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理念是一所學校最重要的教育信條。在多年的實踐中,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國際學校將“每一顆雨滴都有奇妙的旅程”作為核心育人理念的具象表達。在這里,雨滴喻指兒童,形象鮮明地表達了學校“堅持以全納教育為基石,堅守兒童立場,尊重每一個兒童的差異,珍視兒童的奇思妙想,堅持全過程育人,為了每一個兒童自由充分的發展而投身于偉大的教育實踐當中”的育人理念。
如何讓教育者去踐行這一理念,實現認知、情感與行為上的統一?一般而言,有了科學的認知和情感的認同,理念的踐行就水到渠成。正如王陽明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我們用教育的三種姿態——仰視、擁抱、俯身,來實現知、情、行的統一。
仰視是對兒童觀的認知表達,是踐行的基礎。
身為教育者,首先要確立清晰的兒童觀,即兒童立場,我們的兒童立場就是兒童要站在學校發展的正中央。
那么,究竟什么是兒童?古今中外的先賢認為:兒童是一切皆有可能的造物,是大自然最珍貴的禮物,是未經雕琢的寶石,是天生的哲學家,是充滿想象力與好奇心的人,是身心發展不平衡的人,是國家的未來、人類的希望……如此定義兒童,我們又怎能不肅然起敬?在有幸和他們共同開啟教育生活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兒童心中留下痕跡,都可能成為兒童成長路上的關鍵事件。因此,保持足夠的敬畏,才能引導孩子們開啟奇妙的人生之旅。
兒童立場價值觀的確立,也讓我們明白學校的決策與資源的流向要符合兩個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二是有利于學生權益的達成,要把資金和心思花在離學生最近的地方。
校園,是離學生最近的空間,學校空間的樣子會影響學生的樣子。在校園環境中,空間布局與設計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上學期,學校舉辦的“十大空間評選”活動中,二三樓連廊改造后的晴讀雨讀空間獲得了第一名,這一結果并不出人意料。原先該區域作為藝術館和科技館,其展示功能逐漸減弱,且交通流動性受阻。經過重新設計,該空間被轉變為一個開放式圖書館,不僅為教師提供了教研交流的場所,也成為學生互動合作的多功能區。此外,該空間還承擔了培養學生公共道德素養的使命,包括教育學生如何妥善保管圖書、維護環境衛生、在公共場合保持安靜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的公共意識顯著提高,體現了環境對人格形成的影響。
教師作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直接接觸者,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同時也是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們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來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我們成立了針對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的研修班和跨學科項目組,創辦了以促進共同學習為目的的旬刊,定期邀請外部專家來校舉辦講座,并與北京師范大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等知名學術和文化機構開展深度合作。
通過這些舉措和反饋,我們深刻理解到,學校對學生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每一位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因此,若要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目標,必須首先確保教師的核心地位,即把“教師第一”的原則作為實現“學生第一”的必要前提。這不僅是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視,也是對學生未來成功的堅定承諾。仰視兒童,同時意味著教育者須保持謙遜和開放的心態,放下成人的傲慢和權力,并傳遞這樣一種信念:兒童是大自然最珍貴的禮物,樹立堅定的兒童立場,是做好教育工作各環節的起點和依據。
擁抱是對育人理念的情感表達,是實踐的前提。
在諾丁斯的教育理論中,情感是教育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與關懷倫理學緊密結合,共同塑造了一個以學生為中心,充滿關愛、尊重和支持的學習環境。教師須察覺和回應學生的情感狀態,幫助他們應對學習挑戰,鼓勵他們追求興趣、保持激情。因此,我們用教育的第二種姿態——擁抱,來傳遞情感。
擁抱就是認同、接納、共情、關懷、呵護。我們要認同每一個個體的獨特性;要接納學生的不完美,關懷學生發展的全過程;要有與學生共情的能力,不輕易給學生下某種定性的結論;要呵護學生的奇思妙想。
拿什么擁抱兒童才能情不走“虛”?在筆者看來,我們需要用有溫度的活動擁抱兒童,把我們所提倡的與教師、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融為一體,使之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成為教育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
在大規模學校中盡可能開展面向個體的教育就是我們的行為準則之一,也是我們擁抱兒童的情感表達。我校有近4000名學生,前幾年的運動會是“圍網里開運動會,圍網外開茶話會”,運動會和大多數學生毫無關系。現在我們把一天的運動會開成了三天,兩三個年級一天,這樣學生不是投身賽場的運動員,就是身在賽場的觀眾,參與感、體驗感大大增強,以至于有學生說:“這才是我們的運動會!”
