學生的職業啟蒙課程和美育課程需求,基于職業啟蒙課程的特點及學生學段特點,不斷開發和實施區域職業啟蒙課程,促使教師將職業啟蒙課程內容與美育內容相融合。同時,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進行階段小結,及時發現課程中的問題,進行研討和調試;并有計劃地對課程進行監測,及時反饋課程評價和效果,再次升級和實施課程。
中華美學注重心靈審美與通達萬物,感受自然世界和人文環境是其主要方式。例如在“書畫裝裱”課程中,傳統的職業啟蒙課程專注于講授實踐操作方法,而在融入美育的課程實踐中,教師注重通過實際操作帶領學生理解裝裱技法中的“質量美”,將工匠精神所蘊含的職業態度和精神境界融入學生內在品格的培養。
通過不斷升級和調試,“書畫裝裱”課程形成了以下課程目標:在課程中引導學生體會裝裱技術的細節,認識到裝裱技藝是無數前輩勞動者在不斷嘗試和探索中總結而成的,感受和體悟傳統書畫裝裱的工作內核以及蘊含的審美標準。通過課程學習和職業體驗,學生能夠對書畫裝裱這個職業有基本的認識,了解裝裱行業的基本職業要求和工作內容,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美育素養。
非遺體驗,拓展育美課程維度
美育實踐是美育理論有效轉化的承載。東城區積極構建和完善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關聯、隱性教育與專業教學相互促進、文化知識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相互融通的美育實踐體系,依托多元化的美育實踐載體,打造 “美育+非遺”等課程,引導學生親自動手體驗美、創造美,啟發學生創造力,推動全體師生攜手孕育美、共同探究美、積極探索美。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文化。“美育+非遺”課程,注重讓“非遺”文化走進學生的課堂,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激發學生擔負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邀請非遺傳承人、非遺專家入校為學生開展“非遺”傳統技藝課程,如團扇、京劇彩塑臉譜、扎燕風箏、皮影戲、扎染、編結、玲瓏香囊等,讓學生在動手體驗“非遺”傳統技藝的同時,增強對非遺文化內涵的理解,感悟民族文化之美。開設“非遺”課程之傳統節日,帶領學生認識和體驗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節日,圍繞中華民族節日節氣,開設技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非遺”節日課程,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熱愛,成為堅守、傳播傳統節日文化的使者。
美育在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的整體發展歷程中,美育有助于陶冶心靈、健全人格、發展個性,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培養積極健康的審美趣味,從而提升人的境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廣大學校應順應時代發展和新時代教育改革的要求,積極面對新的挑戰和問題,不斷探索、豐富美育的內涵,構建更加完善的職業啟蒙教育育美課程體系,促進學生美育素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