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時節,秋意起,風微涼。貴州省畢節市威寧自治縣草海湖畔的萬畝蕎麥基地繁花落盡,迎來了采收期。
連日來,在威寧自治縣草海鎮東山村苦蕎種植基地,隨著一臺臺大型聯合收割機穿梭而過,一粒粒顆粒飽滿的苦蕎被采收、篩選,務工群眾開著車緊隨其后及時轉運,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從蕎麥花開,各地的游客蜂擁而來,到現在的苦蕎豐收,蕎麥基地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蕎麥基地管理人員鎖才永說,基地帶來的經濟成效明顯,也解決了群眾務工問題,大家就近就業,真正實現了公司增收與村民受益“雙贏”。
東山村村民朱學成正是享受苦蕎產業帶來紅利的人之一。“基地就在我家附近,在蕎麥種植到采收的全過程中,我都在基地里務工,每天能有100元的收入。”朱學成說。
威寧低緯度、高海拔,溫差大、日照足,是最具優勢的原生態蕎麥產區,這里生產的蕎麥無公害、產量高、品質優。2019年,“威寧苦蕎”和“威寧甜蕎”兩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正式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核準注冊。
擁有得天獨厚的產業資源,但威寧蕎麥產業發展一度陷入“抱著金娃娃討飯”的怪圈,散、弱、小的蕎麥產業成為制約地區經濟發展的枷鎖。
“威寧哥哥下山來,麻布衣裳水草鞋,帆布口袋倒背起,苦蕎粑粑滾出來……”一段順口溜,透露著威寧曾經的窘迫生活,苦蕎粑粑似乎成了當時“苦日子”的象征。
近年來,威寧依托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土壤優勢,把蕎麥作為特色產業在優種培育、種植技術改良上苦下功夫,積極引導群眾擴大種植面積,實現標準化發展、規模化種植。目前,全縣苦蕎種植面積15萬畝,總產量達到2.6萬噸以上。
做大做強、做精做特是產業發展永葆青春活力的基礎。威寧在上游種植發力的同時,積極延伸產業鏈條,全力推動蕎制品開發,提高產品附加值。
在位于威寧經濟開發區的貴州蕎老者食品開發有限公司苦蕎酒生產車間,國家二級釀酒師、公司總經理馬斌一邊查看蕎麥的浸潤情況,一邊對車間工人進行業務培訓。
“從一粒苦蕎到一滴苦蕎酒,需要兩年時間,這是真正的時光佳釀。”馬斌說,為了保障原料品質,公司通過流轉土地建立了自己的種植基地,也和部分農戶、合作社簽訂種植協議。
“今年,公司在環草海周邊建立了8000畝的種植基地,依托基地,對蕎麥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功。”馬斌介紹,蕎麥種植、采收帶動大量群眾就業,蕎麥花開引來眾多游客打卡,采收的果實成為加工原料,真正實現全產業鏈閉環發展。
“由于產能持續擴大,我們已經著手異地選址建設食品公司,擴大蕎制品開發項目,帶動就業,全力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家’工企業。”貴州蕎老者實業集團總經理趙瓊說。
貴州蕎老者食品開發有限公司的發展只是威寧蕎麥加工產業的一個縮影。目前,威寧境內有30余家加工企業,打造了“茗蕎薌”“馬擺大山”“蔣鳳明”“黔鶴”等品牌商標,開發了蕎面條、蕎茶、蕎飯等20余種產品,其中“威寧蕎酥”享譽全國,于2012年獲得了“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6年通過了“貴州省著名商標”評審。
目前,威寧蕎麥加工企業年蕎麥消耗量近2萬噸,年產值達4億元。產品除了供應省內市場外,還暢銷重慶、廣東、深圳、浙江、上海等省外市場。
“我們將矢志不渝地堅持實施產業強縣戰略,發揮資源優勢,通過政策扶持、選種育種、產業融合等方式培育健全蕎麥產業鏈條,把蕎麥產業做大做強、做優做特,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談到未來的發展,威寧自治縣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錢力銚信心滿滿。