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育的原點思考教育,才能更清晰地看見教育、看見孩子。”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第五實驗小學(以下簡稱“洛江五小”)黨支部書記、校長陳松信認為,教育是不斷尋求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成長的過程。做教育,不妨“直白”一點,摒棄一些“彎彎繞繞”,對事物、概念和規律用直接的命題方式進行解釋、描述,力求讓人一看就懂。
作為一所新辦學校,洛江五小建校伊始就提出了“原點教育”辦學主張,明確“回到原點·讓每個孩子遇見最美的童年”辦學核心理念,并且跳出“四詞八字”的校訓框架,立足小學生實際,提出“我要自信地站在眾人面前”這一校訓,讓小學生能夠讀懂且產生共鳴,更直接、有效地觸及學生心靈,給予他們成長信念和動力源泉。在陳松信看來,“我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是一個哲學命題,辦學亦如此,思路決定出路,需要回到原點思考“辦一所什么樣的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些根本性問題。
拓展研訓平臺,助力教師成長
建校初期,安排課程很難找到合適的教師,外出培訓選派不出教師,許多教師用“老弱病殘”形容當時的教師隊伍狀況。如今,洛江五小教師隊伍整體面貌發生格局性變化,支撐學校辦學規模從13個教學班、618人發展到39個教學班、1986人,躋身城區優質學校隊伍。
這一變化是如何發生的?陳松信表示,回到原點思考教師成長,主要聚焦兩個方面:教什么和怎么教。
為幫助教師厘清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學校將教師研訓體系進一步系統化,將集體備課、聽評課、讀書交流、新教師主題沙龍、德育教學活動經驗交流分享等校內組織開展的各種常規教育教學活動,包括教師外出培訓返校后在校內進行的“二級培訓”等活動,統一整合為“原點論壇”。“除了課堂教學實踐,‘原點論壇’成為我校教師專業成長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平臺。”陳松信說。
“原點論壇”通過聚焦課堂和主題沙龍,推動教師開展頭腦風暴,營造學校教研氛圍,充分挖掘出每一位教師的潛力,開闊教師的視野,更新教師的觀念,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一方面,教師要主動融入其中,珍惜每一次活動,虛心向身邊同事學習;另一方面,教師要敢于亮劍,大膽分享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讓自己“被看見”。
當前,許多教師的發展不是單打獨斗,而是抱團發展,形成成長共同體。洛江五小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做好教師教學業務的指導工作,積極開展教學案例研究,通過案例教學的示范,彌補青年教師尤其是新教師教學經驗的不足。陳松信經常和年輕教師說:“學習名師不只是學習他的一節課或一次講座,而是要學習名師臺下刻苦鉆研、臺上敢于亮劍的精神。”學校為年輕教師搭建平臺,通過新教師展示課、教學技能賽、課堂教學評優、教壇新秀評選、作業設計等各項業務競賽,鼓勵年輕教師充分展示所學知識與技能。
經過系統化、科學化的研訓規劃,教師隊伍逐漸穩步發展,但教師日常的集體備課仍然存在問題:除了事先安排好的發言教師外,其他人毫無準備,備課活動漸漸演變為拉家常;其他人僅就主備人提供的教案提出修改意見,不分析教材(文本),以“案”論“案”;忽視學情,脫離“班情”,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錯位。
為解決這一問題,搭建促進教師能力展示和共同交流研討的平臺,學校推出“原點論壇”系列活動,讓教師每周輪流進行一次演講。陳松信表示,這種展示,有利于教師充分思考備課內容,還有利于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同時在眾人的期待之下,會促使演講者建立“提供給大家共享的東西自己先把好質量關”的意識。
通過“原點論壇”系列活動,學校教師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師林慧婷在活動上分享了后進生的轉化方法,她結合小學低段孩子好奇、好動、喜歡模仿等特點,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實際情況制定幫輔方案。她將拼多多“砍一刀”背后的心理機制引入教學,設計了一個“騙”作業小套路,先從最簡單的作業布置起,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完成這項作業后便提示學生“作業完成進度已達99%”。學生上“套”后,再一步步設置作業“關卡”,通過游戲的形式,最后將作業“砍”成。“這種設計,富有巧思,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能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班集體的活動中。”陳松信點評道。他還引導教師通過教育寫作的方式總結教學方法,促進對課堂教學以及教育問題的思考,不斷提升教學業務水平和實踐工作能力。
結合地區實際,開設特色課程
如何實現“一校一品”?陳松信認為,學校間的差異關鍵體現在課程上,建設特色課程不能隨心所欲,而要考慮到地域特征等客觀因素的限制。洛江五小曾渴望辦一個交響樂團,但學校地處城鄉接合部,教育資源不足,很難找到相應樂器的輔導教師。再者,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是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家長的支持力度有限。所以,在陳松信看來,回到原點就是要回到“地域特征”這個教育原點上看問題,學校要發展自己的特色,首先要充分認識自己、分析自己,在此基礎上發掘自己的潛在優勢,并將優勢發展成個性,因地制宜辦出特色。
