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花園、生態園、森林圖書館、精靈書閣、科創天地……走進深圳大學附屬教育集團后海小學(以下簡稱“后海小學”)的校園,蔥郁的樹木與盛放的花朵相映成趣,松鼠、兔子等動物在草坪上自由奔跑。辦學25年來,后海小學從兒童的視角出發,打造綠色、人文、和諧且充滿童趣的友好校園環境,聚焦核心素養,構建了“一體兩翼三維四美”的幸福成長課程體系,以“博愛、發展、創新、悅納、悅學、悅創”為校訓,以“為學生完整而適合的幸福生活奠基”為育人目標,追求“讓學生享受幸福的成長經歷,讓教師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讓家長享受幸福的陪伴過程”的幸福教育場。
讓閱讀像呼吸一樣自然
“今天我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海底兩萬里》。主人公們在海底的探險過程中,展現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勇氣。這告訴我們要保持對新事物的探索精神,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在升旗儀式上,學生賀錦辰舉起手中的書,向全校師生分享自己的讀書感悟。在后海小學,這樣的讀書推介與分享會有很多,后海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陳海平介紹:“學校圖書館有專門的學生講堂,學生可以針對一本書或者書中某個話題做閱讀分享,其他學生在講臺下聆聽并與主講人進行交流互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希望自己能有機會成為學生講堂的小老師。”
閱讀的意義在于培養人的獨立人格與獨立思想。后海小學秉承“建圖書館中的校園”理念,建設了1個圖書館主館、2個分館、34個班級圖書角,就連圖書館的廊道內都擺放了書籍供師生閱覽,真正做到了“所到之處,處處皆有書”。“書香校園是學校‘五園規劃’之一。在學校,只要想閱讀,隨時隨地都可以實現。”后海小學圖書館館長洪瑜說。
“一個人的學識和素養就藏在閱讀過的書里。”學校區級語文名師工作室的主持人張亞康認為,閱讀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落腳點之一,這要求教師將閱讀作為日常教學的準備工作,除了通過閱讀完成自身積累,還要正確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思維習慣,使其做到有計劃、有思考地閱讀。后海小學自主開發閱讀課程教材,從課時、課程上保證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自2004年以來,學校將“快樂閱讀”排入課表,從課時上保障了閱讀教學的開展;學校教師一邊實踐一邊研究,自主開發了《閱讀三級跳》系列校本教材。課程的開發、落地,為扎實開展閱讀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為了更好地引領教學,助力學校閱讀工作,后海小學積極進行閱讀課題研究,多個課題先后獲省市區重點立項課題。
不只是學生,教師也會定期開展讀書分享會,從自己最喜歡的書或教學中急需的專業書籍入手,結合工作實際和生活體驗,暢談思想,分享感悟。“教師要不斷學習和充實自己,才能以奮發有為的實際行動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投身到工作當中。讀書分享會旨在全校上下營造讀書思考的氛圍,在這個氛圍里,以書香陶冶心性,以文化蘊養內涵,讓教育充盈書香,讓書香浸潤心靈。”課程與教學中心主任曾宇芬說。
除班級共讀、自主閱讀外,后海小學還舉辦了各類線上線下創意閱讀活動。開設“新書速遞@你”“精靈書閣”“閱讀領航”“悅讀越好”等專版、專欄,為師生閱讀打造優質的軟環境;舉辦以班級為單位的“滿天星閱讀行動”,將學校倡導閱讀的理念細化到班級、閱讀小組;發起為未來閱讀領航的“領讀者”計劃,推動閱讀向“廣、精、深”發展;開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親子研學活動,走出校園,打造家校共享閱讀的陣地。
青出于藍,傳承于心
在2024年度“常青藤”人才培養啟動座談會暨師徒結對拜師儀式上,青年教師張璐分享了《站穩第一年》的主題演講,從教五年的她,也算是個“過來人”。張璐并不是師范專業的畢業生,這意味著她的從教之路會面臨更多挑戰。但張璐是幸運的,通過“青藍工程”,她與教師發展中心主任管麗結為師徒,在管麗的幫助與指導下,張璐迅速適應并成長起來。
“青藍工程”師徒結對是后海小學青年教師專業成長培養的經典模式,由教師發展中心與課程教學中心一起規劃、指導、執行、驗收,環環相扣,有計劃、有目標、分層級、針對性強,以期助推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
“后海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詞就是‘傳承’,老教師對青年教師傾囊相授,退休的教師也自發投身到青年教師的培養中來。如果說青年教師代表學校的‘活力’,中年骨干教師代表學校的‘實力’,那老教師就是學校的‘定力’。”陳海平說。
教育的進步使得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斷發生變化,這意味著教師要在知識結構、教學思維、教學手段上不斷加強學習。后海小學以名師工作室為平臺,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聚焦學生核心素養,以課題研究為抓手,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結合真實學情,以一線教學經驗助推師生成長。目前學校成立了區級的管麗名師工作室、張亞康名師工作室,市級的楊凌會名師工作室以及多個校級名師工作室。
