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簡稱“鄂”,位于中國中部,是溝通東西南北的“大通道”,有九省通衢之美譽。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優厚的自然資源,孕育了底蘊深厚、燦爛輝煌的荊楚文化。
在荊楚文化發展過程中,村落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基礎,與重要歷史事件、文化名人、特色文化息息相關,成為荊楚文化的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智慧、文化藝術結晶和體現民族地域特色的重要載體,是荊楚民眾的精神家園,延續著荊楚兒女的文化血脈。
湖北的傳統村落具有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多元價值,各地在不同自然環境中形成不同特色的自然村落形態。截至2024年,在中國傳統村落網公布的6批傳統村落名錄中,湖北省先后有264個村落入選。
出臺保護政策
為傳統村落“建檔立卡”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國人民的精神家園。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工作,出臺了《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政策引導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力推進“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戰略部署。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制定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抓緊把有歷史文化等價值的傳統村落和民居列入保護名錄,切實加大投入和保護力度”。
這一系列文件的制定實施,是湖北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荊楚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換的政策依據和重要遵循,為保護湖北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自然、建筑及旅游資源,弘揚傳統文化,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2020年,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恩施州傳統村落和民族村寨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公布,這是湖北省首部傳統民族村落和民族村寨保護條例,對其他地區傳統村落和民族村寨的保護和利用具有借鑒意義。
近年來,黃岡陸續出臺《黃岡市革命遺址遺跡保護條例》《黃岡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法》等地方保護法規及規范性文件,建立黃岡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和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聯席會議等組織機構和議事機制,構建“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工作體系。依托專家、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凝聚社會力量,挖掘傳統村落內生增長因素和傳統村落歷史傳承及文脈肌理,為傳統村落的科學保護、傳承、發展建立完善的知識檔案體系。
從2022年開始,湖北省對傳統村落進行全域性體檢和調查建檔,一方面邀請專家團隊對前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內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情況進行體檢評估,力爭將有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全部建檔。同時鼓勵全省專家、市民、村民提供線索,對符合條件尚未納入保護序列的傳統村落組織專家團隊實地核查,將符合條件的傳統村落納入各級保護范圍。通過湖北傳統村落全建檔工作,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農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對傳統村落、傳統建筑、文物古跡、農業遺跡的保護力度,進一步健全省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體制機制,編制好省級傳統村落規劃和保護導則,逐步建立完善省、市、縣三級保護名錄體系。
通山是革命老區,傳統村落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歷史人文資源。通山縣南林橋鎮石門村、大畈鎮白泥村、黃沙鋪鎮上坳村、闖王鎮寶石村、洪港鎮江源村等13個村落先后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如今,這些村落都辦上了“電子身份證”,掃碼可知這些村落的歷史淵源。隨州市城建檔案館根據《城建檔案業務管理規范》,編制了《隨州印象·城市影記——城建檔案看隨州》畫冊,以此記錄隨州城市建設進程中所形成的城市記憶、傳統村落、風景名勝等。
集中連片保護
傳統村落融入旅游大戰略
以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為抓手,積極探索不同地域條件、不同文化特征、不同發展水平的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這是近年來湖北傳承保護傳統村落的“湖北經驗”。
恩施州獲批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州),麻城市、通山縣、紅安縣、五峰縣、南漳縣獲批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
通山縣成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各方力量,進一步規范縣域內傳統村落的管理、保護、利用,對14個傳統村落(13個中國傳統村落和隱水村古民居群)的85棟古民居的搶救性保護修繕,累計修繕古民居屋面3.37萬平方米。位于武陵山北上余脈的五峰縣,傳統村落數量多、保存好、分布較為集中,依山而建、茶居一體、山地田園散居的特色十分鮮明。南漳縣地處荊山深處、漳河源頭,當地以“搶救老屋、激發內生、村宅一體、連片共享”為發展理念,不斷完善傳統村落保護管控措施,充分利用村落景觀優勢、文化資源,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麻城市地處大別山區,以推進中國傳統村落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建設為抓手,不搞大拆大建,創新活化利用,運用“共同締造”的理念,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利用。
做好傳承發展
傳統村落煥發新時代風采
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實現傳統村落靜態保護與活態傳承的雙結合。要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承下去,就要把傳統村落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傳統古村落新的時代內涵,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
在昭君故里興山縣城古夫鎮,自2011年開始,10個村(社區)分別成立了民間文化協會,不斷培訓民間藝人,整合演唱唱詞,配備服裝道具和樂器,培養了鄉土文化傳承人100多名,他們常年活躍在昭君故里,成為文化惠民、文化樂民的生力軍,既解決了鄉土文化傳承面臨斷檔的困境和窘境,又豐富了當地群眾文化生活。
2024年紅安縣組織召開傳統村落建設及鄉村工匠培訓會,湖北省大悟縣金嶺村作為湖北省2017年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除充分挖掘徐海東故事等歷史資源、建設紅色記憶長廊外,還利用鄂北舊民居及“七十二賢”之首顏回文化資源,打造傳統文化體驗目的地。如今的金嶺村已成為集鄂北傳統民居群、非遺文化體驗區、汽車露營地、精品民宿接待和農業觀光體驗為一體的休閑旅游鄉村。土坯房是土家族具有少數民族特色且歷史久遠、造型獨特的標志性建筑。長陽縣將村鎮建設與土家文化傳承、旅游發展相結合,在不破壞房屋原貌、不失特色、不失原汁原味的情況下探索發展新模式,吸引民營資本進駐整合該地連片土坯房的建設和經營,并按照相關規定配套相應資金獎勵該村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切實將土坯房的價值發揮到極致。
傳統村落,是一種自然和人文有機融合的生態系統,是在人類生產實踐活動中長期積淀形成的,飽含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記憶。湖北省在傳統村落的挖掘、保護的過程中,堅持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留住了鄉親,護住了鄉土,記住了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