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故都,三國名城,荊州的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荊州是長江流域文明的重要源頭、楚文化發祥地、三國文化重要發生地,既有被稱為“南國完璧”的南方現存最完整、跨越朝代最多的荊州城墻,又有承載百年商埠和工業記憶的洋碼頭,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多元化的文化特色。
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荊州正承擔起保護與傳承、弘揚與創新、挖掘與展示荊州歷史文化的重任。統籌推進歷史文化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讓荊楚文化綻放新的時代芳華。
堅持保護傳承優先
筑牢文化遺產根基
歷史文化是荊州古城的靈魂。作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荊州古城擁有2800多年的歷史,古城墻是目前我國延續時間最長、跨越朝代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墻,被譽為“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古城墻逶迤挺拔,護城河蜿蜒秀麗,登上荊州古城的賓陽樓,將古城美景盡收眼底。荊江兩岸平疇沃野,這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荊楚文化,也見證了近現代中國的榮辱興衰。諸葛亮之謀、武圣人之殤、八旗之駐屯、革命之硝煙……一個個廣為流傳的故事都在荊州演繹,古城墻依舊聳立,見證著荊州大地新的改革發展。
隨著城市建設加快,人口不斷增長,古城的安逸祥和被打破,功能過度集中、人口快速增長、道路擁擠堵塞、規劃不合理等問題日漸暴露,“南國完璧”不堪重荷。
近年來,荊州高度重視荊州城墻的保護與利用,成立了荊州城墻專職管理機構——荊州市古城墻保護發展中心,加強隊伍建設,充實專業技術力量,高質量開展荊州城墻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工作。
荊州市相繼公布實施了《荊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荊州城墻文物保護總體規劃》《荊州古城保護利用規劃》《荊州古城疏散規劃》等。同時,出臺實施湖北省第一部專門針對古城保護的法規《荊州古城保護條例》。巍然屹立的古城墻,見證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荊州探索。
得益于古城的保護,荊州古城對游客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強,在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游區,國韻大秀、國樂盛典、古風漢舞系列活動讓景區熠熠生輝,吸引更多游客游荊州古城、品荊風楚韻。
歷史賦予荊州優雅與厚重,保護傳承工作則為這座古城注入了全新活力,必將不斷推動荊州文化對外展示交流、保護傳承和開拓創新,讓荊州歷史文化走向世界。
堅持活化創新
激活文化遺產活力
沙市碼頭有著近3000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楚國郢都的外港。因為水陸交通便利,沙市碼頭成為全國主要的貨物集散地。1895年,沙市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四大內河港口之一,多國在此設領館、修碼頭、開商行,本地人也將這里稱為“洋碼頭”。
夏夜的沙市洋碼頭歷史文化街區,江風習習、289691fa06a820127c2bb53fc0f55ef9風光如畫、人流如潮。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頹圮不堪的老舊廠房,近年來,荊州對歷史文化街區老舊建筑進行修復改造,打造出文旅產業新地標——沙市洋碼頭。
有著悠久歷史的沙市碼頭,現已建設成為集文化展示、創意工坊、旅游休閑、濱江觀光、運動健身、雙創空間等多種業態為一體的長江商埠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如今,這里已成為市民休閑娛樂、游客爭相打卡的網紅地標。
在保護的基礎上,沙市洋碼頭歷史文化街區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注重“商旅文”融合發展,積極引進社會資本,推進歷史建筑活化利用,不斷增強街區品質和綜合競爭力,讓“老地標”變身“新名片”,實現街區的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還引進多類新型業態,打造最具煙火氣的江畔碼頭集市,市民游客以品美食、探風物、賞文創的方式消暑納涼,感受商埠文化的濃郁氣息。尤其是“夜游”模式成為拉動沙市洋碼頭文旅消費新的增長點。
沙市洋碼頭文創園投資1800萬元,對園區廣場、煙囪、合成塔、歷史建筑進行夜景提升,洋碼頭“亮”了。星光帳篷集市、濱江露營、中式集體婚禮、消夏文化節輪番上演,文創園日均客流量最高值達5萬人次。延續千年古商埠盛世繁華,沙市洋碼頭歷史文化街區成為“沙市濱江生活休閑帶”。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及活化利用作為“源頭活水”,是推動文化繁榮、激發文化傳承發展的不竭動力。
除沙市洋碼頭外,荊州城內的南紀門東西堤街、三義街和荊州博物館“兩街一館”項目也開始啟動,大批民居按照歷史原貌進行恢復性修建和保護性修繕,重現古樸風貌。通過保護古城街巷風貌、改善古城內市政基礎設施,為古城城市更新和文旅開發探索新模式。
堅持文旅融合
弘揚文化遺產魅力
如何讓沉睡千年的歷史“活起來”“火起來”?答案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近年來,荊州市堅持文化引領,立足楚文化、三國文化、水文化和紅色文化等獨特資源優勢,大力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域旅游發展大格局逐步形成。
將文創產品的文化元素轉化為商業價值,延伸荊楚文脈,根據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和生活需求,將文化轉化為更加“接地氣”的商品。
當荊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化身成絲巾、手提包、扇子、大漆日用品禮盒、楚紋飾璞玉套盒、楚繡被服等之后,吸引不少游客“追捧”。目前,僅荊州博物館就開發有漆木器、真絲織品、青銅器、楚繡、瓷器、楠木掛件配飾、小工藝品、文具、書籍、飲料副食9個系列,自主開發文創商品40余種。
荊州通過荊楚大遺址聯合申遺、荊州城墻聯合申遺、荊州關圣史跡聯合申遺,籌建荊楚文化研究院、舉辦楚文化節、策劃光耀“軸心時代”主題大型實景劇、推進平頭冢搶救性發掘工作、荊州古城疏散和創建5A級旅游景區工作、建設國家長江文化公園荊州樣板段等“十大任務”,努力把荊州打造成為全國知名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和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弘揚與創新、挖掘與展示,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隨著荊州保護傳承和開拓創新力度的不斷加大,燦爛悠久的荊楚文化必將踏上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作者單位:荊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