“讀寫思辨,智慧融通,做從容善思、師生相長的教育人。”這是張亞康名師工作室提出的教育理念,也是工作室孜孜以求、努力實現的目標。在區教科院研訓部和學校的支持下,工作室充分發揮帶動、示范、引領、輻射的作用,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研究目標,將“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教學實踐研究”作為研究主題,通過開展理論學習、主題教研、課題研究、觀課議課、讀書分享等活動,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升師德修養。
“‘吸引力十足’是名師課堂的共同特征,不僅深深地吸引著學生,讓其輕松自在地參與語文課堂的實踐,也讓聽課的教師忍不住緊緊跟隨,這就是語文課堂‘無我’之境的具體呈現。凡事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保證學生真正深入的學習自然地發生在課堂里。”青年教師李文菊說。
對于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來說,教科研發揮著巨大作用,而在實際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就是最好的教科研項目,是推動教育工作者快速實現專業成長的助推器。青年教師鄧素娥是名師工作室的助理教師,她在教學中發現,在古詩詞的學習中,配合一些圖畫,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來理解古詩的意境與情感。通過工作室團隊的不斷研討,最終將這一課題落實到校本教材的開發工作中,不僅豐富了語文學科的教學,也實現了語文與美術的跨學科融合。
工作室還圍繞課題研究方向,與華南師范大學合作,就國家級課題“觸屏指繪對兒童古詩學習的作用及其認知神經機制研究”展開實踐研究,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畫的能力,落實“多育并舉”,提高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生命的成長不止一面
每周三早上,學校厚正廳都異常熱鬧。
LED屏幕前,學生圍坐一圈,留出一小塊空地,這就是后海小學的夢想舞臺。別看舞臺小,節目可不少,唱歌、跳舞、武術、樂器演奏……學生自愿報名展示才藝,陽光大方,毫不怯場。
“學校的常規活動有限,有些學生可能小學六年里都缺少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我們希望搭建一個人人可以展示自己的平臺,來滋養學生的精神世界,豐富學生的性格養成。只要學生想展示,不管表演什么才藝,老師都會安排時間。”陳海平說。
學校里有一名患有孤獨癥的學生,老師發現了她的唱歌天賦,鼓勵她表演。現在的她會主動找老師報名,每學期至少在夢想舞臺表演一兩次。“學生的變化非常明顯,一次比一次狀態好,而且我們發現,在舞臺之外,她比之前更加陽光自信,與人相處也有了很大進步。”副校長張昭說。
學校教育不只是知識的教授與學習,更是對人格的培養與完善。學生適宜在自然的環境中生活、學習、成長,而這種成長又滲透在日常生活的各環節中。因此,后海小學用自然的法則引導學生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尊重學生的天性,實現學生自然、健康成長的最終愿景。
學校的生態園是學生最愛去的地方。科學課上,教師會帶領學生在生態園進行科學實驗,以班級為單位分包一塊種植區,讓學生親手體驗種植過程,并在此后的時間里定期進行科學觀察和記錄,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長規律。當學生不僅了解一個物種的名字,還了解它的生命成長歷程時,就可以用一種新的視角看待自然。
前不久,科學教師孵化的鵪鶉出殼了,一些學生把它們帶回家飼養并觀察其生長的變化,有些學生還寫下了觀察日記。黨委副書記楊凌會感慨:“每當學校養殖的動物繁殖成功,學生都非常興奮。‘如何面對生命’是他們成長的重要一課,這是課本無法給予的,他們必須去體驗、去感受,才能真正生出對生命的欣喜與歡呼。”
時至今日,好學校的標準仍然被拿來反復討論。陳海平認為,一所好的學校,不僅是校園,更是家園和樂園,需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思考學生世界應有的樣態。“學校里的未來花園是學生全程參與設計的,我們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理想中的花園是什么樣子的,比如喜歡哪些元素?需要哪些裝置?學生們說想要有一處秋千,我們就做了秋千,他們都非常喜歡,有的學生提早到校就是為了能在秋千上蕩一會兒。未來花園的地磚也是學生設計制作的,融入了他們的創意和勞動,他們對這里格外珍惜。”
生命是個多面體,陳海平希望能在課堂之外最大限度地豐富學生的體驗。于是,學校充分利用家校互動的資源,聘請部分家長作為校外輔導員,利用周末或節假日的時間,以班級為單位組織研學課程,包括紅色教育、自然科普、生態環保等主題,充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我希望親子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不局限于家庭活動或者作業輔導,這種研學課程為親子活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學生的生命體驗也更加豐富、完整。”
后海小學通過“后海家書”課程培育家園育人文化,借力集團化辦學資源,開設“幼小融合”“小初銜接”及“悅讀深大”課程滲透職業規劃,通過“開筆禮”“成長禮”“畢業禮”活動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感恩教育等。
陳海平用“謙、勤、誠、樸”四個字概括學校的整體氛圍,后海小學所追求的也正是一幅“行穩致遠”的教育藍圖。“我們力求遵循教育的發展規律及學生的成長規律,找尋合適的節奏,做最適合學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