人均受教育量是另一個重要的考量指標。兩年前,筆者在巡視體育館和操場時發現,盡管學校有八個運動場地,但只有男生在打籃球,女生則不見蹤影。對此,相關負責人解釋說,女孩子較為嬌氣,難以取得顯著成績。然而,筆者認為教育不應僅限于追求成績,還應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并表達了對女籃的支持。不到兩年的時間,幾十名女孩成為籃球場上的活躍分子,她們興奮地告訴筆者,感謝學校實現了她們打籃球的夢想。這一變化驗證了教育的全納性和平等性原則,即不論性別,每個學生都應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們不僅成立了各年齡段的足球社團,還增設了排球社團等,確保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他們感興趣的體育活動中。
擁抱不僅是一種身體上的接觸,更是一種情感和精神上的連接。它傳遞著愛、尊重、理解和信任,為兒童的成長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滋養和支持。通過這種姿態,我們不僅在保護和關愛兒童,也在教會他們如何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他人和世界。
俯身是認知的外化于行,是情感的具體表達形式。
俯身是一種平等的姿態,也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與躬行,就是要傾聽、對話,要把自己投入偉大的教育實踐。
上個學期,我們每周一次,從年級隨機抽取一名學生和校長共進午餐,稱為“校長有約”,幾乎周周不落。在午餐會上,學生們暢所欲言,提出了很多需求,也包括心愿,比如有學生建議在藝術樓增設圖書角,以解決圖書館較遠、不便借閱的問題,學校立即予以落實。平等的交流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的溫暖。
我們還要積極地與家庭和社會對話,包括建立家庭教育研究院,開設暖光工作坊,并和四十余家企事業單位開展共建,有力促進學校教育的良性發展。
躬身實踐,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近年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同。但通過對課堂的觀察和問卷調查,我們遺憾地發現,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灌輸的課堂教學形態,依然占據主流地位。調查顯示,當前課堂中無效或低效的“偽學習任務”占比高達75%,55%的學生認為他們偶爾在課堂上有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的時間,有84%的學生認為目前的課堂評價方式比較籠統模糊,缺乏指導性。由此可見,上述教學樣態的主導,使得學生的自主學習系統很難開啟,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踐上的落實依然不夠到位。基于此,我們通過對優秀課堂教學的分析與觀察,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總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優質課堂教學具有如下特征——給予學生清晰的學習目標、有效的學習任務、充足的學習時間、積極的學習評價,即:給目標、給時間、給任務、給評價,以上四點我們簡稱“四給”。通過“四給”來促進學生會聽講、會思考、會討論、會表達,即“四會”,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吸收率和自主學習達成度。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四給四會”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學習主動性得到提升,學生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得到增強,教學滿意度與課堂氛圍得到改善。這一模式也獲得了學生們極高的評價反饋。
當教育者俯下身來,廣泛聯合家庭與社會,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基本學習需求,還能促進他們的社會情感發展,使他們成為有遠大志向、優秀品行、健康體魄、創新精神、國際視野的鮮活個體。
仰視、擁抱、俯身三種姿態不可分割、相輔相成,是知、情、行的具體表達,共同構建了教育者實踐的路徑,只有做到知不跑“偏”、情不走“虛”、行不落“空”,才能真正弘揚好、踐行好我們的育人理念。這樣堅持下來,良好的師生關系才會建立,真正的學習才會發生,兒童自由、充分的成長就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