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學校和社會作為孩子成長的三大環境,各自承載著不可或缺的教育功能。為了實現孩子的全面發展和幸福成長,我們必須打破傳統的教育界限,升級三方“協同參與、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合作伙伴關系。從創設家校社合作主題活動、推動家校社課程共育系統等策略入手,構建合作共育新格局,為孩子的成長護航。
◎明晰各方職責,當好“教育合伙人”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因素,三者共同承擔著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責任。我們首先要明確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職責,這對于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學校的核心職責是專業化和專門化的教育,家庭的核心教育職責是生活化教育,社會的核心教育職責是社會組織化、規范性和拓展性教育。家庭社合作共育需要將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目標優化重組,協同個體發展目標、組織發展目標和國家育人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形成讓孩子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體系。
優勢互補,形成教育合力。學校作為知識傳授的主要場所,具有系統的教育資源和專業的教育人才。家庭則是孩子情感成長的搖籃,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品格形塑有深遠的影響。社會則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平臺,讓孩子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煉能力。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育人,可以將三者的優勢相互融合,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為孩子提供更全面、更豐富的教育資源。
協同配合,提高教育效果。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學校、家庭、社會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如果三者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配合,很容易產生教育盲區,或者引發教育沖突。通過構建協同育人的合作共同體,可以實現三者之間的無縫對接,形成協同配合的教育機制,從而提高教育效果,讓孩子在更加和諧統一的教育環境中茁壯成長。
順應時代潮流,培養未來人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未來的社會競爭將更加激烈,對人才的需求也將更加多元化。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三方協同育人,可以順應時代潮流,打破傳統教育的束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未來人才。
◎三重三變,營造“教育新生態”
人員重組——家長變幕后為臺前。學校制定了家校社協同育人領導小組,在班級、年級、校級三級家委會的組織機構下,邀請有時間、能力和意愿的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工作,如參加學校的“家校警護學隊”。由此,家庭由“幕后”走向“臺前”,由被動變為主動,和學校真正形成育人合力。
時間重構——親子項目變偶然為常態。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的課后課程建設和項目設計活動,為學生開發更廣闊的知識和技能領域。在學生放學回家至晚間的自主時間內,學校開展“親子項目”打卡活動,讓家庭陪伴由階段性的“難得”走向持續性的“流行”。
環境重定——教育場館化校外為校內。學校積極打破校園圍墻,將教育場館拓展到校外。例如,通過社區力量邀請園林專家為學生現場教授植物的栽培方法,聘請家長委員會中的爺爺奶奶現場分享種菜的心得和養護花草的技巧。另外,定期組織學生到禁毒基地學習參觀,提高學生對毒品危害的認識,增強其自我保護意識。總之,學校選擇事例典型、資源豐富且教育契合度高的實踐活動基地助力教育,將教育能力場由校內拓展到校外。
◎共享教育資源,提高協同育人“含金量”
教育資源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支撐。為了實現資源共享,學校可以積極引入社會資源和家庭資源,如邀請企業家、科學家等社會知名人士來校開展講座、組織實踐活動等;定期邀請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等志愿者有針對性地開展“家長學校”講座;邀請專業工作人員來校開設安全教育講座、衛生健康講座等社會課堂;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課程設計等教學活動,分享家庭教育的經驗成果。通過共享教育資源,可以提高協同育人質量,為孩子提供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教育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