洛江五小地處泉州市洛江區雙陽街道前洋社區,距離非遺項目“妝糕人”傳承人張明鐵的居住地僅百米。在“原點教育”辦學主張的引領下,學校充分利用地域和資源優勢,將當地特有的鄉土資源及閩南特色文化“妝糕人”與學校的教學活動有效整合,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妝糕人”課程,形成了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普及教育與專業輔導相促進、傳承傳習和藝術熏陶相銜接的“妝糕人”傳承發展新局面,讓非遺技藝在孩子們的指尖綻放。
“妝糕人”是以傳統大米粉、糯米粉、調色素、蠟油等為原料,經過祖傳工藝加工,配制成五顏六色的具有良好塑造力的糯米團。學校邀請張明鐵到校上“妝糕人”制作課,課上,他和學生共同探究閩南文化元素,指導學生以搓、捏、團、挑、揉、壓、按、擦、撥等多種捏塑手法,借助刀、梳子、剪刀等工具,制作出許多如惠安女、火鼎公婆等具有閩南特色的人物形象。“學生們參與其中,對閩南當地的民俗文化有了更為具象的感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傳統工藝的魅力。”陳松信說。
“雖然我們邀請了‘妝糕人’傳承人張明鐵來校授課,但是教學內容的不穩定性仍然阻礙著課程質量的提升。”陳松信說,“妝糕人”的制作手法復雜,學藝難度大,需要體系化的課程建設,幫助學生不斷練習、摸索和實踐。認識到這一問題,學校首先補充教師隊伍,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妝糕人”項目專兼職師資團隊,定期開展美育和傳承項目的研討活動,積極選派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美育培訓和交流研討,不斷增強師資力量,為“妝糕人”課程建設保駕護航。經過探索,“妝糕人”師資團隊創編出“妝糕人”校本教材——《指尖技藝——“妝糕人”校本課程》。教師以卡通形象“憤怒的小鳥”作為第一個制作對象,用攝像機拍下制作過程并納入教材,讓學生依照視頻進行制作。通過不同系列的內容填充,“妝糕人”校本教材逐步豐滿完善。為進一步推進課程實施,學校還在每年5月份舉行“妝糕人民俗文化節”,師生們與張明鐵千人同堂,現場制作“妝糕人”,充分展示“妝糕人”特色辦學成果,并按年段分別評選出“妝糕人小小傳承者”。指尖上的藝術,是與傳統的一次對話,也是與未來的心手相連。“學生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求新,充分發揮想象,把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和現代化思維融入其中,為‘妝糕人’技藝的發展注入了新生力量。”陳松信說,學校還積極探索通過“妝糕人”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路徑,讓學生學習“妝糕人”的形象畫面關系處理,學會多種技法相融合,形成自己特有的表現方法,在實踐中啟智增慧。
站在兒童立場,落實家校共育
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出發點,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在陳松信看來,應對家校沖突、落實家校共育的關鍵,是回到“兒童立場”這一原點,這需要家校雙方在互動中不斷建立和保持共識。
因此,洛江五小將“家長會”升格為“家長節”,打破“學校說,家長聽”的傳統單一格局,積極構建“學校和家長說”“家長與學校說”“專家與家長說”“家長與家長說”等多向互動的家長會模式,建構起多元、立體、靈動的家長會議平臺,最大限度激發家長探討教育、共同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熱情。
一方面,讓家長充分接收信息。通過“學校和家長說”活動,讓學校教育“看得見”,如邀請家長走進課堂觀課、參觀學校少年宮和了解課后延時服務活動情況等,讓家長親身體驗課堂教學生態,感受學校管理和教育氛圍,增強對學校的信任感,從而拉近家校關系;通過“教師和家長說”活動,讓家長充分了解學校和班級工作動態,與學校和班級一起律動,如許多班級在家長會上結合實際開展了“作業展評”“作品展示”“孩子給家長一封信”等個性化活動;通過“專家與家長說”活動,充分發揮“家長學校”主陣地作用,每年適時邀請專家到校作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專題講座,讓家長少走一些彎路,明白如何更好地“言教”與“身教”,學習做一個合格且智慧的家長。
另一方面,讓家長充分表達想法。通過“家長與家長說”活動,讓家長互相分享育兒經驗,促使家長在日常教育與引導孩子問題上尋找差距,在家長之間建立良好的育人氛圍,引領家長重視并做好家庭教育;通過“家長和學校說”活動,如召開年度家委會會議,通過座談交流,傾聽家委心聲,了解家委對學校辦學的建議與意見,讓申訴建議有渠道,增強家長的參與感,凸顯家長在學校辦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榜樣和家長說”活動,如制定優秀家長標準,在“家長節”活動中評選和表彰“最美家長”,讓家長學有目標、行有楷模、趕有方向,從而與學校相向而行、步調一致,切實增強家校合作的有效性。
“將家長會升格為家長節,創新了家長會形式,改變了傳統單向互動的家長會模式,為家校互動提供了更加多元、高效的平臺和載體。”陳松信說,學校是動態發展的,家長節中“說”的內容與時俱進,也使得家長會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充實、家長會活動更加接地氣,讓家長更加主動融入學校。當家長主動參與學校教育,站在兒童立場思考問題,主動尋求教育孩子的靈丹妙藥,孩子的成長問題方能迎刃而解。
“教育是慢的藝術,有內在規律。原點即規律,回到原點就是要回到‘教育規律’這個客觀事實,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做到‘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做’,回歸本質,關注學生的持續發展和終身成長。”陳松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