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庵村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蘆淞區白關鎮,村內擁有一所龍鳳庵中學,是毛澤東同志考察湖南農民運動的舊址——龍鳳庵堂所在地。1927年2月,毛澤東前往龍鳳庵詳細了解當地農民運動的開展情況,不久就發表了舉世聞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對龍鳳庵農民運動作出了高度評價。
2023年,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將基層黨支部聯系點定在龍鳳庵村。同年4月27日,沈曉明來到龍鳳庵村調研時指出,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鼓勵進一步探索優化服務群眾的工作機制,讓村干部有更多時間到群眾家中,主動送服務上門,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龍鳳庵村在村黨總支的帶領下,積極探索“黨建紅”引領“生態綠”產業發展模式。對此,省人大代表,龍鳳庵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川說:“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在哪里,黨組織就出現在哪里,黨員的作用就要發揮到哪里。”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發展。2021年,龍鳳庵村黨總支創新成立“產業發展黨支部”,把全村黨員中的農業生產技術人才、在外發展銷售的個體工商戶、農村致富帶頭人、對集體經濟發展有創新思路和社會資源的14名黨員凝聚在一起,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龍鳳庵村率先開展閑置土地資源整合,對農戶棄耕撂荒的閑置土地以集中無償流轉的形式交還村集體5年,再由村合作社進行開荒復墾,優質水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進行整合,總面積達1300余畝。通過統一開荒復墾、盤活土地資源,龍鳳庵村解決了因缺乏勞動力、無開發能力形成的四荒地的耕地治理和保護問題。
土地流轉上來了,能為村集體和農民增加收入才是硬道理。按照“一村一品”發展思路,龍鳳庵村成功走出一條自主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子。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投資30余萬元建設了種植40畝白關絲瓜的“集體產業園”,示范帶動農戶形成一條種植面積近300畝的白關絲瓜產業帶,注冊了“龍鳳庵村”商標,并探索建立掃描二維碼溯源體系,由村集體統一貼標銷售。于是,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由不到5萬元迅速提升到超過200萬元。
2020年3月,“白關絲瓜”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21年5月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是株洲地區首個獲批國家地標雙認證的蔬菜品種。據白關絲瓜產業協會會長梁艷介紹,白關絲瓜因其品質優良,知名度在省內消費市場快速擴大,價格比較堅挺,畝產值可達2.5萬元至3萬元,比其他絲瓜產值高40%左右。
與此同時,龍鳳庵村在上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探索實行《白關鎮村(社區)干部下沉式服務群眾制度》,試行“五包”責任制,即區委書記包鎮、鎮黨政班子包村、機關干部包片、村干部包組、村民代表包戶。將原來村干部“等村民上門辦事”變為“送服務上門”的模式。為方便村民辦事,龍鳳庵村優化村民辦事流程。梳理龍鳳庵村17項公共服務高頻事項和20項低頻事項,分別采取“窗口辦”和“上門辦”方式,為群眾提供“一門式”服務。搭建數字鄉村平臺開通線上微信服務小程序,配備政務服務事項查詢機等設備,村民辦事時間縮減一半以上。工作日安排1到2名村干部在村黨群服務中心值班,其余村干部入戶走訪,騰出更多時間主動上門面對面服務群眾,收集解決群眾各類訴求。
在此基礎上,全面開展“片組鄰”三長制,聯系服務群眾工作。龍鳳庵村選配片長12名、組長22名、鄰長52名。今年以來,52名鄰長在常態聯系服務中為116名特殊群眾上門辦理各類事項86件。成立龍鳳庵上門辦服務隊,由包組村干部接單直接上門開展服務,累計解決問題62個,得到群眾好評。目前,下沉式服務群眾制度已實現六大類33項服務上門辦理,得到群眾一致好評,正向全鎮推廣。
為了調動村民參與村務的積極性,龍鳳庵村健全了村民自治制度,凡村級重大事項嚴格執行“四議兩公開”決策程序,打造“楓樹下”議事堂,創新“積分制”管理,在龍鳳庵村社會服務中心建設“積分超市”,結合“三社合一”陣地創建將愛心超市、供銷超市一體化運營。村組之間依托幸福屋場“門前三小”陣地召開“屋場會”和文娛等活動,加強鄰里互助。
龍鳳庵村對全村困難人群住房、重點對象關愛政策落實進行全面排查,從 2021 年起,在48戶55名殘疾人群體中率先推行“代表聯系制度”,明確以村干部包組,村民代表作為其居所附近的殘疾人聯戶責任人,按照“串串門、聊聊天、幫幫忙”的要求,將黨和政府的關心、社會的關愛和組織的支持送到殘疾人身邊,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龍鳳庵村殘疾人示范服務中心成為株洲市示范陣地,獲評株洲市殘疾人“友好村”榮譽稱號。
“在農村,老年人居家養老問題值得關注。”作為一名扎根在基層的省人大代表,2024年湖南省兩會,張川帶來了《關于積極發展農村互助養老模式試點》的建議,他認為這是農民期待的在家門口、成本低、幸福多,又能促進鄉村振興的一種好模式。
農村養老屬于民政養老的薄弱環節,廣大農村老人對養老有強烈需求和現實需要。龍鳳庵村為此打造了村互助養老綜合服務中心,中心主體樓建設已完成,它集“一老一小”、殘疾人、兒童之家、健康小屋等服務功能陣地于一體,并成立龍鳳庵村老年人協會自主運營。中心受村黨總支領導和監督,日常運行和管理,由村老年人協會全權負責。老年人協會的8名成員都是幾十年黨齡的老黨員,大部分是退伍老兵和退休的村干部,熱心公益。中心為村上老人提供中晚餐以及下棋、唱歌、舞蹈、棋牌等文娛活動,解決農村空巢老人做飯難、精神孤獨等實際困難。
今年5月22日上午,村互助養老綜合服務中心開始試營業。一大早,30多名村民就聚攏到中心,有負責接待的,有掃地搞衛生的,有泡茶的,有種菜的,有擺放碗筷的,有殺豬宰雞的,現場紅紅火火。吃完中餐后,村民又聚在一起開會,對中心當天菜品口感,如何保證中心食堂衛生、營養以及長期健康發展問題進行了點評和探討,并將合理意見和建議記錄在冊,迅速落實。
“特困和一定高齡老人免費就餐,付費老人定標每餐20元,中心給予適當補貼,實付每餐8—10元,三菜一湯。”張川介紹說,龍鳳庵村互助養老中心和一般意義上的養老中心區別較大,其核心體現為“互助”這一特性:村里的活力老人照顧、照看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協會志愿者為空巢老人義務送餐上門。中心勞務除一名廚師外,其他人都沒有工資,而是采用類似于幾十年前村集體出工計工分模式,年度或季度根據工分“以物代工資”。中心的房屋,由原村民張贊文免費提供;食堂的蔬菜由當地村民種植直供。
村互助養老中心得到了鄉親們大力支持。65歲村民張德和說:“中心食堂每餐三菜一湯,比老人單獨在家隨便應付一餐要營養得多。最主要的是,這里熱鬧,老人在這里可以聊家常、打牌、拉二胡、跳舞、打乒乓球,我們一點也不孤獨。”
村互助養老中心在沒有財政撥款和外來資金保障下,如何健康和良性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在村委會爭取下,附近3家工地將食堂定在養老中心,村老年協會號召本村村民、附近村民,有紅白喜事爭取放在養老中心辦理。
近年來,龍鳳庵村先后獲評“株洲市文明村”“株洲市產業示范村”等榮譽。龍鳳庵村成功申報為2023年中組部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